有什么样的城市、什么样的读者就有什么样的媒体。反过来说,有什么样的媒体也会有什么样的城市和读者。在这座历经二十八年狂飙式的快速成长、如今虽然速度放慢,但灵魂远未沉淀下来的城市,今年正好是创刊二十周年的《深圳青年》与之共生共长,自然始终面临面对变化变动变革不断寻求新的精神定位、追求新的气质韵味的挑战。
改版首先是在形式上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形式上的改变犹如个人形象的改观,某种程度上会对人的精神状态和气质的改变产生一定影响,而且既然走出了第一步,往往只会也只能向上,难得掉头。不过,形象的改观其实远远不是换一件昂贵或者品牌外衣那么简单。前后风格的统一、细节的注重、图像质量的考究、版式设计的活力和创意、图文的契合乃至风格的建立,都是实现可能性的必经路径。
由外及内,第一次翻阅10月号的《深圳青年·菁英版》的感觉是丰富芜杂甚至吊诡的,有陌生的“美女+名人”,有坚持经济学家身份的炒股大师和楼价预测家,有不知所云让人想起当年海宏兄充满魔幻色彩文字的蛇先生,还有挖掘出来的本地成功网商。很多人被《张爱玲的深圳时光》所吸引,看下去才发现是对一次商业活动的美丽演绎;听见中心公园的鼓声,才发现深圳不是那么单调;宅男宅女群的突然出现,仿佛呼应着城市的精神衍变。用我同事的话来说,“好像一下子在看很多本杂志。”
我倒是觉得,改版后的《深圳青年》至少提供了这样的一种可能性,就是通过避免对过于熟口熟面的寥寥数个杂志宠儿的重复曝光,坚持挖掘充满本城特质、有趣而好玩的未知名人甚至新人,记录、呈现并且参与塑造城市“当下”的精神气质。以这样的视角读之,你会发现那些对话分明记录的是“这一刻”的深圳,是这座城市特有的浅薄、实际、混杂、无畏和狂妄,也是这座城市正在慢慢培养滋生的矫情、从容、环保意识和对优雅、品质生活的向往。
尽管如此,我仍然要对这期以16个p的篇幅炮制的“封面专题”《股奴房奴逃生指南》的厚度、纵深度和可信度打上一个问号。这样的一个高度关注的话题实际上只是与国世平教授的两个对话,几乎没有对立意见和不同看法,这在相当程度上就减弱了参考性。我喜欢对话中陈宏直接、偶尔有些狡猾的问题,喜欢国教授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坦率智慧自信甚至得意,但是我不喜欢他的矛盾。
陈宏的问题是:深圳房价多少合适?国教授的回答:一般地说,房价应该是一个中等收入水平的家庭十年可以买100平方的房子,这个价格是比较合理的。陈宏追问“那中等收入大概是多少”,教授回答:在深圳一个中等的家庭年收入大概是在20-25万左右,或者18万到25万之间。
就算是18万元吧,那么教授就是认为深圳的房价在1万8是比较合理的?这与他其后所说的合理价格至少多了有7000元。在这样的对话中,类似的矛盾是致命的,使人容易轻易否定文章的价值。而在后面的对话中,老布什小布什的混淆,尽管只是瑕疵,但是再说一遍,类似瑕疵在此类“算命”文章中,极易使读者产生信任危机。
在城市的历史上,媒体的生生死死就如同建筑的生生死死、个体的生生死死……但是一本致力于参与塑造城市气质、又被城市气质所渗透的杂志至少提供了一种生命更为久远的可能性。这当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的是坚持坚守和坚定,这种坚持的重要性甚至超过大资本一时兴起带来的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