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失业七个月,面试过六十多家公司,在多家外企任过职,有一些刻骨铭心的体验——
我的职业生涯流水账
非名校学历让我大跌眼镜
我第一份工作在国有企业。刚到公司不久,看到邻座的一个相貌平平的家伙,就跟他聊了起来。谈到学历不禁问他是那个学校毕业。见他支支吾吾不肯透露,我急了:“咋了?有啥不好说,难道比我学校还差?”旁边一位大哥插嘴了:“切!你以为你是谁,人家可是北大毕业的。”
北大?我的眼镜落到地上跌的粉碎。
说来我的成绩初中还行,到了高中,因为情窦初开,成绩直线下落。高考第一年,离本科分数线差老远了,不得不走入残酷的复习班,那个压力你不能想象的大啊,绝对非人的日子:起的比雄鸡早,下课比小姐晚,脑筋转的比光速快,压力比房奴大。这样撑到第二年高考,跌跌撞撞考入一个三流大学。大学期间,同学聚会时绝口不提自己的学校,当别人畅谈未名湖清华园时自己通常默默走开。当别人畅谈未来宏图时,自己暗自思量是不是可以考虑接受1K/M的工资。甚至曾经一度怀疑自己花费高昂学费读大学的价值。还好自己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念头,苦苦读完大学。
眼看要毕业了,有人有门子,有人有路子,剩下我这个穷小子,受尽了无数人的白眼与冷落。唉,说起刚毕业时求职的经历,那一个字:苦啊,可以跟杨白劳比了。
后来还是这家企业接受了我。进去后更气愤了,同一批学生居然按照一般本科、重点、名牌,工资分三个等级,都什么玩意儿啊?给我的工资是每月一千,据说在当地属于不错的收入,可是说实在话哪里够用啊?在公司无所事事三个月后,我不顾当初找工作的艰难,毅然决定辞职。
无数诧异眼神看着我,仿佛我是火星人。“小伙子不要好高骛远,你看我们都干了一辈子还不是一样。”“我们领导还是很有能力的,只要有他在我们就不愁没饭吃,要考虑好啊。”
就那一点工资也要我干一辈子,我上大学每年一两万的花费猴年马月能收回?到那时我估计黄花菜都凉了。该公司到处悬挂着厂长狗屁不通的语录,可笑的是无数人还觉得领导的语录很高明。
我背着包带着证件直奔深圳,住进了人才市场附近的十元店,开始了我在深圳的漫漫求职路。
负气来深圳
永远忘不了深圳那个除夕,我光着膀子关了灯坐在床上。透过租来小屋的窗口,看那万家灯火星稀云淡。
当肚子咕咕叫的时候,我走出小屋吃饭,平时的小吃店都已经关门,大饭店我又没有多少钱。走走停停我推开门进了KFC站在柜台等待,突然发现旁边的人纷纷闪开,我回头发现一个浑身散发着气味的老太太不知所措的站在旁边,背上还背着一袋子捡来的垃圾。我突然感到一阵辛酸眼角含着眼泪,芸芸众生中我仿佛看到自己的影子。我让她站在我的身后,示范她如何点餐,但是我不希望她感觉到我是在帮她也没有帮她付钱。我想这个时候人最重要的是尊重与尊严,大概她此时也想奖励一下辛苦了一年的自己,我想她此时也一定在遥望自己的家人,遥望那闪烁万家的灯火。
我想起了在深圳第一家公司的那个美眉,我不知道她是否会成为我心中最温暖的回忆。我刚到那家公司的时候,感到对一切都异常新鲜与无助。她是我们办公室的文员,长相虽然不能说很漂亮,但是非常精致与亲切,就像邻家的小妹。她总是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递上一只笔或者本子等等,让我如逢甘霖;她总是在我最困惑的时候,给我一点指点,让我如释重负。一段时间我们甚至有了很多默契,我们互相明白彼此的一个眼神与细微的动作。有时候我甚至想努力把握,和她在一起呆在这里算了,但我终究选择了离开,这家小公司让我对明天没有自信。
我是在外企才找回自信的
今生第一个夸奖我学历背景好的人是老外,估计是因为我的专业挂了个工程的边。专业之所以很重要,是因为外企一般比较讲究效率,会选择一些实用的人才。老外面试的时候经常问:What’s your major? 如果你的专业合他的胃口绝对会说:Good! 很少关注你的学校。
很多人觉得自己学校不好,应聘外企没有信心,其实大错特错了。在外企绝对没有人在乎你是什么学校毕业,反倒是那些名校毕业生自视甚高,能力不咋地,不讨人喜欢。身边很多同事毕业的学校我甚至都没有听说过,但是照样受到老板信任,担当重要职位。老外对中国的大学了解太少。传统的中国人可能对北大清华特别青睐,但是老外未必这样看。夸张地说,很多老外觉得中国的大学都一样。至于研究生,除非一些确实技术性强的高端职位,一般外企雇员还是以本科生为主。印象中,研究生因为读书时间太长,经验谈不上丰富,对自己期望又太高,流动性还很大,所以外企也未必欢迎。另外,老外可能认为,研究生嘛,应该搞学术,不应该到没有技术含量的企业浪费人才。
外企的工资有多高?
我只能说比你想象的高,经常看到网友质疑某某20000元月工资的帖子。如果你连这都怀疑的话我只能说你是井底之蛙了。我以前工程部的高级经理(大陆人)45000元/月,还不含一些福利。
有一次陪老外面试一个硕士生——仅仅是陪同,老外不喜欢别人干涉他的决策。硕士开口8000元/月,那家伙走后老外脱口一句我终生难忘的话:It’s very very cheap。其实我觉得那个硕士挺不错的,如果他直接开价到15000元/月那个职位非他莫属。可惜啊就因为不明白规则,也许老外比我们更明白便宜无好货。
因此不要老拿中国人的想法衡量外国人,你给不起工资不代表老外给不起,你要知道人家赚的是美金。也许你觉得10000元/月很多,但在老外的眼里估计也就是你眼里的几百块RMB不到。欧美企业一般处于产业链的顶端,或者拥有某个元器件的专利,典型的如DELL、HP、INTEL,他们拥有定价的主导权,通俗地说利润高得你不能想象。因此那点工资毛毛雨啦。
外企,尤其是欧美企业,比较强调价值与责任,用到企业上就是要求企业-员工-供应商(甚至供应商的员工)-环境多方共赢。前段时间APPLE调查富士康的员工福利就是很好的证明。由于强调企业-员工-供应商共赢,因此外企的员工普遍会有比较好的福利与成长。
外企人际关系简单
由于企业管理的标准化,由于看重效率和结果,外企人际关系不复杂。譬如以前在国企很多员工争着请老总吃饭,但在外企绝对是老板请你吃饭。临了还不忘对每个人敬酒,说:“谢谢你们的帮忙啊,以后还要靠你们啊。”这种感觉真是爽啊!
老外的标准化的高明之处,在于让企业变成了精密运转的机器,无论你职位高低,个人不过是个小螺丝钉。不要以为你很重要,没了谁公司都转。举个简单的例子,前段时间联想挖了DELL的不少高管。一时间国内舆论哗然,好像不得了了,仿佛DELL马上要垮了,但是最后也没见DELL有什么不良反映,说白了人家无所谓嘛。但是你想想,如果DELL挖了联想的杨柳两位老总,情况肯定就大不相同了。中国人历来就是片面的把一些人捧成英雄,然后少数人掌握大量资源从而彻底阻止了天才的产生。
外企的培训普遍较好
一般来说,如果你进入正规的外企,公司都会根据的你的职业特点做一个培训规划,三个月到一年不等。更有一些比较牛的公司,会送你到欧美培训。因此如果你在外企呆几年,可能比你在有些国企待一生学的都多;以后你也不用害怕找不到工作。不要被现在一些垄断国企迷惑,说不准哪一天你就成了新一批下岗工人(个人观点,请选择接受)。我觉得在中国,学到一身本领比啥都好,如果你有能力就不怕下岗,外企给你提供的职位多的是。
也许你以为外企人员一定很稳定,那就大错特错了
外企流传一句话,你永远不知道明天谁是你的同事。今天你的上司是DAVID明天可能就是TONY,今天你的隔壁是某某张,明天可能就是某某李。中国目前确实处在飞速发展时期,加上每年大量的外企向中国转移,因此对人才的需求也是急速膨胀。我新加坡同事告诉我,新加坡发展最快的时候,人才极度稀缺。HR四处出击,他说那时候接到HR的电话马上就是反问:我现在收入是几多,你们能给我几多,如果达不到要求就不用谈了。HR则是求着说,没有关系的,你先来看看我们公司,感受一下,一切都好谈的。
在外企人人对离职都已习惯,如果你辞职了别人第一反映:不错,找到好工作了,去哪个好公司介绍一下啊。
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我所了解的三类不同外企的特点,供大家另择高枝时参考:
台资企业
台资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底端,利润不高。台湾人生产了全球超过40%的电子元器件,可是除了华硕、ACER等很少的品牌,其余的几乎都是为欧美几大品牌做OEM代工。
台湾人最早多是买日本的机器,模仿日本人做加工制造业。他们学会了日本人的小气且变本加厉之,却将日本公司为员工提供的终身福利以及良好的工作环境抛却九霄云外。
台巴子,这是很人多台佬的称呼,意思是爆发户、乡巴佬。台湾人有严重的岛民意识,对老外极度自卑,对大陆人又非常自傲。
不过如果比较正规的大的台企如富士康等,还是不错的。
日资企业
日本人的性格中武士道精神。体现在国家上就是对君主绝对的忠诚和绝对的服从。体现在企业上就是绝对的以企业为家,绝对视产品为自己的生命。因此日本人在制造业上就是一台可怕的机器,连老美也不得不佩服。日本企业在大陆多以制造业为主,少数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部门大都在日本。日本的制造业,强就强在精益生产上。中国人的企业可能工程部就是工程部,但是日本人的工程部甚至可以分出十几个部门,每个人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田,种得越精越好。因此日本的企业工作普遍比较轻松,一个人的工作分几个人做了啊。在日本企业可以在某些方面作的很精,缺点是难以统揽全局。
“小日本”的确很“小气”,那就是能节省绝对不浪费。为了避税,甚至可以想出发几张工资卡,更有全球闻名得公司甚至直接发现金了事。但是日本企业环境与福利还是可以的,基本都是一流的工作环境。如果你经验不多有机会进日企,不论大小,先去混混。
欧美企业
欧美企业虽然连在一起说,但是还是有细微差别的。个人认为美企比较注重效率,欧企比较关注公平。在美国公司,一般老外包括管理层很少同员工在一个食堂吃饭,但在欧洲的企业吃饭的时候冷不防老外就坐在了你的身边或者对边,仿佛就是隔壁的老张与小李,边吃边说:Chinese food is very good.欧企的大陆人升迁机会比美企要大的多,美企管理层职位一般被香港、新加坡人把持。欧洲的企业普遍注重员工的福利,工会比较强。TCL收购汤姆逊就是受制于无法在欧洲妥善安置员工,加上策略错误导致难以为继。
老美的企业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就是“OPEN”,老美比较看重结果,很少关注你在做什么。但是这方面比较以前是差很多了,有一个老外跟我道出了原因。他说:刚来中国时,老美一般不要求考勤,加班不限制且有加班费用,上网随意等。结果几乎大部分中国人晚上上网到十二点,早上六点就去考勤,上班的时间几乎找不到人,最后老外也不得搞一套制度限制中国员工。唉,中国人害了自己啊。
摘编自《失业七个月,面试六十家公司的深圳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