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种程度上,八卦文化已经成为港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得在沉重的压力下顽强生存下去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
八卦是一种生活态度
● 沈宏非
“八卦”这个词,现在已经被我们很八卦地挂在嘴上了,不过,关于它的来历,这里仍然有必要“八”上一“八”。
如果不把《易经》或类似的神秘主义理论及符号考虑在内,“八卦”最初应来源于粤语,指一种不无烦琐主义的生活态度,凡事都要卜卦,故“八卦”在粤语中的全称是“诸事八卦”。至于“八卦新闻”,则由“八卦”直接衍生而来,相当于英语之Gossip或Fluffy News。此外还有这样一种说法,上世纪七十年代,香港报刊争相刊登美女裸照,因受制于法律和社会道德,不得不在裸照的“三点”位置贴上一个“八卦”图案,相当于后来的“马赛克”,“八卦新闻”遂由此而得名。
在粤语里,“八”是“八卦”的动词形态,“八卦”是一种生活态度,“八卦新闻”就是对这种态度的迎合与激励。香港之所以成为华人社会中“八卦新闻”的大本营,首先可能是因香港是人均拥有报刊数量全球高的地区(人口600万,出版报刊742份,同时又是亚洲读报人数最多的地区)。香港几乎每个地铁站都有书报摊,书报摊都不大,占地1、2个平方至数个平方不等,五颜六色的期刊一本挨一本被展示在离地大约6、70公分高的货架上,因为期刊多而地方小,每本杂志只能露出半个身子,看到它们挤挤挨挨着竞展芳华的样子,不禁让人联想到一年一度香港小姐竞选的情形:台上一溜都是美女站在评判面前,暗自使尽浑身解数吸引评判的注意力,期望最后被叫出队列的是自己。当然,对于这些读物来说,使尽浑身解数的是背后的编辑、记者,香港的“狗仔队”是有名的“拼命三郎”。几尺见方的货架往往展示了30、40种杂志之多,封面的设计和用色当然无不极尽夺目抢眼之能事了。
有人说,市民是八卦文化的温床。香港八卦文化之所以盛行,大约和香港市民普遍的文化素质不高以及香港长期以来经济富庶,生活安定有关。这种情况与小报及“八卦新闻”的始祖英国十分相似,英国在欧洲相对偏高的产业工人比例,是《太阳报》在销量上十倍于《泰晤士报》的群众基础。所以美国媒体对O.J的八卦远不如英国同行对戴安娜和皇室的八卦。市民在温饱之余,有大量的精力去关注身外事,而香港这个弹丸之地,不可能每天都有惊天动地的事情发生,于是,见风就是雨,无风也起浪的八卦新闻便大行起道起来,有个暑假,仅是艺人“肥肥”的女儿欣宜从加拿大返港度假这么一桩小事,居然就占了各大报章的头条,她的新书《我的减肥日记》,推出两星期,销量更冲破25000本,轻轻松松地就把过百万的港币赚进了口袋,成为新一代卖书王。
在香港久了,才渐渐明白了香港人的苦衷:太大的生活压力使他们不很关心世界大事,他们更想知道别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但与邻里的交往太少又限制了他们关心的范围,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八卦新闻能让他们了解名人(明星)的私生活。所以,八卦新闻在某种程度上成了香港人的生活需要。也正是由于香港人的这种需要创造出了香港的八卦文化。
香港的八卦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模式,以前几年粤剧名伶新马师曾去世后的家族争产案为巅峰,这个事件几乎囊括了财产、阴谋、暴力、娱乐、性、背叛、道德等等标准肥皂剧所应具备的全部元素,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全港媒体开足马力,追踪报道着事件每一天的最新进展,与此同时,电视台记者只要在街上随便拉住一个路人,该路人不分男女老少,看上去竟也丝毫不怀疑自己有责任就此事表态。
这种八卦的境界,英国人也难以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