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青年》杂志是由一群理想主义者创办的一本国家级重点期刊。《深圳青年》以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为目标读者群,以改革精神、深圳精神相号召,在全国拥有数以百万计的忠诚读者。创刊18年来,无数有志青年就是因为看了《深圳青年》杂志,才对深圳的新生活、新文化有了新鲜的了解,并因此为深圳的改革事业所吸引,筚路蓝缕,投奔深圳。迄今为止,无论是在深圳以外读者的拥有量,还是作为深圳媒体在全国读者中的影响力,《深圳青年》依然堪称“深派文化”、“深派价值观”的吹鼓手、轻骑兵。
但是近年来,包括《深圳青年》在内的深圳媒体渐失强势,深圳在全国媒体中的声音相对而言有些微弱,深圳形象每每被扭曲。误解、不解乃至嫉妒、丑化,使作为中国改革先锋的深圳有边缘化的危险。细究之,政经大环境的因素之外,城市自身的表达能力也是个重要原因。
相对80、90年代慷慨激昂的政治宣讲,今天的城市诉求可能应该更细腻、更形象、更人性化。历史上罗斯福总统以著名的“炉边谈话”的形式凝聚了大萧条后的美国人心;一年前曾荫权特首也以“香港家书”的方式从世界杯比赛谈到“波係圆嘅”的香港精神,激励香港人“事在人为”;今天的深圳已经处于市民社会的形成阶段,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已经不大可能以僵硬的“红头文件”上的政治术语来简单表述。如果能够以“家书”的方式来娓娓叙说深圳精神、深圳感悟,则深圳的声音无疑可以传播得更广、更有穿透力。对于这个年轻的移民城市中年轻的移民和他们的故乡亲人来说,还有什么比“家书”更能打动他们的心呢?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深圳青年》新版中旬刊推出了“深圳家书”栏目,以“家书”形式增进深圳人与深圳人、深圳人与故乡人的感情交流、思想互动。
不过,我们不妨更深入一点来理解 “家书”的意义。我以为,《深圳青年》设置家书栏目,实际上是吁请社会精英放弃精英语言,放弃专业表述,象拉家常那样,跟普通人交交心。胸中韬略并不总是用来孤芳自赏的,倘能循人之常情,深入浅出地发表出来,传承下去,那就有可能演绎为新的常人常识,化育社会。
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先生在前年的就职演说上,打破常规,以“大实话”、“心里话”的方式发表施政理念,这种形式显然更为深圳市民所悦纳。去年以来,李先生还在国家纯文学刊物上发表了《红树礼赞》、《莲花山,你是一座圣山》等散文,借以抒发对深圳的感怀,这些都可引以为范。深圳青年杂志社似乎可以向李先生特约一封家书的,不一定很突出文学造诣,朴素地说说家常话就好了。
华为总裁任正非先生素来善于绕开大众媒体可能的误读,惯以撰写个性化文章的方式,直接向公司员工和社会公众发表见解。本期转引的《要快乐的度过充满困难的一生》,是任正非写给华为高管的一封信,一封不折不扣的公司“家书”。个中意见大可商榷,文字语句也大可推敲,但是编辑者未作任何修整,而是完整地保留了原文,家书的意义也许就在于这种原汁原味。
愿在《深圳青年》的“家书”栏目中读到更多的率性由真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