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篇没有发表的主编手记
2006年1月10日,南方都市报发表了一篇人物专访:《一定要让深圳人看一场期刊突围表演》。
这位宣誓人叫聂雄前。《女报》老总。深圳期刊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聂1992年6月来到深圳后,就一直在女报“扎硬寨!”、“打死战”。
15年后的今天,聂不仅没有多少成就感,更加重了对深圳期刊发展的忧思: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期那种气氛已经没有了。深圳期刊内容中与城市相通的那种锐气没有了,期刊与期刊之间的那种竞争和碰撞也没有了。剩下的是,只有各自为战、苟延残喘的期刊残阵。
在深圳“文化立市”的战略布局中,在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蓝图中,到哪里去找深圳期刊的位置呢?
曾几何时,《深圳青年》和《女报》是深圳惟一在全国叫得响的媒体,是深圳人出差内地惟一可以到处看得见的文化名片,有多少闯世界的儿女是怀揣《深圳青年》来寻梦的,有多少女性的情绪调节和智慧提升是通过《女报》来实现的,但悲哀的是,深圳期刊越来越边缘化了。
有什么样的期刊,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如果说,《女报》的表情就是深圳这座城市的表情,那么,《深圳青年》的思想就是深圳这座城市的思想。多年来,《深圳青年》和《女报》一直在改变深圳人的生活。
但今天,这两份朴素且让人尊敬的刊物,在强大的资本媒体的打压和夹击中,处于尴尬的处境。
聂总感叹,在这个富裕的城市,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扶持一两本期刊做大做强呢?如果深圳期刊依然是今天这种状况,则5年后深圳期刊人无论坚持还是逃避,都是同一种命运。
2007年前后,我被“忽悠”进了深圳青年杂志社。4月,《深圳青年·菁英版》出街,菁英版的口号是:一切与深圳有关。我给自己的职业任务是,守护这座城市的先锋精神。为此,我给全体编辑定了6条座右铭:
1、 一切内容为深圳人量身定制,但我们的视野绝不狭隘地囿于深圳。
2、恪守一个改革开放试管城市的梦想、激情和信念。我认为庸常就是背叛和堕落,虽然从容与淡定不在此列。
3、错,并不可怕。可怕的事,扼杀人们再一次试错的勇气和权利。我们应该为一切先锋行为喝彩。
4、投机取巧,回避矛盾,不是我们的价值取向。我们关注深圳从传统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切问题。
5、自由精神是深圳迈向伟大之路的源动力。历史,让我们足以坚信这座城市的未来。
6、尊严、宽容、理解和爱,是我们不可或缺的阳光和空气。
我之所以被轻易“忽悠”与一篇《给一切进取者以掌声》的文章很有关系。
五年前,一个年轻人在武汉过着平稳而富足的生活。他的父母积聚的财产足以供他舒服地享用一生。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了《深圳青年》,开始被一种梦想与激情唤起,最终背着简单的行囊,加入了无数年轻人组成的移民的队伍,来到了这个城市。
据说他后来在深圳写了一本大书:《中华第五强国》;
据说他今天在深圳快乐而紧张地生活着,并且每当面临挑战与抉择时,都要看一看《深圳青年》。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深圳青年》的创始人,现市委宣传部部长王京生。他或许想不到,我也是攥着《深圳青年》来深圳的。
一本“给一切进取者掌声”的杂志,理应得到掌声的回报!我相信,数千万被《深圳青年》改变命运的人一定也像我一样,不会忘记这本杂志。否则,我们,和我们这个城市以后一定会后悔。
深圳文化产业进军全国,期刊一定是更朴实更可靠的武器。
聂雄前说,父亲在他小时给他讲过一个故事,说从前他们乡里有户人家办婚事,新郎官一早就去赶集置办酒席用的东西,回来的路上在田埂上碰到一位挑粪的大爷,新郎官说:我的货物不能浸水,大爷请让路!大爷说:我年纪大,不能下水,小伢子让路!就顶上了。一顶就是半天。新郎官的父亲找来了,一看,说,“崽啊,你骨头还嫩,爸爸替你顶一肩。”
作为乡党和后辈,我愿携《深圳青年·菁英版》的兄弟姐妹,与聂总共勉:人生如履薄冰,我们决不下沉!
《深圳青年·菁英版》主编 陈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