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美国《财富》杂志曾以“香港之死”为封面故事预言香港回归中国的前景。在《时代》周刊最近一期的报道中,这家有着国际影响的媒体终于公开为它的姐妹杂志《财富》10多年发出的错误判断道歉。
《香港之死》的作者说,诱使他犯错的关键原因是:他忽视了香港在回归前无数细节的变化,而选择了一种正义凛然的观念和宏大叙事的语调。
这次《时代》用25个页码来报道香港10年变化,城市细节和市民细节就足足占了19个页码。比如,描写移民家族的一枚指环,香港人的步速,乃至市民脸上的笑容……这些不经意的细节,构成了《时代》新的判断――香港的未来:阳光灿烂,但有云。
温家宝总理在去年“两会”的答记者问中,说:“解决民生要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什么叫快乐?我可以借用艾青诗人的一句话:‘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诗人的话告诉我们幸福虽然是抽象的感觉,但它建立在具体的事物之上。
而城市里那些被目光捕捉,或被镜头忽视,却与百姓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每一个细节,不仅承载着每一位栖息者的幸福,更背负着一座城市的灵魂。
我们需要高楼大厦,需要高速增长的GDP,但当我们向一座城市触摸“幸福与快乐”的时候,最直接的温暖恐怕不是来自“大动脉”的温度,而是“末梢神经”的痛痒——居住是否舒适,出行是否便利,走在马路上,是否要担心松动的井盖为我们挖开了一个陷阱?我们是生活在垃圾包裹的水泥房子里,还是被整洁与温情所环绕?
长久以来,国内很多城市都陷入误区,似乎只有高高的大楼与宽敞的马路才能展现城市的“高度”与繁荣,于是乎,市中心常常成为一座城市的名片,整修得美轮美奂,让人赞叹。这当然有必要,可是我们不能忽略那些狭窄昏暗的小巷子,不能忘却了城市的细部:电话亭、报刊亭、小卖部、存车处、厕所、路标、广告牌等等,这里的每一个角落,才是与人们接触最亲密的地方,才是一个城市的道德、文明、品味匿藏的地方。
幸福是一种感觉,没有人可以用数字去量化,但每一个人都可以触摸。生活中那些貌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正积聚着我们“幸福”的皈依。当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时时处处充满着让人感动甚至激动的“城市细节”的时候,无论是市民还是过客,必将真切感受到这座城市令人幸福的灵魂,进而衍生出对她的认同和热爱。
这也是一位奉先生自费10万元刊登广告性专题,在本刊敦请深圳市民学习香港文明细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