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虎首页 加入收藏夹  
 
内部论坛会员入口: 密码: 申请入会 | 访客留言 | 好文推荐
 斑竹推荐 More...
 
[NEW!   深圳文化“十大愿景”
[㊣! 朝向一个“好商量的社会”
[㊣! 契约精神塑造城市的气质和
[㊣! 深圳“三化”改革目标不错
[HOT! 三中全会讨论:“五位一体
[NEW! 欧洲、中国货币互换,华尔
[㊣! 中国转型需要思想市场
[㊣! 地产泡沫将摧毁中国神话?
[COOL! 上大学的意义只是找份好工
[COOL! 硅谷救不了美国梦?
[COOL! 推动城镇化 要看“榨菜指
[COOL! 中国须建构理性精神
[COOL! 河内:拥抱之难
[㊣! 社区文学大赛引出“在地文
[NEW! 首届深圳社区文学大赛征稿
[NEW! “红嫂”在成年男人的嗷嗷
[㊣! 中国经济好日子走到头吗?
[COOL! 为什么没有“剥削”的社会
[NEW! 外资撤离 东南亚资产大跌
[NEW! 上海拟建自贸区,前海傻眼
[㊣! 利益逻辑与中国改革的困局
[COOL! 曹妃甸快玩不下去了
[㊣! 改革中国的特权制度
[㊣! 中国缺乏开放的思想市场
 站内搜索  
 
搜索类别:
关 键 词:
搜索类型:
 
 友情链接 More...
 
杰创达科技
 ·老亨的博客  ·薛涌评论
 ·王方每周评论  ·朗咸平先生
 ·半求地产评论  ·谢国忠先生
 ·贺承军建筑评论  ·陈志武先生
 ·王绍培的菜园  ·章星球文化本位
 ·新华网深圳论坛  ·南云楼
 ·财新网  ·沈宏非
 ·凤凰网  ·参和网
 ·天涯城市社区  ·洪晃找乐
 ·深圳新闻网  ·炎黄春秋
 ·奥一深圳  ·凯迪社区
 ·深圳之窗  ·商人王石
 ·中国选举与治理  ·尚书吧
 ·金心异南方评论  ·安妮宝贝
 ·公民陈绍华博客  ·王樽之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  ·张继合
 ·韩寒  ·中国新闻网
 ·张五常先生  ·FT中文网
 ·王受之先生  ·MBA智库
 ·刘家田

深商创业史 1989
作者:徐明天
来源:WWW.InterHoo.Com   类型:深商精神 ,      2008/12/20 5:22:01 点击6345次

1989风景这边尤好

 

 

移民之城

 

1988 11 月,在中信总部工作的26岁的张思民携刚刚度完蜜月的妻子离开了北京,

来到深圳。这个清秀的年轻人说:“到深圳去,那里改革的大潮正猛,是大展宏图之地。”

 

1989 5 月,张思民辞职在蛇口石云村住宅的3 间普通民房里成立了深圳工贸公司。

张思民是一个才子,1979 年高中仅读了一年,16 岁便考进哈尔滨工业大学。

1983 8 月,他毕业分配到北京航天部207 所从事军品的开发和研究。1986 5

月,他调到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总部。然而张思民背靠大树

不乘凉,他要走进阳光,他说“要太阳注视我”“要想干大事,还是要办自己的公

司”,因此,他要到深圳来。

张思民的工厂就设在一个偏僻的荒山上,没有工人,连“董事长”、“总经理”

带家属在内,一共只有7 个人,每个人都是身兼数任,张思民任总经理,既要负责

管理、科研、生产、营销等工作,也要负责人事、后勤等事务,甚至还要干些烧

饭、洗碗、打扫卫生之类的活。司机一人既兼运输、采购、接待,还兼传达、勤杂

等工作。每天大家都得干十七八个小时,累得连站着都能睡着。吃的就更惨了,公

司没有食堂,只好大家轮流做饭,做饭都图省事,常常是一大桶面条合上油盐酱醋

就是一顿。饿得不行,有人就把加工剩下

来的牡蛎,从壳上抠些残留的肉生着吃,

结果拉肚子的人接连不断。来自合作方的

打击更是差点断送了张思民的创业梦,产

品快研制成功之时,合作方突然撤走其全

部资金和技术人员,另行开发新产品。在

公司内部,张思民紧缩开支,声称每一分

钱都要严格控制。一次公司需要购买几双

拖鞋,计划报到了张思民处,张思民也不敢擅自做主,连忙召开董事会,对于购

8 双还是10 双,两名装修工该不该给一双进行了讨论,最后决定大胆破一次例,购买12 双拖鞋。

深圳海王药业的创业就是这样开始的。

1989 年,深圳市迎来建市10 周年,此时回望南海边上的这个边陲小镇,拖犁

 

的水牛、戴凉帽的客家妹已无处寻觅,代之而起的是一座座高楼大厦。

深圳建市10 周年的时候,有些老深圳人不得不为过去的行为而后悔不已。

君,原驻海南岛某部营级干部,宝安南头人,1978 年转业时,他得知组织

 

上拟安排他回宝安,这位曾在战场的枪林弹雨中立过三等功的七尺男儿,竟在团政

委面前洒下英雄泪。后来几经周折将报到地点改为湛江市,他竟宴客狂欢,俨如重

获新生。

 

小姐,广州某大学工兵学员,这位在深圳河边长大的客家妹子,为逃避“哪里来

哪里去”的分配原则,临肄业前在广州火速择偶,连爱情圣果也当做苦果吞下去了。

很多拼命向广州、惠州钻的深圳人,看着深圳升格为市,继而成为国内首个经

济特区,家乡的“臭水沟”畔,短短的几年间竟神话般崛起一座现代新城。他们能不后悔吗?

300 多年前,牛顿在那棵果树下突发灵感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进入80

年代,中国人似乎才顿悟了一条本来十分简单的“人才引力定律”:哪里能实现追

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哪里便是人才汇聚之地。于是,中国内

地尽管有严格的户籍制度的羁绊,仍阻止不了人才的流徙。人们由内陆迁向沿海,

由西北迁入东南,由非特区调入特区……

来自巴山蜀水的龚集祥,“文革”前毕业于科技大学电子系,可他被安排在成

都某研究所后,干的却是资料保管工作,而且一干就是20 多年。期间他几次向领

导提出搞专业研究,均被挡回,“要安心本职工作!”1987 年他愤然南下受聘于深

圳一家电子公司。公司为他提供实验室、资金和助手,两年内他便研制了液晶板等

几种能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创汇100 多万元。

 

年轻的技术员陈春杏要比龚集祥幸运多了,1985 年他从广东建筑专科学校毕

业后被分配到深圳时,才是个20 岁出头的中专毕业生。要是在内地一些地方,他

也许连描图的机会也没有,可他到深圳第二年,他所在的设计院领导就放手让他

设计罗湖区向西小学校舍。结果,他设计的这间校舍被评为全市全优工程样板,

内地和港澳建筑业同行也交口称赞,陈春杏还被评为深圳青年十杰之一,可以说

一鸣惊人!

冲着深圳的户口本,有些人来到特区后,刚开始的工作似乎并不尽如人意。西

安冶金建筑学院工业民用建筑专业毕业的助理工程师李先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调

入深圳后,生活却向她开了一个玩笑。她被安排到市环卫处圊工所任所长。所谓圊

工所,实乃专门负责公厕管理的机构。上班第一天,当她穿着高统水鞋在公厕里清

扫时,有人议论开了:“女大学生管厕所,不是犯错误便是神经有毛病!”但她咬

牙坚持下来,她拟订出改造特区公厕的规划,并绘出了《园林式公厕设计图》、《多

功能高层商业公厕设计图》,她的设计引来了外商的兴趣和投资。

 

然而,很多人是不能调动到深圳的,他们只能扔下单位的关系,只身闯深圳。

兰州姑娘小邬,父母是医生,家境优越,但当她从师范学院外语系毕业后,不顾父

母力阻,便只身开始闯深圳。小邬在深圳举目无亲,她不知从哪弄来辆单车,一个

单位又一个单位地毛遂自荐。在深圳求职的27 天里,她曾在火车站门口蹲到天亮,

到酒楼叫卖过报纸,被派出所当可疑人物拘审过。最后,虽有家外资公司雇用她,

她仍然不能取得带有T 字符号的特区居民证。

 

不过,有些人并不在乎那个户口本,他们投奔的是深圳的创业环境。段毅,1983

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毕业,翌年到深圳特区经济贸易律师事务所工作,

不久他又挑头办起了一间在国内堪称第一的民间合作制律师事务所。当时国内约

11 亿人口,但仅有两万多名律师,而不端“铁饭碗”的民间律师更是绝无仅有。

段毅想充当的正是这种“敢为天下先”的角色。

 

然而,与段毅等争中国大陆的第一个私人执业律师的,还有一个叫李全录的

人。他辞去公职的高级律师,成了个体户律师。李全录的“李全录私人律师事务

所”在1989 6 8 日开业,地址设在深圳京鹏大厦818 房。办公用房是租来的,

每天租金100 元,一年下来光是房租、电话费等开支就要4 万多元。同时,公司每

年必须把收费总额的40 %上交有关部门,还须提留事业发展基金、劳动保险基金、

储备赔偿基金及分红基金等。这个律师所一年收入起码要达到25 万元以上才能维

持生存。而当时深圳律师界个人办案收入超过10 万元的屈指可数。李全录却迎难

而上。

 

海军大校军衔的王丹亚和海政歌舞团的郭小慧都出身高干家庭,也有大好的

前景。1989 8 29 日,他们却结伙来到深圳创办了深圳外商投资企业协会。

这个协会本来可以列入政府序列,拿财政拨款。而他们却坚持与国际商会接轨,

办民间商会,不要财政拨款,搬出政府给的办公地点,彻彻底底地办起国内第一

家民间商会。

 

深圳特区在1983 ~1984 年大发展时,有临时工26 万人,1985 年深圳特区经济

调整时,临时工减少到13 万人,1989 年又增加到将近50 万人。这些临时工来自

全国各地,大部分集中在三来一补企业,还分布在深圳的建筑行业和第三产业,他

们又是一支服务大军。深圳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他们。其中,许多打工

仔、打工妹在深圳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落地生根,成为深圳人。

 

林家宏的机会

 

机会不是任何人都能看到和抓住的。什么时候都会有人抱憾终生,也会有人在荆棘中

 

走出宽阔的人生之路。有时候,一些人的放弃恰恰成就了另外的人。深圳农批市场的建立

 

就让一个潮州人走向事业的巅峰。

 

成立农产品批发市场,最初选定的人选并不是林家宏,但是跟前面选定的3

人谈话后,他们都不愿意。深圳的机会这么多,他们不愿意做这件没有前途的事

情。其中一位到任3 个小时就打退堂鼓了。这才找到林家宏,而他欣然同意了。

 

1988 年,内地“抢购风”刮到深圳,蔬菜、大米及一些农产品价格刮上了天:

1 斤大白菜要卖10 元钱,而时鲜的荷兰豆,每斤卖20 元!更难忍的是,园岭批发

市场就设在居民区的楼群中,且不说熙熙攘攘的早市影响市民休息,单是满地腐菜

烂叶散发的臭气,就足以熏得人头昏脑涨。而木头龙批发市场占了半条街,早晨8

时前交通严重堵塞,那些坐公共汽车上班的人常因塞车而迟到。农民进城卖菜难,

职工下班买菜亦难。环境脏乱,交通堵塞,市场无序,再加上暴涨的物价,由“菜

篮子”衍生的矛盾尖锐。所以,市里决定成立农产品批发公司,兴办布吉市场。

 

1989 1 月,农批公司总经理唐学逵和副总经理林家宏并肩站在布吉河畔的

高坡上,俯视着脚下那一片不毛之地,这里原是农民养鸭的烂泥塘,而今已成为农

批公司的建设用地。从联检站到泥岗桥,9 万多平方米的空地全划给了农批公司。

身材瘦小、两鬓斑白的唐学逵说:“这里的‘风水’不错嘛。”林家宏风趣地说:

 

“这里不仅能盖个布吉市场,简直可以建一座农产品交易天堂!”

 

林家宏,高中毕业后投军南海舰队,在大海中锤炼出军人的坚强与果敢。转

业后先在东莞做了几年办公室和团工委工作,1981 年来到深圳做起了进出口贸易,

凭着其潮州人特有的明生意头脑,竟然在几年里就使他那个小小的外贸部门做到

了年进出口上千万美元的成绩。就是在这个时候,刚刚受命的农产品批发公司总

经理唐学逵找了他,与唐学逵并肩站在了当时还是一片烂泥潭的布吉农产品批市场工地上。

1989 9 月,布吉市场一期建成,尚未开业,第一批70 多家批发商就签订了

交易栏租赁合同。到1990 年上半年,累计收入租金2 600 万元,已超过投资总额。

这里24 小时营业,每天进场交易的客商有1 万多人次,进出机动车约4 000 多辆

次。在这里做果菜批发生意的,大多是林家宏的老乡潮汕地区的个体户,他们在这

里捣腾出一批“果菜大王”。

经济学家孙冶方有句名言:千规律万规律,最根本的规律是价值规律。价值规

律,被西方学者喻为“看不见的手”。这只权威的“手”,调动着商品的流向,调节

着价格的涨落。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上,它导演着一幕幕商战的悲喜剧,谱写着一个

个角色的兴衰史。而林家宏声称,布吉市场是培养经营家的摇篮。

“水果大王”原是潮州个体户。布吉市场建成后,他承包汕头某公司一个经营

部,是首批进场交易的批发商。为了打响第一炮,他从河北购进三车皮鸭梨,运到

深圳后,5 天销售一空,首战开门红。随后,他几乎跑遍全国的水果生产基地,发

现了北京地区的早熟梨,以及西北高原有一条优质苹果生长带,因此,深圳人7

就能吃到北京梨,秋天能及时品尝优质苹果“红富士”。他用火车运新疆哈密瓜,

用飞机运北京水蜜桃。为了保证货源,他向甘肃张掖提供10 万元无息贷款发展

400 多亩果园,还在陕西白水建立果品公司,专营深圳人爱吃的“红富士”。

1992 5 月,广西贺县县委书记来到布吉市场,感谢一位叫“黄大仙”的老

板对该县的扶持。原来,“黄大仙”过去每天从广西贺县进一车大白菜运到布吉卖,

后来每天进两车菜。1991 年暴雨淹了贺县的蔬菜基地,“黄大仙”投入15 万元,

引进国外优质菜种供贺县种植,同时签订了收购合同。1992 年贺县把蔬菜基地扩

大到14 000 亩,“黄大仙”又投入25 万元,保证以每斤0.25 元的统菜价格,收购

贺县的7 个品种蔬菜。所以县委书记带领县农委主任等干部亲自登门感谢。而“黄

大仙”在80 年代初是一个在深圳东门挑担卖菜的小贩。

布吉农批市场到底出了多少老板、富豪谁也数不清楚。1992 年,深圳媒体曾

报道过一个布吉农批市场的E 老板,他是个贩运反季节菜的行家里手,生意做到

了香港。这年只有29 岁。1989 年他进入布吉市场后,与三亚外贸部门签订蔬菜供

销合同,每年11 月底至翌年5 月,他要将上百吨三亚的青瓜、茄子、苦瓜、豆角、

西椒等蔬菜,用汽车运到深圳销售。他批发给港商的蔬菜,在卫生、包装和质量上

还有更高的要求。他的商业信誉好,又有稳定的香港客户,在50 多家批发反季节

菜的同行中,他被称为“大哥大”。

2007 6 27 日,东莞亿万富豪王金城病逝。王金城一生为人低调,向社会

捐款逾1 500 万元。他的追悼会上,单位或个人送来的花圈就有800 多个。人们纷

纷以敬献花圈或发来唁电等形式对王金城的去世表示哀悼。

 

王金城的名下有工厂、酒店、房地产,还有一家康华医院。王金城出身贫寒,

他是家里的长子,共有兄妹七人。王金城的父亲早年靠走街串巷贩卖咸鱼养家,经

常挑着一副担子走遍七里八村。1972 年,王金城初中毕业后,才15 岁的他早早挑

起了养家的重担,跟父亲一起贩卖咸鱼,做起了“小巷贩”。他的第一桶金就是在

深圳卖蔬菜,跟几个朋友到海南搞蔬菜批发,再贩卖到深圳。后来才回到东莞厚街

创办了兴业铝合金厂。

有知情人说,王金城就是当年深圳农批市场的E 老板。

林家宏没有像他的那些潮州老乡那样通过在深圳农批市场倒腾蔬菜、水果成为

千万富翁、亿万富翁,但他后来当上了深圳农产品股份公司的董事长,深圳农产品

股份公司上市以后,总资产30 多亿元,净资产15 亿元,全资、控股和参股企业

20 多家;公司被评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连续4 届荣登“中国最具

发展潜力上市公司50 强”排行榜。

 

马介璋把潮州菜做成全国品牌

 

潮州人会做生意,是中国的“犹太人”。林家宏和那些在深圳农产品批发市场上倒腾蔬菜、水果的潮州老乡发达起来。1989年,一个小个子潮州人还当上了深圳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的副会长。

 

今天,走遍全国各地,都有潮州酒楼。这就是马介璋的功劳,是他第一个把潮州菜做成品牌,推向全国的。

1988 年,马介璋在深圳晶都酒店开办全国第一家大型外资潮州菜酒楼佳宁娜。

其实,马介璋在深圳开办潮州菜酒楼要追溯到20 世纪80 年代初,也就是现在春风

路的金碧酒店。金碧酒店的人员至今还记得当时的红火景象。吃饭时间,酒店前车

水马龙,不但有本地人,更有全国各地的人。酒店人员称,当时偌大一个宾馆的营

业额还不及那个小小的潮州菜酒楼。

在深圳设店之后,佳宁娜相继在广州、温哥华、泰国、海南、昆明、成都、上

海等地开设分店,遍布世界各地,成为第一家中餐跨国饮食集团。

 

“佳宁娜”在潮州话中是“老乡”的意思。佳宁娜潮州菜的成功得益于其多方

面的独到,而潮州商人对潮州菜的感情和推动,也是带动潮州菜遍布全球的重要动

力。也就是说,马介璋创造了一个潮州菜的品牌,让遍布全球的潮州人成了潮州菜

的推销员。遍布全国各地的潮州菜酒楼,成为佳宁娜稳定的利润来源,直到今天在

各地扩张的势头不减。

 

1949 年,7 岁的马介璋随父母从广东潮阳去香港。全家人挤住在香港贫民区的

一间小木屋,马介璋睡梦中曾从小阁楼上踩空摔下来,下巴至今还有伤痕。15

初中毕业,马介璋到母亲打工的一家毛衣厂当学徒,为毛衣“抓毛”。第一天上班,

什么都不懂的他,到母亲的工作间询问应该怎么做,被老板碰上,认为他贪玩无心

工作,当即炒他“鱿鱼”。马介璋安慰母亲时是这样说的:“终有一天我要开比他大

10 倍的工厂!”

 

第二份工作是当牛仔裤裁缝的学徒。机敏的马介璋很快成了熟练工,白天在车

间缝牛仔裤,晚上还做缝纫,一天工作18 个小时,每个月能挣300 多元。干了两

年,除去交父母补家用的部分,自己

也攒下1 500 元。一心改变自己打工命

运的他,迫不及待地开创自己的事业。

他用这笔钱租下一个地铺,买了两台

旧的制衣机,然后与大厂接洽收原料,

先把牛仔布料外发给家庭主妇加工,

再收回来自己做“上裤头”等工序。

 

这样的家庭式加工一干就是三年,

他从中赚取差价,做得十分顺利,铺

位规模逐年扩大,竟赢利10 多万元,

雇工达到250 人。

 

1989年,开办全国第一家大型外资潮州

菜酒楼佳宁娜的马介璋

接着马介璋通过经纪人介绍直接为外商加工,减少中间环节,利润又大幅增

长。于是他买地造房,建起l 万平方米的达成制衣工厂,步入香港制衣商的行列。

后来他依托内地,在美国、加拿大、荷兰、法国、泰国等国家与港澳地区都设有企

业,组成以生产牛仔裤为主兼营布匹、拉链、纽扣等副料的香港达成集团。

 

马介璋的誓言没有落空,他的工厂比当初炒他的老板的工厂大了几十倍,还获

得“牛仔裤大王”的美称。

 

马介璋是第一批投资深圳的港商。1985 年,他开始调整策略,把投资由香港

转向深圳。这一招使他的事业有了全新的飞跃。从1985 年开始,马介璋在深圳投资

500 万元设服装厂,第二年就增资到3 000 万元,继而他又参与了制鞋、旅馆、

娱乐业等投资,在宝安县发展面积达30 万平方米的工业村等。在他的带动下,大

批港商跨过罗湖桥来到深圳“掘金”。

诚实守信是马介璋的成功秘诀。早年创业,与一个德国商人谈成一笔生意,那

人要求第二天早晨看合同。谈妥时,公司秘书已经下班。由于那时候秘书没有手

机,家里也没有电话,马介璋只好自己摆弄起了打字机。整整一个晚上,艰难地敲

出一份合同书。第二天早晨,他把这份合同按时送到客人住的酒店,那个德国商人

看了这份歪歪扭扭的合同乐了。马介璋老实相告,这份合同是自己一宿没睡打出来

的。德国人说,合同形式不规范,但内容简洁,数字没有错,就在上面签了字。就

是因为这份歪歪扭扭的合同,几十年来,这个德国人一直都是马介璋的生意伙伴,

并且成了好朋友。

由于良好的信誉和为人之道,马介璋获得了商界颇多支持。20 世纪70 年代初,美国

政府对香港服装实施限额制,但他却一下子获得港府10 万条牛仔裤的配额,占了全

港配额的相当一部分。就算后来在房地产上吃亏,出走南非重新创业,由于信誉不

跌,名誉不倒,他仍获得了美国客户大批订单,迅速从房地产业失利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恢复了元气。

马介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曾获2003 年度香港铜紫荆勋章。

 

金融小风暴

 

1989 年的深圳机会多多,但也险象环生。1988年下半年开始的全国治理整顿,也

波及深圳,但与1985 年的黑色风暴相比,深圳已成熟坚强了许多。

 

1988 年开始的治理整顿,对深圳来说可说是一次小小的金融风暴。

1988 10 月,深圳市全面清理固定资产投资,要求各系统、各部门、各单位

列出所有在建项目目录,坚决砍掉不必要的非生产性建设项目。市里成立清理领导

小组,李灏市长任组长,周溪舞、李传芳副市长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

工作。

这次治理整顿打击的目标之一是“官倒”,深圳也查获两宗“官倒”大案。第

一宗是深韶钢筋公司倒卖钢材案。深韶钢筋公司自1987 年以来,用冶金工业部中

南办事处的名义,先后向浙江杭州、河南新乡、湖北鄂城、辽宁沈阳等地购买钢材

2000 多吨,然后大幅度加价,在本地或外地倒卖,获利近百万元。第二宗是河源

县和博罗县驻深工作组倒卖进口物资批文案。他们将13 份进口PET 聚酯切片塑料

11 320 吨的批文,以每吨指标50 元的价格卖给福建省永定县来深的闲散人员江

文仁,牟取暴利56 万余元。江文仁又以每吨指标80 元的价格倒卖给海南省定安对

外贸易公司兼深圳市天山贸易公司经理马伙明,牟取暴利33 万余元。

 

另外,深圳市清理整顿公司行动组深入一批高层楼宇查出200 多违法违章企

业,其中不少是“皮包公司”。为了避免农民工盲目流动,深圳也响应中央政府号

召抓返“盲流”。

其实,以上行动不过是紧随中央闻风而动。这一年深圳企业遇到的最大困难是

银根紧缩。1988 年下半年起,中央面对全国过热的经济,实行财政、银根“双紧

缩”政策,全国开始出现资金紧缺。企业存款大幅度下降,全市存款总额随之大幅

减少,银行信贷放款能力减弱,企业向银行贷款日益困难。再加上国家对信贷规模

的控制,特区银行放贷自我约束机制的作用,1988 4 月份起,深圳有的银行要

求放贷20 万元就要经支行行长审批。

银行存款减少,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企业的需要。此时,特区企业从事经济活动

的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除了贷款困难,还有电力紧张、物价上涨,以及受国家

专营、限价、增税等影响和市场变化,深圳彩电、音响、饮料等一大批“拳头产

品”由畅销变为平销、滞销,全市积压产品占用资金大幅度增加;大批特区企业被

内地企业拖欠货款,金额高达7 亿多元;而且,深圳特区1989 年外贸出口实行收

汇全额“倒二八”分成,企业出口换汇成本增加,亏损补贴增大。所有这些巨大的

变化。深圳的许多企业一时还难以适应,赚不到钱,只有靠吃过去攒下来的“老

本”过日子。

9 月中旬,市政府召开全市资金工作会议,主管金融的张鸿义副市长提出了综

合治理,紧中求活的主张。会后,人民银行拿出3 亿元做启动金,各专业银行采

取“自身挖点、向上要一点、向外拆借一点”的办法,在910 月间将筹措的5 亿

多元,陆续放贷给出口创汇、重点项目及企业,下了一场“毛毛雨”。10 月中旬以

后,市人民银行先后颁布加快同城票据结算规定,以法规保证全市资金畅顺流通;

颁布人民币、外汇贷款新办法,把贷款中的审查和核批相分离,杜绝以贷谋私,保

证放贷的准确性;推出企业自有流动资金补充制度,帮助企业从根本上改变单靠银

行贷款的经营局面。各家专业银行尽管存款增加少,但采取收旧贷新、以法收贷

的办法,使全年农业贷款仍比前年增长30 %,工业贷款增长22 %,商业贷款增加

20 %。进入10 月下旬以后,特区资金形势出现转机:居民储蓄上升,企业存款减

幅日小,外地拆借资金流入,出现紧中有活,相对缓和的好局面。11 月,中央支

持农业和重点基本建设的资金开始出笼。行内人士还预见到:年底,中央对地方放

贷数额还会增长。果然,深圳人民银行经过力争,从国家一系列新政策中再获得新

的信贷支持,从12 月起,特区各银行的放贷能力大大回升。

 

“巨人”斗“金山”

 

1989 7 月,一个身材高挑瘦削的青年人,从合肥骆岗机场登上了飞往深圳的麦道飞机,这个27 岁的年轻人叫史玉柱,他既无资金也无靠山,但他怀里揣着几张宝贵的软盘。

 

这是史玉柱从深圳大学软科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不久后,再一次返回深圳。在“动乱”之中,他视深圳是一个避风港。

1986 年,史玉柱得到安徽省一位副省长的赏识,这位副省长是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深圳大学客座教授,他面试了史玉柱,并将其招为深圳大学软科学专业研究生。这一年,24 岁的史玉柱结婚成家。1988 年,史玉柱听了四通总经理万润南的讲座,产生了创办企业的理想。1989 1 月研究生毕业回到合肥原单位,没几天,他提交了辞职报告。向以前帮过的朋

友借了一台IBM PC 机,史玉柱开始在家编写文字处理软件,他要编一套软件,取代四通打字,直接用电脑打字。这个野心勃勃的年轻人要挑战他的人生导师万润南。

半年之后,M6401 在史玉柱合肥的家中诞生。史玉柱送了一套给原单位。几张软盘一装,就能打出比四通打字机24 点阵更漂亮的64 点阵字,而且,编辑屏幕比四通打字机大很多,单位的四通打字机从此被放到一旁没人用了。一看有戏,史玉柱立即揣软盘,南下深圳,回到自己最熟悉的深圳大学,偷偷“混进”学生宿舍栖身,偷偷“混进”机房,借用学校的电脑编写程序。但史玉柱毕竟已经不再是深圳大学的学生,不久,他就被机房的管理员发现,无法再到机房“蹭”机器用了。于是,他不得不通过熟人找到配有计算机的学校办公室,别人下班了他“上班”,别人不用计算机的时候他接着用。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完善着M6401 桌面文字系统。

 

经过近一个月努力,他在固化字体、增加字库、批处理的基础上,还解决了所见即所得的界面问题,集录入、排版、编辑、打印于同界面,并且所有功能都以中文窗口菜单提示,经过综合压缩,保证大字无锯齿,小字笔画均匀。他确信M6401 是一个成熟产品。史玉柱把他的软件拿去压缩成一种卡,可以装进电脑主机里。“汉卡”这个名字因此而来。

有了产品,想要把它卖出去,史玉柱还需要有个公司。他联合另外三个伙伴钱宇、姜巨满、蔡玮,用他带来的4 000 元钱,承包了深圳大学科技工贸公司电脑服务部。史玉柱每月只要交一两千元固定的管理费用,剩下都归自己所有。

没钱买电脑,史玉柱将自己的软件演示给卖电脑的老板看,“我现在没钱,你让我先拿回去,等我软件卖了钱,给你多加1 000 元利润。”卖电脑的老板居然同意了,让副经理将电脑抱给史玉柱。这名副经理后来加入了史玉柱公司,现在是征途公司副董事长。

没钱打广告,史玉柱跑到北京,闯进《计算机世界》报社广告部,演示软件给当时的广告主任贺静华看。贺静华答应先给史玉柱做三期1/4 版广告。

1989 8 2 日,《计算机世界》第一次刊出了史玉柱写的M6401 中文软件广告前天,广州一家政府机关打电话过来说要买,史玉柱跳上中巴赶到广州去,留了三套软件给他们。回来后,史玉柱立刻接到了宁波的要货电话。8 16 日,史玉柱收到三张银行汇款,一张8 820 元,是广州批发的三套;另外两张是零售汇款,每张3 500 元。

8 月收入达到4 万多元,9 月份16 万,10 月份超过100 万。M6401 开始是软加密,很快被破解,史玉柱立即开始使用加密卡。

10 月,史玉柱用100 万元广告费砸向《计算机世界》,M6401 月销售额乘势攀升到了500 万元。1990 年前三个月,史玉柱已经挣到了3 000 万元。

此时,求伯君的WPS 借助方正的品牌和渠道横空出世,史玉柱一看不妙,带领一名助手跑进深圳大学学生公寓除了每周下楼买一次方便面,150 多个日夜,除了睡觉,史玉柱都坐在电脑前面。终于,M6402 开发出来,史玉柱叫它“巨人汉卡”。因为当时IBM 蓝色巨人最火。

等到M6402 投入市场的时候,WPS 已经超越了M6401 ,巨人M6402 缩短了和WPS 差距,但还是无法超过WPS 。史玉柱再次组织了十几个人的研发队伍,跑到深圳大学封闭开发巨人M6403

1991 年春节刚过,深圳。巨人连锁会议。经销商包机过来,现场订货,史玉柱当场拿下3 500 万元现金支票。

1989 年,史玉柱在深圳遇到了强大对手求伯君。9 月,当他的M6401 面世的时候,求伯君的WPS 也问世了。

求伯君的起点显然高于史玉柱。1964 11 26 日,求伯君出生于浙江新昌县。

1984 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分配到河北省徐水县石油部物探局的一个仪器厂。

1986 10 月,求伯君就去了一趟深圳。

求伯君把此次深圳之行称为此生逢上的不可错过的机遇。“我突然发现深圳的世界真漂亮,什么都新鲜。在深圳,我第一次听到‘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我喜欢这种快节奏。”22 岁的求伯君决定辞职。

去深圳前,求伯君去河北涿县和同乡告别,在帮助同乡解决计算机打印问题的过程中,求伯君萌生了把原来只有自己能用的24 点阵打印驱动程序,改进成了一个通用的、支持多种打印机的西山文字打印驱动程序的想法。在同乡的机房里,求伯君用9 个晚上,沿着原来的思路,全部重写了原来的打印驱动程序。

9 天后,怀揣8 张西山打印驱动程序软盘的求伯君赶到北京去向同学告别,同学怂恿他,先去四通把自己的打印驱动程序给他们看看。四通当时正好在推OKI8320 打印机,正缺少一个好的驱动程序。这样西山打印驱动程序就以2 000 元、分10 个月付清的价格卖给了四通。看求伯君是个人才,四通就挽留他,“来我们这里干吧,明年成立深圳四通,一定调你过去。”就这样求伯君留在了四通。

在四通,求伯君结识了香港金山老板张旋龙。当时张旋龙正在和四通合作推SUPER 机,有一批机器的BIOS 有问题,启动不起来,求伯君花了一个晚上就把它改好了。

深圳四通成立,北京四通不同意放求伯君,而求伯君建议在PC 上做和MS 2401 类似的文字处理软件的计划又被否决了。于是,求伯君就给万润南写了一封辞职信,万润南很快批示:“公司初创,人才难得,建议沈国钧与王玉钤协商调深圳。”求伯君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深圳。

刚到深圳,四通让他负责公司的一个经营部。让求伯君经商,犹如缘木求鱼,他希望有一个环境做软件开发。香港金山公司在深圳蔡屋围酒店为求伯君包下了501 房间,求伯君决定大干一场。他目标很明确,一张汉卡装字库,写一个字处理系统,能够取代WordStar 。从1988 5 月到1989 9 月,求伯君把自己关在张旋龙为他在深圳包的一个房间里,只要是醒着,就不停地写。什么时候困了,就睡一会儿,饿了就吃方便面。一年零四个月中,求伯君生了三次病,第一次肝炎,第二次肝炎复发,第三次又复发,每次住院一个月到两个月。第二次肝炎复发正是软件开发最紧要的关头,求伯君把电脑搬到病房里继续写。

WPS 开发出来,四通万润南已经出国,张旋龙就找来方正共同推向市场。方正金山汉卡上市,占到了整个汉卡市场的55% ,挣到了一个多亿。

出于对求伯君的才能的欣赏,张旋龙投资了珠海金山,让求伯君占一半股份,支持他继续做软件。后来香港金山并入方正,求伯君接过香港金山的品牌,继续用WPS 打造出了国内金山的品牌。

不是冤家不聚头,1991 年,史玉柱也把他的巨人公司搬到了珠海。

如果,当年金山和巨人留在深圳,中国软件业的历史可能会重写。这是深圳的重大遗憾。

 

台湾“电脑怪杰”朱邦复

 

当史玉柱在深圳大学学生公寓、求伯君在蔡屋围大酒店501 房间日夜开发汉卡的时

候,来自台湾的朱邦复也在深圳科技园研制“全汉字中文系统”。

 

1989 6 15 日,55 岁的朱邦复与深圳科技工业园总公司签约合资经营一家电脑公司,研制、开发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英文电脑。这家合资企业叫“两仪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1973 年的一天,朱邦复在巴西工作的出版社负责文稿的主管没有来上班,他临时顶替了主管的工作。编辑部拿来了一本数百页的文稿,要求他在8 个小时内编排出书。“这行吗?只有8 个小时。”他心里忐忑不安。他为这数百页的文稿分派了二三十台英文电脑打字机,又动用了三四十位校对人员。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不到

8 个小时,一本本飘散着油墨香气的书便送到了发行商的手里。这令他感慨不已:

“如果中文也能输入电脑……”一个改变了他一生命运的念头就这么萌发了。他决定学习、研究和开发中文电脑。是年,他已经37 岁。

1977 年朱邦复在台湾推出第一代仓颉输入法。据称,朱邦复是被蒋纬国请回台湾开发中文电脑的,“仓颉输入法”也是由蒋纬国命名。1980 年推出第二代仓颉输入法,并用在

苹果机的“汉卡”上;1982 年,第三代产品问世后,他感到市场压力很大,深知若不改

进,必然会造成更大的困扰;第四代中途夭折后,于1985 年,他在美国又发表了第五代输

入法及字形产生器,然而这一次又遭受了重大的失败;1988 6 月,带着他的成果和希望,

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设在美国的电脑公司,到大陆来寻求合作伙伴。

在深圳科技园的实验室里,朱邦复带领20 多个年轻人,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

时,早晨8 点上班,晚上11 点半下班。苦战两个月,8 10 日,聚珍系列产品排

版系列、聚珍整合软件及聚珍全文字库和中文系统通过了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科委

联合主持的技术鉴定。这项技术与传统的汉字字库的观念截然不同,是根据汉字字

形的组字法则,把全部汉字分解为594 个字首及近1 万个字身,每个汉字均可按字

首与字身拼装而成,由此可在电脑中生成近600 万个字形,其中6 万个见诸中文字

典,号称“全汉字”技术。另一方面,基于“仓颉输入法”把字首与字形进一步分

解成108 个基本字形符号,安排在25 个英文字母键上,实现了对全部汉字字形的

编码输入,从而在世界上首创从输入到字形输出连贯一体的全汉字系统。另一项成

果“整合软件技术”,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这项成果把流行的若干种软套件,如

文书处理、数据库、绘图、表格处理、版面安排等,统一在多窗口环境下操作,交

互调用,以做到图、文、字、符处理一次完成,就可以在统一规划的键盘下,在同

一版面中实现上述各种功能。

 

虽然聚珍最终难敌财雄势大的微软推出的中文Windows3.0 ,但由于朱邦复设

计的字形产生器所产生的字形极为节省空间,一套13 095 个字的字体也不过1MB

左右,完全可以放在一只软盘内,相对当时每个字型大概3~5MB 的其他竞争对手来

说,的确令用家大为受惠。因此,不少公司都与朱邦复商讨技术转移。其后,金

梅、藏珠等低价字形大量攻占市场,使长期以来价格高昂的中文字形得以下调,使

更多使用者能够付款购买正版字形。

 

为了使中文电脑更为普及,朱邦复甘愿放弃仓颉输入法的专利费,把它变成公

众资产。此后,大多数中文系统几乎都包含这个免费的仓颉输入法。因此,朱邦复

被称做“中文电脑之父”。

 

1989 年,台商纷纷投资深圳。蔡正富是第一批来大陆办厂的台商。为了选择

理想的投资地点,他跑遍了大陆沿海的省市,经过4 年比较,最后还是落脚于深

圳。1989 年,艾美特电风扇在深圳投产,当时是国内知名小家电品牌。

 

在台湾发展了30 年的许明耀,1989 年来深圳投资设立了立洋机械有限公司,

占地5 万平方米,设计年生产能力100 万辆自行车,成为龙华镇自行车城的龙头企

业。5 家配套企业也随之来到深圳。原高100 米的猫头山削平建成自行车工业基地。

台商王明独资开发的平湖企业城首批楼宇1989 年年底建成。

香港耀流有限公司深圳办事处主任王琳达1989 年来到深圳,她专门为台商开

发了“台湾花园”,众多台湾记者被邀到深圳采访,深圳在台湾媒体上频频曝光。

有的报纸称:“明日深圳,多项建设突破,即将与香港并驾齐驱。”有的认为:“台

北、香港、深圳是经贸金三角。”

1987 年,深圳台商只有6 家,到1990 年,已经有392 家。台商的观念对深圳

企业和社会也带来了冲击。台湾《大陆商报》社社长刘兴武先后率领多个绩优企业

考察团到深圳考察投资环境,吃过一系列丰盛、冗长的宴请后,和气而坚决地向接

待负责人进言:“我们希望少吃点,多看点,把时间多花在实实在在的考察、洽谈

上。”他们恳请为了多一点时间考察和洽谈,宁可每顿吃自助餐、快餐甚至盒饭。

 

百亿城市

 

1989 10 月,首届“新丝路中国超级模特大赛”在广州举行,深圳模特叶继红夺冠。

这是第一届全国性意义上的模特大赛,叶继红成为中国第一个模特明星,她令深圳星光熠

熠。这一年,深圳作为经济明星城市魅力初显。

 

叶继红夺得中国超级模特大赛冠军也是一个奇迹。

1979 年,国际时装大师皮尔· 卡丹先生率领法国模特,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

时装表演,轰动全国。“时装模特”的概念被引入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1980 年,

新中国第一支时装表演队——上海时装表演队成立。“时装模特”在中国诞生。这

支模特队也曾在80 年代初在深圳表演。

叶继红是一个东北女孩,是深圳选出的模特。她从事模特表演的时间很短,谈

不上职业模特,模特训练也不专业。1988 年,她曾参加北京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

是中国模特第一次在电视里大亮相,之前进行了10 天的速成培训。在首届“新丝

路中国超级模特大赛”之前,主办者请台湾的专业模特教练来大陆指导,教练的印

象是,这些模特除了清纯和外在条件好外,专业技能欠缺,于是在赛前进行速成培

训。叶继红凭着自己的天性和灵性脱颖而出。

1991 年,第二届“新丝路中国超级模特大赛”在北京举行,杭州女孩陈娟红

夺冠,她也是从深圳选拔出的模特。

1989 7 月,深圳还来了一个美国电视明星靳羽西。当时她在中央电视台主

持一档《世界各地》的节目,每周两次,她美籍华人的背景,清纯的外表加上一

口流利的中文和英文,尽显明星风采,让国人倾倒。被合众社称为“中国的超级

明星”。

1984 10 1 日她成功地主持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 周年的阅兵游

行盛典在美国的实况播出,这是中美在电视上史无前例的合作。1988 年她制作的

《改革的中国》专辑,向美国观众形象、生动、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

程和成就,引起了轰动效应。她先后有三部作品被列入美国国会记录。1989 年在

ABC 电视台播出的《中国的城与桥》,给她带来了美国电视最高荣誉:艾美奖。

1989 年,靳羽西在深圳宣布投资创建自己的美容事业,创办一家口红厂。靳

羽西在深圳投资建厂,不但为中国女性带来新的化妆美容理念,也为深圳城市增色

不少。

1989 年,深圳经济也初显明星魅力。GDP 突破百亿大关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当时年工业产值百亿元的城市并不是太多,这显示了深圳经济实力已经迈入大城市

行列。

在外贸出口方面,深圳已经超越众多城市,直逼上海。1988 年,深圳创汇18

亿美元,仅次上海居全国第二位。

1989 年,全国治理整顿压缩基建,深圳受影响不大,特别是深圳机场正式动

工,盐田港第一个码头建成投入使用,这是深圳城市发展中的两大基础设施项目,

也是深圳10 年的重大硕果。

深圳机场是在1988 年年底正式动工的。1989 10 月,科威特向深圳机场提

800 万第纳尔,折合约2 800 万美元贷款,加快了建设进度。

深圳机场建设遇到的问题之一是选址困难。从1982 年开始,国内外专家对特

区及其周围10 多个有希望建机场的地点做过反复调查、论证、比较。经筛选剩下

西乡、黄田、羊台山、白石洲四处。

1988 1 月,中外专家实地考察白石洲,认为深圳机场如选在这里得不偿失。

一位英国专家说:在白石洲建机场,等于“野牛牵进瓷器店”。

现在看来,机场没有建在白石洲是深圳的大幸,深圳地域狭小,如果白石洲再

建了机场,城市的空间将更被挤压。

1989 3 2 日,盐田港第一个泊位建成投入运营,“重任506 号”顺利进

港,也是重大事情。此时,深圳西部蛇口、赤湾港建设已经形成较大规模。东部是

大自然赐给深圳的天然财富,大鹏湾畔盐田九径口至正角嘴约6 公里的海岸线,水

16 米左右,不回淤,不结冰,前面有小山拱卫,可避风,是建成万吨级码头的

天然良港。

1989 年,位于深圳市东部大鹏湾北岸,与香港九龙半岛隔海相望的深圳

盐田港第一个码头建成投入使用。

《人民日报》在1990 5 月的一篇文章可看做对1989 年深圳的高度概括。文章称:“严峻的1989 年,深圳以它那特有的应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引起了关心中国现代化命运的人们瞩目和沉思。深圳特区刚刚10 岁,在去年春夏那场惊心动魄的政治风波面前,国际金融组织、银团停止对中国贷款的时候,在海外舆论包围中,深圳一度显出波动和不安,但很快又趋于正常运转。是谁创造了深圳这块‘绿洲’?是改革开放。10 年改革开放,形成了深圳特区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的‘小气候’、多元化的企业格局,使百万特区人开始在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新体制中生活和拼搏。剖析深圳,人们把探寻的目光,投向支撑深圳经济的企业。深圳是一个对各方投资者都有很大吸引力的投资场所。2 585 家‘三资’企业,3 900 多家内联企业,2 077 家市属国营企业,这种三足鼎立之势,形成了深圳外向型经济的格局。”

 

【城市日志·1989 年】

1 24 日,深圳房地产审判庭正式挂牌办公。

7 5 日,深圳首家日本料理店开业。

7 11 日,市房地产权登记处挂牌办公。

7 15 日,韩国企业首次投资深圳,赛格亚新制造公司成立。

8 22 日,深圳首次设点考“托福”。

8 24 日,深圳市资产评估事务所成立。

8 24 日,深圳市美容工作者协会成立。

8 28 日,深圳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成立。

11 22 日,“锦绣中华”隆重开业。

 

发 表 评 论』『打 印 本 页』『关 闭 窗 口
 相关文章 全部相关文章... 
 
 - 深商创业史(上) 后记  - 深商创业史 1988  - 深商创业史 1982
 - 深商创业史 1993  - 深商创业史 1987  - 深商创业史 1981
 - 深商创业史 1992  - 深商创业史 1986  - 深商创业史 1980
 - 深商创业史 1991  - 深商创业史 1985  - 深商创业史 1979
 - 深商创业史 1990  - 深商创业史 1984  - 深商创业史 前言
 - 深商创业史 1989  - 深商创业史 1983  - 推荐《深商创业史》
 文章评论 全部文章评论...  
 
发 表 评 论
网上大名:  *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请不要超过500字)
*
验证码: 
       
  真情告白 |   | 访客留言 | 申请入会 | 民意调查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外贸B2C商城建设
ICP备案号:粤ICP备05098314号
本站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转载、合作或业务咨询邮箱:interhoo@1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