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虎首页 加入收藏夹  
 
内部论坛会员入口: 密码: 申请入会 | 访客留言 | 好文推荐
 斑竹推荐 More...
 
[NEW!   深圳文化“十大愿景”
[㊣! 朝向一个“好商量的社会”
[㊣! 契约精神塑造城市的气质和
[㊣! 深圳“三化”改革目标不错
[HOT! 三中全会讨论:“五位一体
[NEW! 欧洲、中国货币互换,华尔
[㊣! 中国转型需要思想市场
[㊣! 地产泡沫将摧毁中国神话?
[COOL! 上大学的意义只是找份好工
[COOL! 硅谷救不了美国梦?
[COOL! 推动城镇化 要看“榨菜指
[COOL! 中国须建构理性精神
[COOL! 河内:拥抱之难
[㊣! 社区文学大赛引出“在地文
[NEW! 首届深圳社区文学大赛征稿
[NEW! “红嫂”在成年男人的嗷嗷
[㊣! 中国经济好日子走到头吗?
[COOL! 为什么没有“剥削”的社会
[NEW! 外资撤离 东南亚资产大跌
[NEW! 上海拟建自贸区,前海傻眼
[㊣! 利益逻辑与中国改革的困局
[COOL! 曹妃甸快玩不下去了
[㊣! 改革中国的特权制度
[㊣! 中国缺乏开放的思想市场
 站内搜索  
 
搜索类别:
关 键 词:
搜索类型:
 
 友情链接 More...
 
杰创达科技
 ·老亨的博客  ·薛涌评论
 ·王方每周评论  ·朗咸平先生
 ·半求地产评论  ·谢国忠先生
 ·贺承军建筑评论  ·陈志武先生
 ·王绍培的菜园  ·章星球文化本位
 ·新华网深圳论坛  ·南云楼
 ·财新网  ·沈宏非
 ·凤凰网  ·参和网
 ·天涯城市社区  ·洪晃找乐
 ·深圳新闻网  ·炎黄春秋
 ·奥一深圳  ·凯迪社区
 ·深圳之窗  ·商人王石
 ·中国选举与治理  ·尚书吧
 ·金心异南方评论  ·安妮宝贝
 ·公民陈绍华博客  ·王樽之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  ·张继合
 ·韩寒  ·中国新闻网
 ·张五常先生  ·FT中文网
 ·王受之先生  ·MBA智库
 ·刘家田

深商创业史 1984
作者:徐明天
来源:WWW.InterHoo.Com   类型:深商精神 ,      2008/12/20 5:08:46 点击5020次

1984 经商做生意的热潮

 

平湖白泥坑雁田水库,发现2 000 多只各种白鹭同栖于一块面积不到300 平方米的竹林中。居民说,这些鸟类,每年从3 月份开始飞来,9 月份陆续离去,至11 月份只留下极少数。白鹭是一种常见的鸟类,它与白鹤不同科。白鹭以鱼、虾、蛙等小动物为食,也常捕食蝼蛄、蚱蜢和蝗虫等害虫,对农业生产有益。每当太阳西下,飞往各地觅食的白鹭便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飞向竹林归巢地,归林的游戏,长达一个多小时。临近入黑时,白鹭才开始向竹林降落,由少至多,到高潮时,从四面八方飞回的2 000 多只白鹭,就似涨潮的潮水冲向竹林,鸣叫声、扑翅声、风声交织成了一首大自然的交响曲。

 

 

邓小平一路只看只听不说话

 

1984 年春节,深圳沉浸在一片喜庆当中,邓小平南巡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这句话对深圳的鼓舞和支持是不可估量的,让饱受争议之苦的深圳含泪抬起头来。

 

邓小平1984 年南巡深圳已经被人讲过很多遍。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记载了如下细节:

1984 年的特殊气质,在元旦刚过不久就散发了出来。除了出国一直坐镇北京的邓小平突然决定到南方看看。此刻的国内,改革热情已日益高涨,但是,举国四望,有哪个地区的改革是过去几年里最有成效,也最值得大书特书呢?邓小平把目光放到了预先没有列入中央规则,后来也没有得到中央财政特别扶持,而此刻正饱受争议之苦的深圳特区身上。

1 24 日,邓小平抵达深圳,特区的党委书记梁湘指着挂在墙上的深圳地图,介绍了特区开发建设的情况,称1983 年的工农业总产值比上一年翻了一番,比办特区前的1979 年增长了10 倍。备受压力的梁湘很想得到邓小平明确的支持态度,便说:“办特区是您老人家倡议的,是党中央的决策,深圳人民早就盼望您来看看,好让您放心,希望得到您的指示和支持。”但邓小平没有发表意见。

1984年,邓小平南巡深圳,在海上世界题字其后数日,邓小平马不停蹄走遍特区,一路上他不讲话,不表态,参观时也很沉默,不露声色。到蛇口工业区时,袁庚汇报说,他们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作为整个工业区的口号。机灵的袁庚用自问自答的语气说:“不知道这个口号犯不犯忌?我们冒的风险也不知道是否正确?我们不要求小平同志当场表态,只要求允许我们继续实践试验。”此言一出,全场大笑。

邓小平在深圳的表现,可谓意味深长,他用行动表明了自己支持的态度,却又在言辞上留下空白。27 日,他离开深圳前往另一个特区珠海,在这里他一反在深圳的沉默态度,写下“珠海经济特区好”的题词,算是给特区经济下了结论。

1984年,邓小平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2 1 日,已经回到广州的邓小平,在广东省和深圳特区领导的再三暗示和恳请下,写下了“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并在最后的落款上,特意把时间写为“1984 1 26 日”,表明还在深圳时已经有这个评价。

邓小平的南巡举措,以新闻的方式传播全国,关于特区的争论至此告一段落。在他离开广东后的第二个月,中共中央做出重大决定,宣布“向外国投资者开放14 个沿海城市和海南岛”。中国的对外开放由点及面,最终形成了沿海全境开放的格局。

后来陪同父亲南巡的邓榕说:“父亲来到文锦渡口岸,登上了一座很矮的灰色边防小楼。通过楼上简陋的窗子,陪同人员指着前方介绍说,那边就是香港。父亲远远眺望香港,默默地看着没有说一句话。”“1984 年去广东时,父亲思考的问题集中在如何回应对建设经济特区的质疑之声,一路上只看不说。”

 

干大事情的时候到了!

 

1 24 日,正在欢快地倒卖玉米的王石骑着自行车经过深圳国际商业大厦,突然看到很多警车、警察和聚集的人群,一打听是邓小平到大厦顶层俯瞰区全景。年轻人的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

 

1984 年,陈怀洁在和平路上的水果店开张了。1980 年,他从潮州身无分文地来到深圳,第一份工作是在蔡屋围的工地上打井,后来生过豆芽,腌过潮州咸菜,被潮州人称为“豆芽大王”、“咸菜大王”。一天,他在读报时看到邓小平视察深圳的消息,心里怦然一动,许多天都在琢磨一件事:如何做一桩更大的生意?一天,他看到眼前的鞋心有所动。朋友把鞋送到他的店里代卖,利润超过30% 。鞋,就成了他下一个创业的目标,而以后的大华鞋业让陈怀洁当上了深圳的“鞋业大王”。

1984 年,闯深圳的人猛增了很多。当时的资料显示,小平南巡以后,每天进入深圳特区的人,一下子从3.52 万人次猛增到13.6 万人次,并且一天多过一天,有很多人来了就不走了。到深圳参观考察的人一般不会在春节期间到来,春节回家的大多数是在深圳工作的人。

很多人就是在邓小平南巡后来到特区的。

1984 年,徐刚从广州来到深圳,任职沙头角的一家旅游公司。他出生在广州的部队大院,也有过一段军旅生活的磨炼,复员后在广东省粮食厅做了一个小职员。一天,一个在王石新创办的公司工作的同伴问他,那里缺人,愿不愿意去?徐刚就去试着应聘,1985 1 月,应聘到王石新创办公司的人事部工作。徐刚从一个低阶职员,一直做到人事部经理,后来接手万佳百货,开创了中国仓储式连锁百货的模式。

惠东县吉隆镇人梁惠南有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骑着一辆破旧单车从惠东到深圳龙岗“闯世界”,不料单车中途报废,他只好靠步行走了一天一夜才到达深圳。梁惠南现任龙岗皮革鞋业商会会长。

“梅兰,梅兰……”80 年代后期,这首歌红遍全国。歌手吴涤清出生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从小迷恋音乐,擅长演奏吉他、贝司、键盘、小提琴等多种乐器,后考入专业文艺团体。1984 年由温州歌舞团离职,独闯深圳,成为中国第一代职业流行歌手。后来应邀赴上海万人体育馆参加大型演出,一鸣惊人,轰动上海滩,即成各大唱片公司的“抢手货”。

第一个来到深圳的著名文化人是黄宗英,1984 年,58 岁的黄宗英接受蛇口工业区宝耀有限公司的邀请担任副总经理。她在《人民日报》上以“云中走笔”为题,连续发表她在中国最大的实验田——深圳特区——的所见所闻所思。她还在蛇口办了一个影视公司,还办书店。

在深圳,她是一位奋斗型的拼命三郎。

1984 年,13 岁的马化腾带着少年的梦想随父母从海南来到深圳。1999 年,马化腾开始创业,开发出第一个“中国风味”的ICQ ,即腾讯“QQ”,受到用户欢迎,注册人数疯长,很短时间内就增加到几万人。凭着这个小小的即时通讯软件在4 年间销售过亿元,书写了深圳版的硅谷传奇。

……

1984 年闯深圳的人流中,丁凯是一定要提的。因为,当时电子行业到深圳来的人特别多,电子行业也成为深圳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丁凯职务不是最高的,但在这些人中是有代表性的。她也是国有企业干部到深圳创业的一个典型。

1950 年,刚刚14 岁的丁凯响应“抗美援朝”的号召报名参军。军人的气质,使得她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显示出男人的意志和品质。

1984 5 月,老资格的处长丁凯走进了太原国营785 厂的厂长办公室,提交了一份到深圳办窗口企业的报告建议。

丁凯最终说服老厂长让她带领12 位技术骨干来到深圳创业。当时电子工业部在深圳成立了蛇口南方信息公司,实际上是为部里的军工企业设一个窗口,为下一步军转民做一些过渡。丁凯担任南方信息公司计财部、市场部经理。那段日子里,他们吃的是水煮面,住的是当地农民的简陋房。白天,戴一顶旧草帽,骑一辆自行车,找关系,寻伙伴,跑项目;晚上,忍着蚊虫的叮咬,围在一起出谋划策,制定行动方案。3 年后,终于站稳脚跟。

南方信息公司现在还在蛇口,生产电子支付密码器系统产品。它是丁凯深圳创业的第一步,至今已经年过7 旬的丁凯还保持着创业的激情,进行第三次创业。

 

北有中关村,南有上步区

 

1984 年,刚刚从浙江大学毕业的史玉柱也来到了深圳,不过他不是来创业的,而是在美国教授的指导下花5 万元扛回了一台IBM 电脑,以使他所在的统计局的工作业务变得非常迅速简捷。

 

史玉柱为什么到深圳来卖电脑?因为此时的深圳电脑产业已经是国内业界的翘楚。

1984 年,中关村已经风生水起。这年冬天,柳传志决定告别每天读报喝茶清淡如水的日子,他在中科院计算所原传达室的20 多平方米的平房里开始创业。

这时候,中关村已经有40 多家科技企业,并在北京城里拥有了“电子一条街”的名声。

由于中关村地处北京,再加上他们是科研人员下海创业,个性张扬,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中关村也就成了媒体的焦点,名闻全国。

如果说中关村是中科院科研人员创办的,深圳上步工业区的电子聚集区则是电子工业部创立的。这里集中的多是电子工业部的下属企业和科研院所创办的企业,研发之外,这些企业更注重吸收国外信息和技术,注重技术的转移和制造。除了电子产品之外,这些企业除了电脑技术和软件的开发,还致力于收录机、彩电、电子零组件等方面的制造。从范围上比中关村要广,实力也比中关村大。从后来的发展来看,也比中关村优。

但是,上步工业区的电子聚集区却远没有中关村出名。因为这里的企业没有像陈春先、万润南、柳传志这样的知名创业者,并且当时在深圳创业的洪流中被湮没,后来深圳的电子信息工业迅速在全市扩散,上步演变成华强北电子市场。

 

做牌匾的成了最忙的人

 

上步工业区的电子企业没有中关村的创业者们那么引人注目,其中一个原因是它被深圳的创业潮所淹没了。当时的深圳,天天有鞭炮响起,天天有公司开张,天天有门店开业,每个单位都在搞经营,人人都想着做生意。

 

深圳的一位公安局长到内地办案,忙了一天,到了晚上,他脱下警服,背一个大包,找城市最繁华的街道摆了一个小摊,把包里带来的各种小电子产品、小商品摆在地上销售。

这是当年内地对深圳人人经商做生意最生动的一个传说。

当时在深圳,几乎天天都可以听到开张营业的爆竹声。深圳工业、商业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一种新的趋势:就是对招牌、广告牌、美术装潢的需求越来越大。

随着特区建设的高速发展,工商楼宇急剧增多,大至公司、酒家、宾馆、工厂的开业,小至商店、发廊的开张,都少不了广告式的门面招牌。因此,深圳的招牌、广告、美术装潢制作业便应运而生,成为新的时兴行业,生意非常兴隆。由于深圳与港澳、国际市场息息相通,以及人们对广告招牌的作用认识的加深,各单位都很重视自己的门面。人们对自己门面或商业性牌子的要求已不是“自力更生”、“自己动手”的木牌了,而是重视其外观美与内在美相统一,追求美与商业效果相一致,用高级装饰材料:各种色彩的有机玻璃板、铝制品、烫金板等加以精工制作,把艺术美和商业广告作用融为一体。有的单位的招牌还镶上经营范围,使人们一看就清楚这家企业的业务范围。

招牌、美术广告、艺术装潢业有做则赚的特点产生的强大吸引力,吸引了不少单位和个人投资者。使一些老行家重操“旧业”,也使一些城乡的、专业和业余的美术工作者干起这一行档,有了施展才华的天地。从事这一行业的有合资企业、国营、集体或个人承包者。尤其以集体、个人承包者居多。

深圳的创业氛围吸引了各色人等。不但中央和各地的国营企业来了,部队也到深圳办企业。1984 年,广东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治疗了一位香港商人,这位商人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但感觉医院的医疗设备还是落后了一些,出院时就给医院提了一个建议,到深圳设一个公司,进口医疗设备,公司投资由他出。院长赵云宏是一个有经营头脑的人,南方医院的福利待遇要比同行高出一大截。当时南方医院开发的洁银牙膏是市场上的主打产品,赚了很多钱。南方医院不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简称总后),而且是全军多种经营的典型。赵云宏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就向总后打报告在深圳成立南方医疗中心,报告中还提出要办一个药厂。

方案、选址随即展开,以后闻名国内的“南方药厂”进入了酝酿阶段。

一些国有企业的退休人员,也到深圳淘金。无锡市第四纺织厂供销干部黄雅丽,1981 年退休,1984 年年初,黄雅丽感到自己在管理和技术上都有条件发展香妆品生产,于是萌生了在深圳承包办香妆厂的念头。她的想法得到了上步区经济办公室的支持,经过洽谈,签订了承包合同。由上步经济发展办公室下属的商业公司担保,为黄雅丽一家向银行贷款45 万,作为办香妆厂投资,由黄雅丽一家掌握厂里的人、财、物权。一年以后向上步区经济办公室上交9.9 万元,并由黄雅丽一家逐步还清银行贷款。黄雅丽的工厂迅速开发出男女高级香水、首乌发乳、防白头油、养颜霜等14 种香妆产品,投产4 个月后,销售额就达到40 万元。1984 年年底,黄雅丽又通过私人集资和银行贷款,办起深圳天马公司,投资额达600 万港元和60 万元人民币,成为广东省投资规模名列第三、深圳市第一的个体户企业。

到深圳创业淘金的还有一些城市的待业青年。18 名北京待业青年,在深圳蛇口俱乐部餐厅经营北方水饺,生意兴隆,顾客络绎不绝。这18 名待业青年来自北京计算机三厂的劳动服务公司,最大的23 岁,最小的17 岁。初到深圳,他们从马路边拣来一只破油桶做炉子,向仓储公司借了一桶食油、两袋面粉,开始了他们的创业生涯。每天清晨4 点,他们就起来炸油条,6 点钟就分头去各路口叫卖,接着因陋就简,经营北方水饺,使蛇口第一次出现了这种传统的北方风味食品。自此,蛇口有了一家北京餐厅,一直红火到现在,算是蛇口最早的餐厅之一。

1984 年,蛇口还出现了一家老四川餐厅。1982 年年底,重庆酒家在深圳东门中兴商场7 楼开业,它是由深圳、重庆两地的饮食服务公司联办的,是国内第一家内联餐饮企业,也是川菜第一次走出蜀国大门。重庆酒家厨房、餐厅人员大多从重庆派来,由于采用了深圳新的用工和管理方式,不但效益好,而且收入高,惹得重庆的员工一年多就换一次,大家都来沾光。该换班走的时候,副厨师长李胜强却不走了,他辞职下海,到蛇口开了一家老四川餐厅。老四川餐厅到现在还在蛇口经营。还有一个厨师叶大同,也到蛇口开了一家火锅店。重庆酒家在深圳开了十多年,后来由于租期到了,撤出中兴商场,也就不再经营了。但重庆酒家当年生意火暴的场面还记在老深圳人的心里。不少香港人跑过来品尝地道的四川菜肴,几乎每

天都要排队等台。邓小平两次南巡都要品尝重庆酒家的川菜。有人说,如今川菜打遍全国,深圳重庆酒家是第一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饭盒上的改革

 

1984 10 1 日,北京举行国庆35 周年大庆,一辆挂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彩车在全国人民的注目下缓缓驶过天安门广场。当国人将这句口号化为思想解放的号角时,深圳却把它融入午餐的改造上。

 

参加完35 周年国庆大典回到深圳,蛇口工业区建港办主任王今贵还在回味着蛇口彩车和北大学生举着“小平你好”的标语经过天安门时的激动心情,当时,他和深圳市的一位领导同志作为特区代表站在天安门的观礼台上。彩车的设计者是房地产公司的建筑师张小线,由广州文冲船厂花了一个月制造,拆开后装了两个火车厢运到北京,在北京用20 天的时间组装,由旅游公司的司机李兆贤驾驶走过天安门。深圳的荣耀都照射在他们几个人身上。他们兴奋地回到深圳时,深圳的街头多了一样东西——盒饭。

原来,深圳市政府做出了一项改革,将实行多少年的午休两小时缩短为一小时。一小时的改革,一下子就制造出一个快餐业。时间缩短了,午饭的时间也要短。各家饮食店闻风而动。蛇餐馆、工农饭店、山珍楼、新安酒家等分别挂出了“快餐服务、欢迎预约”字眼的广告牌,以争取订户;友谊快餐厅等,广泛与机关、企业签订午餐包饭协议,增设多品种、多规格的快餐……

抓住这一市场机会的是恒业塑料工业公司,成立了一家恒业快餐公司,每天以工业化生产方法供应午餐约1 万份。其快餐的特色基本是中式,供应对象主要是机关和建筑工地,送货上门。为此,该公司准备特制一种保温车。饭菜装在无毒聚苯乙烯快餐盒内,每50 60 盒装满一箱,再用特制蒸气加热车集中运输,以保证就餐者吃到热饭。

配合快餐业,市泡沫塑料厂投产塑料饭盒,生产设备全部由美国利桑那公司引进,生产线都由电脑控制,年生产能力为片材2 000 吨左右,饭盒1.2 亿只。

卫生筷子也应运而生。这种筷子用料讲究,生产工艺先进,经机械加工、高温消毒等8 道工序精制而成,使用一次即扔掉。

如今全国各地都普遍使用的快餐盒和卫生筷,就这样从深圳推向了全国。

天南地北的创业者带旺了深圳的餐饮业。深圳汇食街在原南塘市场旧址上建成。30 多间门店装修一新,挂出醒目的招牌,殷勤酬宾。每天,从清晨直到午夜,成百上千的市民和港澳游客联袂而至,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南北各地的美味佳肴和各种小食。

讲效率,吃快餐,谈生意,注意形象,女士时装和男士皮鞋也在深圳热销。1984 年的后3 个月,深圳上海皮革公司的皮鞋比此前的9 个月卖得还多。一周就卖出一万多双。深圳的顾客买皮鞋,多数讲究款式新颖,不大介意价钱。

各种新行业层出不穷。国际商用电脑服务公司作为深圳首家电脑钥匙公司,主要业务是向特区企业提供电脑选择、设计、安装、运用、培训和维修的一揽子服务;供应各种成套或零散的电脑设备,电脑硬件、软件和附属配件,为特区举办各种培训学习班,培训电脑操作和管理的专业人才。此外,该公司还设立展销商场,开展电脑设备的批发零售、代购代销和寄售租赁等业务。

深圳市电脑无线传呼有限公司的电脑无线传呼系统在12 1 日开始向用户提供传呼服务。带上传呼机,无论你走到市内哪个角落,都可知道何人在找你。

新风街立新七巷115 号一间40 平方米的简陋小屋,诞生了中国第一家家政公司——罗湖家计服务公司,3 名工作人员,不但免费发放避孕药品,提供计划生育咨询服务,而且为居民代聘家庭教师,代请保姆。

蛇口还成立了国内第一家保安公司,不仅可以派出门卫、巡逻等保安人员警卫特定目标,派出保安人员押送巨款、贵重物资和危险物品,还可以代培消防人员和机动车辆驾驶员。

中国第一家律师事务所——蛇口律师事务所也在1983 成立运作。

 

城市建设:“50 年不落后”

 

午休缩短一小时,是深圳市政府为方便客商和市民办事而采取的改革措施。深圳大部分时间天气炎热,如果午休两小时,很多办事的人就会等比较长的时间。午休一小时,吃完饭就办事,效率就大大提高了。“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深圳市委书记、市长梁湘提出。

 

1984 7 27 日,“孺子牛”大型铜雕在深圳市府大楼前揭幕。这尊象征“开荒牛”精神的《孺子牛》铜雕,是著名雕塑家潘鹤副教授的新作。铜雕重4 吨,长5.6 ,高2 ,基座高1.2 ,围以庄重的花岗岩磨光石片,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大型铜雕之一。铜雕采用象征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一头健壮的牛奋力拓荒的形象。铜牛身后,是一个被砍伐了的老树根,象征因循守旧的落后势力,尽管老树盘根错节,还是被拉倾斜了,但并未连根除掉,隐喻“战斗正未有穷期”。

这尊铜雕至今矗立在深圳市府一办的门口。

深圳市政府坐落在深南大道上,“孺子牛”落成不久,深南大道的扩建工程也完工了。

1979 年深圳市成立后,为不让飞扬的尘埃把刚跨过罗湖桥的港商“呛回去”,市政府决定对深圳通往广州的107 国道进行改造,在蔡屋围到规划中的上步工业区2.1 公里的碎石路面上铺上沥青。第一个踏上深圳土地的“陆丰建筑第六施工队”,

承接了深南大道的开路任务,写下了深圳创业史上的第一笔。

1980 年,从蔡屋围到当时上步工业区的深南路第一段修通了,全长只有2.1 公里,7 宽,仅够两辆车来回并行,但是在当时来说,这条路已经是特区里最长的路了。

1982 年到1984 年底,第一次扩建工程完工,深南路拓宽到50 米,1985 年竣工开业的上海宾馆成了市区和郊区的坐标,现在和未来的界碑。1987 年春节前,深圳市把铁路用高架桥托起,全线贯通的6.8 公里长的深南大道,被深圳人自豪地称做“十里长街”。

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深圳经济发展提速。上海宾馆到南头古城18.8 公里的深南大道开建,两年零两个月后,全长25.6 公里的深南大道全线贯通,路幅宽达135 ,深圳自此

走上“跨越式发展”快车道。

1984 年改造完工的深南大道宽50 ,已经引起广东和北京的冷言冷语,有人说:“深圳要搞什么,修条路比长安街还宽?”

20 多年后,深南大道宽还是窄的争论已经有了结论:还是有点儿窄了。

在城市建设方面,梁湘的口号是:“50 年不落后!”

1984 年,深圳立市不过5 年,城市的框架已经初步搭建起来,上百座高层建筑矗立起来,虽然大部分还没有完工。当时的深圳正在进行六大功能区——工业区、住宅区、金融商业区、仓库区、旅游区、文化科学教育区的建设。

在基础设施方面,蛇口码头已经具备相当规模,盐田港正在立项之中,深圳机场也在筹备之中。

关于深圳城市建设是不是“大跃进”的争论,今天已经有了结论:从城市的发展看,特别是和一河之隔的香港比,深圳的楼还是太矮太密太乱,城市规划不够现代气派,甚至已经成为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制约因素。

 

20 年前的争议

 

中规院教授宋启林从北京南苑机场飞惠阳机场,却迟迟等不到自己的行李。军用机场开展民航业务没有民用航空的管理经验,竟把行李弄丢了。这可把他急死了,行李不重要,但里面有一份他一个月夜以继日奋笔疾书的《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手稿。这可是他和工作组近一年的研究成果。

 

回深圳,丢了魂似的宋启林几天茶饭不香,整天在房子里走过来,踱过去,最后一言不发地叹着气走回了隔壁房间,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开始埋头苦干。凭着手头的资料和自己的记忆,又重新找回了总报告的思路与主要内容,终于在年底之前完成了又一个五万余字的总报告。

1984 年,深圳市的决策者们开始规划猜测城市未来规模,城市等级是按人口

数量来划分的:50 万~100 万为大城市,100 万以上则是特大城市。

1984 10 6 日,年近六旬的老专家宋启林带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简称中规院)一行八九人来到了深圳。市政府拿出了三套园岭新村底层三居室的空房,并专门拨了一辆面包车给他们使用。根据合同,中规院用一年时间完成总体规划,收取业务费30 万元。这是中规院首次以收费形式开展城市规划业务的合同,当年的30 万元已是大生意,那是全院一年的事业拨款只不过100 多万元。

深圳在未来到底将发展到多大?海内外有无先例可以借鉴?如何在规划中给深圳的未来发展预留出足够的弹性?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规划师们找到答案。要借鉴海外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的先例吗?但当时菲律宾的巴丹、韩国马山、中国台湾的高雄等开发区的面积有的不到1 平方公里,最大的也仅有几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不过数万人。因此,并非都是成功的先例。

规划师们最后达成了相对一致的观点:一、特区规划必须按城市标准规划,充分考虑特区的相关政策;二、要摒弃中心—边缘的传统城市结构,赋予真正意义上更具有弹性的带状组团式城市结构。

带状组团式城市结构是这次规划中最大的一个创意,保证了深圳城市各区域间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直至今日,深圳在城市空间上沿袭的仍是这一布局。尽管当时规划师们已经意识到强大的空间结构适应性远比预测城市规模更有意义,但城市规模仍是规划中绕不过去的一个主题,怎么办?最后讨论时,宋启林开了口:

“我们斗胆按特大城市规模100 万人以上来规划,让实际来验证吧!”

随后,大家的目光齐刷刷地聚集在了规划项目领导小组组长、规划大师周干峙的身上,只听周干峙胸有成竹地说:“就这么定了。”

就此,在深圳经济特区这个391.7 平方公里范围内,2000 年规划人口达到110 万人(80 万常住人口、30 万暂住人口) 的总体规划确定了。后来,这个规划获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总体规划一等奖。

对比今日1 400 万这个庞大的人口数据,人们可以轻巧地指责1986 年版《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确定的“2000 年常住人口达80 万人”目标缺乏远见,但实际上,早在1984 年、1985 年展开的那场关于深圳未来城市规模的“哥德巴赫猜想”中,有人已经逼近了未来的真相。

1984 年年底,深圳已由过去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了有40 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但特区内的人口只有17 万。当时的中规院工作组还有一个没写进规划里面的惊人的推断,到2000 年,深圳特区内完全有可能会发展到200 万人。

这一推断当时看来是一个天方夜谭。有人强烈反对说:“深圳南有香港、北有广州,所谓特区,不过是1997 年香港回归以前的过渡城市而已,最多发展到四五十万人足矣。”

还有人没有把话说出来:“在各方的压力和绞杀中,深圳能生存下去吗?哪来的特大城市?”

但市委书记梁湘却是少有支持这个观点的一个。

2000 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深圳特区内的人口为213 万人。

1984 年,成千上万的创业者涌向深圳,那些以后闻名于世的大企业家们行走在烈日下的深圳街头,就让我们用更多的笔墨来记住深圳的这位共产党员、市委书记、市长梁湘吧。深圳的企业史上,应该有他的位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公正地对待历史,公正地对待历史人物。我们要为这座城市的每一块砖头记下标记,这座城市也不会忘记每一个为它做出过贡献的人。

 

【城市日志·1984 年】

1 1 日,深圳电视台开播。

1 1 日,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分行成立。

1 22 日,深圳成立食品卫生检验所。

1 24 日,深圳旧城开始改建。

1 26 日,深圳第一间新婚影楼飞鹏影楼开业。

2 9 日,上步客货码头动工。

2 11 日,市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

2 20 日,深圳体育中心动工兴建。

3 9 日,华强三洋电子公司成立。

3 15 日,坪西乡兴建小型工业加工区。

3 23 日,南头区兴建工业村。

3 25 日,观澜兴办来料加工区。

3 31 日,深圳高尔夫俱乐部第一期工程动工兴建。

4 1 日,北方大厦动工。

4 2 日,广东核电站正式动工。

4 4 日,龙岗医院交付使用。

4 20 日,深圳首次调干考试结束。

4 25 日,深圳首家喷涂工程专业公司开业。

5 4 日,布吉河大桥通车。

5 17 日,工业品小商品市场开业。

5 27 日,蛇口工业区碧涛中心建成。

5 28 日,麻雀岭工业村破土兴建。

5 29 日,三菱在深设立代表处。

6 1 日,日本三井公司在深圳设事务所。

6 22 日,沙井工业区破土动工。

7 28 日,中行深圳国际信托咨询公司成立。

7 28 日,深华科技咨询开发公司开业。

8 27 日,中国(深圳)烟草贸易中心成立。

9 28 日,深圳成立工业园开发公司。

9 29 日,北联电子电器公司成立。

11 1 日,美联石油供应有限公司在深成立。

11 21 日,日本住友商事株式会社在深设事务所。

12 3 日,日本日绵株式会社深圳事务所成立。

12 6 日,深圳长城贸易公司成立。

12 8 日,中联国际橡胶公司开业。

12 12 日,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深圳办事处开业。

 

发 表 评 论』『打 印 本 页』『关 闭 窗 口
 相关文章 全部相关文章... 
 
 - 深商创业史(上) 后记  - 深商创业史 1988  - 深商创业史 1982
 - 深商创业史 1993  - 深商创业史 1987  - 深商创业史 1981
 - 深商创业史 1992  - 深商创业史 1986  - 深商创业史 1980
 - 深商创业史 1991  - 深商创业史 1985  - 深商创业史 1979
 - 深商创业史 1990  - 深商创业史 1984  - 深商创业史 前言
 - 深商创业史 1989  - 深商创业史 1983  - 推荐《深商创业史》
 文章评论 全部文章评论...  
 
发 表 评 论
网上大名:  *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请不要超过500字)
*
验证码: 
       
  真情告白 |   | 访客留言 | 申请入会 | 民意调查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外贸B2C商城建设
ICP备案号:粤ICP备05098314号
本站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转载、合作或业务咨询邮箱:interhoo@1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