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虎首页 加入收藏夹  
 
内部论坛会员入口: 密码: 申请入会 | 访客留言 | 好文推荐
 斑竹推荐 More...
 
[NEW!   深圳文化“十大愿景”
[㊣! 朝向一个“好商量的社会”
[㊣! 契约精神塑造城市的气质和
[㊣! 深圳“三化”改革目标不错
[HOT! 三中全会讨论:“五位一体
[NEW! 欧洲、中国货币互换,华尔
[㊣! 中国转型需要思想市场
[㊣! 地产泡沫将摧毁中国神话?
[COOL! 上大学的意义只是找份好工
[COOL! 硅谷救不了美国梦?
[COOL! 推动城镇化 要看“榨菜指
[COOL! 中国须建构理性精神
[COOL! 河内:拥抱之难
[㊣! 社区文学大赛引出“在地文
[NEW! 首届深圳社区文学大赛征稿
[NEW! “红嫂”在成年男人的嗷嗷
[㊣! 中国经济好日子走到头吗?
[COOL! 为什么没有“剥削”的社会
[NEW! 外资撤离 东南亚资产大跌
[NEW! 上海拟建自贸区,前海傻眼
[㊣! 利益逻辑与中国改革的困局
[COOL! 曹妃甸快玩不下去了
[㊣! 改革中国的特权制度
[㊣! 中国缺乏开放的思想市场
 站内搜索  
 
搜索类别:
关 键 词:
搜索类型:
 
 友情链接 More...
 
杰创达科技
 ·老亨的博客  ·薛涌评论
 ·王方每周评论  ·朗咸平先生
 ·半求地产评论  ·谢国忠先生
 ·贺承军建筑评论  ·陈志武先生
 ·王绍培的菜园  ·章星球文化本位
 ·新华网深圳论坛  ·南云楼
 ·财新网  ·沈宏非
 ·凤凰网  ·参和网
 ·天涯城市社区  ·洪晃找乐
 ·深圳新闻网  ·炎黄春秋
 ·奥一深圳  ·凯迪社区
 ·深圳之窗  ·商人王石
 ·中国选举与治理  ·尚书吧
 ·金心异南方评论  ·安妮宝贝
 ·公民陈绍华博客  ·王樽之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  ·张继合
 ·韩寒  ·中国新闻网
 ·张五常先生  ·FT中文网
 ·王受之先生  ·MBA智库
 ·刘家田

深商创业史 1981
作者:徐明天
来源:WWW.InterHoo.Com   类型:深商精神 ,      2008/12/20 4:57:23 点击7548次

1981“小额边贸”活城乡

 

 

1981 4 月,深圳水库管理处围网捕鱼,一网捕鱼四万多

斤,是1959 年建水库以来一网捕鱼最多的一次,这次捕到一条

大黑鲩鱼,重达53 斤,也是前所未有的。

 

 

王石卖玉米

 

在铁路上游荡的王石终于回到了广州,并进了省外经委。但是一个深圳村长的探望,

让他看到了小镇的变化,吸引王石重新南下深圳。

 

1980 年,游荡在深圳铁路线上的文学青年王石终于“逃”回了广州,并且参

加招聘进入了广东省外经委,做招商引资工作。活跃在春秋两季的“广交会”上,

经常出入高级宾馆,王石感觉良好,生活方式有点鸟枪换炮的味道。

 

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在深圳时的皇岗村村长朋友庄顺福带着老婆来到广州。村

长穿着一件台湾制的浅色夹克,村长夫人烫了个卷发,像是换了另外一个人。

 

深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村长告诉他:“整个深圳成了大工地,罗湖区的两

座山头都被铲平了,铲平山头填洼地。一些年轻人从香港跑回来,开辆二手的8

泥头车运送工地的泥土,赚的钱比在香港还要多。

 

对王石最有诱惑力的是,村长对一支基建工程兵部队的描述:“突然大部队开

进,吃住、水电供应都是问题;村里腾出的土地很有限,施工机械堆放不下,我找

到芦胜海团长——一个很爽快的北方人——协调。看到住在简陋工棚中的战士没有

蔬菜,我亲自到香港采购去慰问。施工机械很

快运到工地施工……”

 

5 年服兵役的生活浮现在脑海里,一股英

雄主义的豪迈气概从胸中升起,王石豁然开

朗:应该去深圳特区施展个人的才干,实现个

人的抱负。

 

王石意识到,将在深圳实现个人的梦想。

1983 5 7 日,王石乘广深铁路抵达深圳,

工作单位是深圳市特区发展公司。

 

一天,王石乘小巴车去蛇口。从深南路拐

进蛇口的丁字路口时,王石望见路北一侧耸立着几个高大的白铁皮金属罐,在蛇口

码头边也万科创始人王石见到三座类似的金属罐。他好奇地向周围的人打听,得知是饲料厂的玉米储藏仓。

位于丁字路口的是泰国正大集团、美国大陆谷物公司与深圳养鸡公司合资的饲料生

产企业——正大康地;位于蛇口码头的饲料厂是新加坡远东集团投资的面粉加工以

及饲料厂——蛇口远东金钱面粉饲料企业。

 

“玉米?广东不生产玉米啊,这些玉米哪来的?”

“香港。”

“香港也不产玉米啊?”

 

再问,玉米来自美国、泰国和中国东北。

“为什么厂家不直接从东北采购?”冒失的王石去正大康地问。

“我们也想从东北直接采购,以降低原料成本,只是解决不了运输问题。”

“我解决运输问题,铁路、海运都没问题,组织来的玉米你们要吗?”

“要!马上就可以签合同!厂里正在试运转,设计能力为需求量30 万吨/ 年,

 

70% 的成分就是玉米,平均每个月的需求量在1.7 万吨左右。”

第一单到的货是30 吨的玉米,装了一个车皮,卖给深圳养鸡公司。

玉米拉走了,王石骑着自行车去收钱。

 

“发票呢?”对方问。

 

收款要拿发票?王石骑车回公司让财会人员开一张带公章的证明,上写“卖

30 吨玉米给深圳养鸡公司,每吨人民币1 300 元,共计3.9 万元,特此证明”。

结果对方说错了,并拿出发票给他看。王石又回到公司开发票,对方没有给

他现金,而是开了一式二联的银行转账单。他在自行车后面准备的两个装钱

的塑料袋根本没有派上用场。

 

谁也想不到,这就是王石到深圳后的第一单生意:卖玉米。

 

为什么王石会选择卖玉米?这是因为,1983 年的时候,深圳的养鸡、养牛、

养鸭产业很是旺盛,饲料需求急剧攀升,连国外的大公司都来深圳开饲料厂了,一

时间,深圳的玉米需求量非常大。

 

深圳的养殖风潮是从1980 年和1981 年开始的。因此,笔者写1981 年的深圳

时,也就从1983 年王石的玉米生意开始写起。

 

安徽是一个内地省份,但在改革开放初期却对改革进程的推进发挥了重大的推

动作用。1978 年,凤阳小岗村在全国率先干起“大包干”,成为中国农村生产责任

制的先驱,“大包干”之风也吹到了南陲深圳。不过深圳的农民不是种粮,而是养

鸡、养牛、养鸭。

 

但在,1983 8 月,生意红火的王石遇到了一个坎,玉米突然卖不出去了,从东

北运来的玉米积压在码头,以致影响了码头的正常运行,有关方面催着抓紧运

 

走,但这个时候玉米送给别人都没人要了。为什么会是这样?

 

因为,香港媒体报道:鸡饲料中发现致癌物质。一夜间,香港人不再吃鸡肉,

 

改吃肉鸽。珠三角出口香港的肉鸡瞬间失去了市场,饲养主不再购买饲料养鸡,饲

 

料厂也暂时停产。王石的玉米也就成了滞销货。

 

原来,深圳人饲养的猪、鸭、鸡不是给本地人吃的,而是供给香港人的。因为

 

内地价格低,激发不起种养的积极性,而香港价格很不错,又允许香港方面过来购

 

买,销路不愁,农民的积极性就上来了。

 

深圳把当时的这种农产品出口称做“边境小额贸易”①。“小额贸易无日闲,

 

家家户户都上山。草皮禾秆都有用,耕田好过去过番。”这是深圳边境农民经常吟唱的一首山歌。

 

边贸活了龙岗鸡、沙井蚝

 

龙岗鸡、沙井蚝,是深圳的特产。边贸一开,香港厂商过来寻找的就是这两样特产。

 

钟金娣,家住横岗公社大康大队,是深圳最早的“万元户”之一。1979 年,

 

钟金娣办起了日产三锅豆腐的豆腐坊,炸油豆腐出售。从此,全家老小克勤克俭,

 

用“滚雪球”的办法积累资金。同时,搞综合利用,用豆腐渣养猪,用猪屎养鱼。

 

1981 年,全家收入36 000 元。钟金娣的事迹上了报纸,一位港商找上门来:

“养鸡吧,比豆腐更赚钱,养的鸡,我全收。”1981 年冬季,钟金娣办起年产5

只鸡的鸡场,此后两年,共为外贸部门提供出口肥鸡4.5 万只,内销1.8 万只。仅

 

1983 年,养鸡、养猪、磨豆腐总收入18 万元,纯收入3 万多元。

 

恢复两岸边贸,香港人首先想到了“龙岗鸡”。这种鸡毛黄、嘴黄、腿脚黄,

 

也叫“三黄鸡”。它皮松骨脆、肉质肥嫩、香甜味美,为餐筵佳品,因产自龙岗,

 

故称做“龙岗鸡”。

 

① 所谓边境小额贸易,就是边境农民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除粮、油、糖外,在完成国家

购、派购任务后,可以由外贸公司代理出口,作为国家对外贸易的一种补充。外汇收入的六成上缴

家,四成归社队或个人。同时,设立小额贸易公司和货栈,用留成外汇以优惠关税或免税进口生产、

活资料,供边境农民购买。

多少年来,“龙岗鸡”就闻名于香港,一直从深圳供应到香港。但“文化大革

 

命”中,边贸受到限制,再加上大陆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大量养鸡也不可能,

 

香港人就再也吃不到“龙岗鸡”了。

 

边贸一开,有香港人走过来订购“龙岗鸡”。而这时候龙岗鸡要从雏鸡养起。

 

港商支持龙岗公社办起了雏鸡公司,采用科学方法培育雏鸡。当地农民从该公司购

 

买大的雏鸡回去饲养,3 个月便可上市。

 

养鸡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丰厚的利润,已经开始吸引大量的投资。1983 年,由

宝安县华宝畜牧联合公司兴办的西乡庄边鸡场正式投产,成为当时深圳市最大型的

现代化养鸡场,

 

1981 年,深圳还是一市一县的建制,即农村还保留了宝安县的建制。当时宝

安县养鸡业成风,集体鸡场由1979 年的8 个猛增到45 个,另外还有150 多个联户

养鸡场。养鸡专业户、重点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深圳的另一特产蚝的养殖历史则更加长远。

 

祖祖辈辈在海上作业的沙井蚝民。

 

从宋朝开始,沙井人就已利用珠江口外肥沃的海域养蚝。几百年来,他们积累

了丰富的经验,能根据蚝的不同生长期,变换不同的海域放养,育出肥美可口的

“沙井蚝”。

 

一代又一代沙井人养蚝、制蚝、品蚝,但在“文化大革命”中,养蚝业基本停

 

顿下来。边贸开放以后,香港收蚝的商人也回来了。港商委托当地人骑着自行车、

 

摩托车到海边蚝田收蚝。

 

1979 年开始,蚝业大队实行了包产到组、到户的生产责任制。1981 年,又

 

进一步完善了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3 年,沙井蚝豉产量达2.1 万担,比上年增产一成多。但此后,传统农业解

 

体,蚝田污染严重,蚝业生产日渐式微。

 

2007 5 月,南山和宝安500 户蚝民的5 000 个蚝排被销毁,且深圳其他海域

也禁止养殖蚝。

 

不过深圳不养蚝了,香港人和深圳人照常有蚝吃。因为,从1983 年起,经过

多次实地考察,沙井蚝民开始走出去异地养蚝,先后在阳江、台山、惠东沿海建立

起了3 个养殖基地,面积达30 多万亩。

 

维他奶30 年长青

 

龙岗鸡已经很难吃到,沙井蚝迁移到粤西,不过,30年前的一个牛奶品牌却一直延续

到今天,并在深港市场称雄。

 

1981 6 6 日,《深圳特区报》试刊,这是深圳的第一张报纸。试刊号上发

表了一篇稿件《维他鲜奶好耶!》

 

“‘维他!维他!维他鲜奶好耶!’这是经常出现在香港电视台的一则引人注目

的广告。画面上,一家家售奶店铺前,簇拥着兴高采烈的饮奶者;一群群健壮的男

女,端起维他奶瓶,一饮而尽。

 

这种由香港豆品有限公司监制的畅销港澳市场的维他鲜奶,原来是设在深圳市

的广东省光明华侨畜牧场的名牌产品。

 

由于市场不断扩大,深圳光明华侨畜牧场合资企业自1991 5 月开始筹建,

并于1994 年初正式投产,总投资额达两亿人民币,曾被深圳市政府定为十大重点

项目之一。深圳维他奶的香港投资者是香港维他奶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1982 年,深圳光明华侨畜牧场和香港豆品公司联合生产的维他鲜奶,销量就占

香港鲜奶销量的60% 多。维他鲜奶在香港市场首先是胜在一个“鲜”字。更重要的

是邻近港九,牛奶产品的保鲜度得到保证。这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维他鲜奶

还胜在“纯”。它在质量上的清洁纯净,堪称上乘。1982 年初香港奶牛曾发生过炭

疽病,香港居民饮用鲜奶都不大放心,但对光明华侨畜牧场的产品仍深信不疑。

 

30 年来,深圳光明华侨畜牧场留下来的不仅有维他奶,还有乳鸽。1982 年,

该畜牧场与香港盛发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合作兴建光明大宝鸽场,所养乳鸽大

量销往香港。鸽子,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民间素有“三鸡不如一鸽”之说。

 

 

今天,到光明华侨农场游玩,必看养鸽场,吃乳鸽。当然深圳东部海边大、

小梅沙的乳鸽店最集中,也最负盛名。大、小梅沙的乳鸽也大多产自光明华侨畜

牧场。

 

到香港承包土地种菜

 

边贸带动养殖业,除了国营大农场大规模养殖,农村个体养殖、种植专业户也蓬勃兴

起,呈雨后春笋之势。

 

1982 7 月,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在一次重要会议上为万元户撑腰打气:“农

民靠辛勤劳动致富是件大好事,不能泼冷水。社员靠自己劳动养禽养畜,一年收入

几千元,有的超过一万元,这有什么不好?不要一看到人家收入多就害怕,就眼

红。对社员家庭养禽养畜,要继续给予鼓励和扶持。

 

任仲夷为何有这么一段话?因为当时全国正在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并深入到农

村,还出现了“红眼病”。

1984 年春节,邓小平再一次南巡,他走进了毗邻香港的深圳渔民村,渔民村

新建的一栋栋别墅让全国人民从电视中看花了眼,连一些北京的部长也感叹说:

“他们住得比我好多了”。

 

其实,罗湖有3 个渔民村——渔民村、罗芳村、渔农村,1982 年时,家家都

成了“万元户”。渔民村积极发展养鱼、船运、车运、宝石加工和饮食服务等生产

生活服务项目,并且实行专业承包、超产奖励(减产受罚)、集体统一分配的生产

管理责任制,有效地调动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各项经济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

 

渔农村有300 多亩鱼塘,初采取养鱼承包到户的办法,渔业生产有了较大发

展。同时,社员还积极发展养鸭等家庭副业。

 

罗芳村则是蔬菜专业村。其充分利用香港市场,将稻田全部改种蔬菜,并将耕

地按人口、努力包干到户。菜农们每天摸黑起床,把摘好的新鲜蔬菜运往香港菜

市,一次就可拿到一千港元至两三千港元。多数家庭的生活水平已接近或达到香港

新界农民的水平。

 

罗芳村人不但在深圳一侧种蔬菜,还走过河去,到香港种菜。承包下香港的大

片菜田,早晨过去,晚上回来,这一传统延续至今。

 

逃港者归来

 

投资办猪场、牛场、鸡场,过河来搞种植养殖,收购农副产品,香港人和逃港者成为

小额边贸推动者。

 

在投资小额边贸的港商中,有不少人就是逃港者。他们到香港开了眼界,了解

了市场,现在又凭着在深圳的关系脉络回来投资了。

 

那位1979 年在深圳火车站投资新兴餐厅,接下来又投资京鹏大厦的刘森波,就

是一位早年去港的“老宝安”。1978 年,他就回到深圳布心村养红虫,用来出口,让

布心村成了养虫专业村,村里实行“单日养虫,双日种田”解决种田与养虫业的矛

盾。1978 年,布心村人均收入仅206 元,5 年后,仅养虫的收入就平均达到1 893 元。

 

龙岗村有个叫钟密浓的农家妇女,多年来靠丈夫陈少波在香港的一间茶楼打

工,一家六口过着温饱型的普通“港属”生活。当时,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积

攒些钱盖一栋小楼房。1982 年的一天,陈少波从茶客的交谈中获悉香港市场上新

鲜山杂货和土药材有销路,有些品种奇缺,甚至无人经营。少波将这一信息告诉密

浓,夫妻俩决定试做这类冷门生意。他们得到深圳外贸土产进出口公司的支持,签

订了山杂货和土药材购销合同。此后三年,钟密浓足迹所至,除了本县部分乡镇

外,还遍及惠东、博罗、紫金和普宁等县份,收购山货和土药材。其中吃过多少苦

头,她自己也说不清了。起初,人地生疏,缺乏经验,找到的代购员不可靠,被骗

走了几千元,又因收购运输不及时,直接造成经济损失。后来摸索到了规律,定时

定点收购。钟密浓一天跑好几个收购点,验货、过称、装车样样都得亲自经手,一

天忙下来,骨头像散了架一样,还要连夜组织人力分拣、包装,第二天一早运到文

锦渡海关办理出关手续。在香港的丈夫便接着从土产进出口公司买进这批货,在港

批发、零售,一直忙到夜里。三年内,经密浓收购出口山杂货和土药材共有380

吨,为国家创外汇76 万港元。

 

沙西乡沙塘布村张雪娣的母亲在香港,她和两个妹妹没事就养金鱼玩。有一

次她到香港看母亲,看到集市上有不少人卖金鱼,心中产生一个念头。1981 年起,

她与深圳市土产公司订立合同,收购野生金鱼和草蜢卖给土产公司出口香港,每

月收入六百多元,同时开始试养金鱼。1983 年,张雪娣拿出个人积蓄的三千多元,

再借款四千余元,购买了各种鱼类挂图和几十本养鱼书籍;购进了氧气泵、氧气

瓶、冷气机等设备;建造了各种各样的水池、玻璃缸;制食饵,备药物;又从广州、

香港等地引进十多个鱼苗品种一千多尾,细心饲养,逐步摸透各种金鱼的生活

习性,掌握养殖窍门。她有一股使不尽的倔劲儿,蹲在鱼池边,一干就是几个钟

头。为了学习自繁自育的技术,深夜,张雪娣在灯下刻苦钻研养殖知识;后半夜,

常常起床披衣,巡视鱼池。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张雪娣的养鱼经验日渐丰富,

技术日臻精熟,掌握了人工授精、人工孵化、水温控制、鱼病防治等技术环节。一

批批的“水中花朵”长大了,优价卖到香港去,生意逐日兴旺;繁育出来的鱼苗陆

续销售到香港、深圳、广州、福建、上海、北京等地。此外,张雪娣还承包了深圳

市雅园宾馆金鱼池的保养工作,每月酬金1 500 港元。

 

沙头角镇有个叫何马玉的年轻人,由于嫌“大锅饭”太清贫,带着刚过门的媳

妇就跑到香港去了。经亲戚帮忙,在新界粉岭租了间房,同妻子一起,在粉岭、大

埔、上水、罗湖桥等地方打工,每月有两千多港元的收入,日子是松快一些,但并

不富裕。给人打工,受人指使,心里总有种不安全感,深圳办了经济特区后,马玉

在罗湖桥头看到一排排新楼拔地而起,听到一件件闻所未闻的新鲜事,心里就更加

七上八下,衡量再三,终于下了决心,冒着被批判的危险,回来看看。马玉回来

了,却没受到批判,相反,他要办鸭场,资金不足,还从人民银行得到1 万元的贷

款。从此,他安心了,从500 只鸭养起,一直发展到几万只,还请了3 个帮手,买

了汽车,将鸭运到香港去,成了远近闻名的养鸭专业户。

 

湖北人牧鸭深圳

 

在开放的深圳,小额边贸也吸引了内地农民和种养大户来到深圳,深圳移民潮中,他

们是一股力量。

 

今天,深圳的街头到处是湖北鸭脖店,深圳哪里有那么多鸭子可宰杀?

实际上,深圳立市之初,就有湖北人成群结队来牧鸭,是他们造就了这个市场。

1982 年春,湖北省黄梅县龙感湖二十多位农民跳出雷池过岭南,行程三千多

 

里来到深圳牧鸭。很快发展到两百多人,年产肉鸭从三四万只,扩展到六七十万

只。几年之后,他们在平湖、清水河、官井头等地牧鸭,产品占据了深圳香港的大

部分市场。

 

龙感湖地处鄂、皖、赣边境,古称“雷池”,“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典故即出自

 

于此。那么,是什么力量使当今的龙感湖人摆脱小农思想的束缚,越过雷池闯岭南

呢?牧鸭领头人杨关印说:过去受“左”的束缚,一年忙到头,只图混个肚儿圆,

如今农村搞了承包制,又时兴发展海(鸭)、陆(鸡)、空(鸽),咱搞出来的东西

不光填肚皮,还想卖个好价赚点钱。庄稼人搞种养也是做生意,就想起到销路好的

地方闯荡闯荡。听说在深圳牧鸭卖给香港人价钱好,他们就自愿结伴,积凑了资

金,闯到深圳来了。

 

俗语说:“世上三般苦,养鸭、打铁、做豆腐。”牧鸭人刚到深圳那阵子,要雏

鸭缺雏鸭,要饲料缺饲料。大伙就凑钱到处买雏鸭,搞天然饲料喂养;没有住处就

搭起草棚遮身。养鸭行业的竞争在深圳很激烈,强手如林。龙感湖牧鸭人在竞争中

学精了。从1984 年起,他们先后主动与湖北省粮油进出口公司驻深圳办事处、深

圳市食品集团公司新亚贸易公司、深圳华垦贸易公司等单位结成伙伴,让利联营,

博取这些单位的雄厚资金,以其出口流通渠道畅通之长,填补自己之短。他们向当

地农民承包了一千多亩水面、坡地作为养鸭场地,实行资金、技术、劳力等生产

力诸要素的最佳组合,形成新的生产力。他们还与深圳市的国营、集体、个体茶

楼、酒家,餐馆、烤鸭店签订产销合同。这样,产品有销路,生产有基地,相得益

彰,经济效益高。牧鸭人也没有后顾之忧,一个心眼多养鸭、养好鸭,事业越来越

兴旺,名气也越来越大了。每天有二十辆汽车、摩托车、三轮机动车开到鸭场,把

四五千只活鸭装上笼筐,直运到深圳,然后运往香港。

 

几年之后,牧鸭人在深圳赚了钱,把资金、技术带回龙感湖一带,在那里建起

鸭的出口基地。如今,深港两地食用的鸭子有不少就已经来自龙感湖。

 

1984 年,刚刚被团中央命名为新长征突击手、“蘑菇大王”的河南焦作市孟州

的刘学朝也来到深圳。他从1979 年开始从事食用菌研究,1981 年他开始利用当地

资源率先大力发展“棉籽皮生料种植平菇”,1982 年生产规模发展到占地10 亩,

年生产平菇10 万公斤。27 岁的刘学朝成立的中华食用菌贸易公司坐落在西部竹子

林,是河南河阳食用菌公司和深圳市五建公司合资兴建的,投产3 个月,就生产

一万多斤蘑菇投放市场。

 

1984 年,来深圳发展种植养的还有福建“银耳大王”姚淑先。姚淑先是福建

省古田县的一位普通农民,长期从事食用菌的栽培研究。他经过长期试验,探索出

银耳高产的科学途径——改银耳段木栽培为木屑栽培。这种木屑栽培法,不仅比

段木栽培法产量提高了十多倍,生产周期缩短了3/4 ,而且所生产的银耳肥大、均

匀、质量好,达到出口标准。古田县农民几乎家家户户效其法栽培银耳,使古田县

成为闻名全国的“银耳之乡”。

 

四川“养猪大王”刘定国也来到深圳办猪场。他对我国农村传统的养猪方法,

 

从繁殖、饲料配制、催肥到防疫等方面进行了配套改革,创造了“一根笋”快速育

 

肥猪法。刘定国来深圳与南海石油深圳开发服务总公司合资兴办猪场,双方投资各

 

50 %。首批饲养雏猪500 头,用刘定国配制的饲料喂养。

 

广州“花王”也来到深圳。当时岗厦村有一处花圃,花鸟虫鱼场的65 名职工

就来自有三百多年种花历史的广州芳村花地,富有园林花木栽培管理的经验。其中

还有16 名独当一面的“花王”。他们为泮溪酒家、香江酒楼、“海上世界”明华轮、

友谊公司、国际商业大厦、香蜜湖度假村、环球商场等62 个单位承包绿化工程并

提供花卉盆景。

 

一些外来打工仔、打工妹也走出工厂,搞起了种养。1983 年年底,打工仔黄

永蜂与妻子何春梅在雁田水库边的山坡上开了十亩荒地,种上意大利“金山”良种

菠萝。永峰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到菠萝园里。他担水浇地,及时施肥、除草。不懂的

地方,就向内行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永峰和春梅辛勤的汗水,使贫瘠的十亩山

坡地披上了绿装,菠萝终于开花结果了。

 

有意思的是,1984 年,来自广东普宁县的黄林江等10 个农民投资50 万元在

横岗建起了一座影剧院。这座占地面积3 600 多平方米的影剧院拥有1 100 多个座

位的剧场,院内还设有小卖部、休息室、化妆室、演员宿舍、放映室等。

 

蛇口的集装箱商场

 

专业户是农村的种植、养殖户,个体户则是指城市的家庭或者个人工商业者。有个在

安徽芜湖跟着年广久卖过“傻子瓜子”的方金水,自称是深圳的第一个个体户。

 

20 世纪80 年代初深圳农村的种养专业户,现在看来似乎微不足道,但那是深

圳立市之初最大的变化。因为深圳当时就是一个农村。当时深圳的市中心是罗湖,

也就是一个镇,规模还比不过现在的一个村。

 

一年几万块的收入,现代人看来是“洒洒水喽”,而在当时,一个万元户已经

 

是让人羡慕得超过现在的“百万元户”。80 年代末,一般公务员的月工资才过百元。

 

承包者每个月几百块钱的工资,已经比部长的工资还高。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一次讨论会上,邓小平建议对私营企业采取“看一看”的方针,

他当时便举了年广久的例子。年广久因邓公一言而名留中国改革史。而在对

待民间企业的政策上,这仅仅是第一道撕开的小口子,一道很小很小的,却决定了

中国企业命运的小口子。在政策上,真正放松对雇工数量的限制,是1987 年的事,

在那一年的中央5 号文件中,私营企业的雇工人数才被彻底放开。

 

1983 年,蛇口工业区推行了一条鼓励干部职工下海经商的政策措施。当时已

是蛇口工业区总务科长方金水响应号召第一个报了名。组织上问他有什么困难,他

说资金有点紧,工业区就给他提供了1 万元低息贷款。

 

方金水说早年在安徽芜湖,他就卖过“傻子瓜子”。就是小小的“傻子瓜子”

让他赚了一把,也让他有了经验和胆量。“傻子”算是他的师傅。

 

1983 12 8 日,方金水旗下的“南方综合商场”——蛇口第一家杂货店,

开张了。所谓“综合商场”,其实就是三个集装箱,摆在今天“海上世界”附近的

是总店,另外两个,一个在管委会大门口,一个在单身汉最多的四海公寓。

 

蛇口那时没有一家下班后还继续营业的商场,由于老方的商店第一次把24

时便民服务的理念引进了蛇口,集装箱综合商场很火,一时间,人们下班后,换上

干净的衣服,在那三家商场逛一逛,竟成了蛇口人的一个生活内容。

 

蛇口的老外特别多。尤其海上世界一带,是外国公司和合资公司的管理人员和

技术人员的云集之地。老外也喜欢逛街,一下班,就成群结队地来到海上世界周围

玩,许多人走进了综合商店指指点点。开始,老方的店员不懂一点外语,许多来买

东西的老外,比划了半天也没有买到自己可心的东西。老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下决心要培养外语人才。于是他让一名聪明伶俐的年轻员工到工业区培训中心学习

外语。为了让她学好外语,老方不但出钱,还让她利用上班时间培训,一期未学成

就再学一期,一共学了四期。这样老外买东西再也不用吹胡子瞪眼了。一时间,光

顾老方店里的老外剧增,有时一天要来七八十人,老方的店成了蛇口最早的“涉外

零售店”。

 

1982 年,《深圳特区报》曾报道:“在深圳特区,到处可以看到各色各样的临

时商店。有铁皮的、纤维板的,有钢架和砖石结构的,甚至还有油毡纸和竹棚的。

色彩也鲜艳多彩,红、黄、蓝、青、紫,几乎无所不有。这与那些百货大楼、商业

大厦相映衬,构成了深圳特区庞大而繁荣的商业网……”

 

1991 年,方金水卖掉了其中两个集装箱商店。蛇口下海办个体户的多起来,

老方就开起了规模更大,装修也上了档次的小百货超市。150 平方米的小超市,当

时在蛇口是数一数二的商场。

 

但是,后来沃尔玛等连锁大商场把店开到了蛇口。方金水感到再也不能做百货零售

了。1997 年,他投资60 万元转而经营柯达彩色冲印店,开了两间冲印店。

1991 年,方金水还在东莞投资了一家家具厂。家具厂赚的钱大多都用在了厂

房和设备投资上,技术装备不错,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不过方金水喜欢蛇口,这里文化和环境都好,熟人也多,又在这里买了房,安

 

了家,厂子就由别人打理。他想在蛇口做大一点的投资,但一直没有找到适合的好

 

项目。前几年还一直守着那个冲印店。

 

方金水是不是深圳第一个个体户是有争议的,如果把他当年在芜湖卖“傻子”

 

瓜子的经历算上,也许还说得过去。在蛇口工业区他也应该是第一个去了公职干个

 

体的人,但在深圳,肯定有人比他干个体户早得多。

 

上步路北住宅区有一间个体商业零售店就比方金水早了一年多。这间商店坐

落在第15 幢宿舍旁边,面积只有3 平方米左右。它前面用玻璃瓶装着各种糖果饼

食,后面货架摆着火柴、香皂等日用品,地上还放着一箱箱汽水。现在街头的士

多店①个个都比它大得多。别看它店小人少,其貌不扬,但它却大大地方便了这里

的居民。

 

上步路北住宅区现已拥有22 幢宿舍大楼,住户500 多,居民和附近的民工合

共有2 000 多人。附近虽然也开设了一个综合性的国营商场,供应油、米、菜、肉

和日用百货,但这个商场离住宅区还有一段路,晚上又不营业,远远不能满足人们

日常生活中各式各样、应时应急的需要。这间个体商业户虽然本钱小,商品不多,

但是坚持起早收晚,尽其可能按居民的需要进货供应,这就弥补了国营商场的不

足,得到人们的欢迎。

 

经营这个小店的女孩子名叫刘桂明。她的父亲是一位国家机关干部、共产党

 

员,懂得党的政策,所以支持女儿自谋职业。但是就以他这样的情况,也反复经过

 

居委、街道办事处、工商所、罗湖区工商局、市工商局,最后甚至惊动了市领导,

 

刘桂明才于1982 5 月领到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得以在这个“求店若渴”的

 

住宅区占一席之地开张营业。

 

当时,领到个体营业执照非常困难,上步居委会就反映,这里也还有一些待业

 

青年和闲散劳动力,有些人也愿意领个体工商业户执照,做点“拾遗补缺”的小生

 

意,但是很难得到批准,找个营业场地更是难上加难。

 

也许,上步当时正是热闹的开发区,居住的人很多,人们才记住了这个经营只

3 平方米小店的女孩子刘桂明。

 

① 广东人将小吃、百货结合在一起的超市叫做“士多店”。——编者注

046

 

如果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黄鹏开办的深圳市美术广告公司是中国第一家广告公

司,而黄鹏则是深圳第一个个体户。

 

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一书中曾写到,1979 3 15 日上海《文汇报》刊

登了瑞士雷达表的广告,同一天这则广告也在上海电视台播出。但是,有广告第一

次播出和刊出,并不等于有广告公司登记注册,深圳市美术广告公司却是正式注册

登记的广告公司。

 

1980 年,美国某大财团的代表来投资洽谈,问了一个极其陌生的问题:“你们

这里有广告公司吧?”听到“没有”的答复,这位美国商人感到极端惊讶:“我们

来中国投资设厂,竟没有广告公司,那我们公司的产品怎能很好地在市场上销售

呢?”说完便拂袖而去。

 

市洽谈办副主任陈玉仁找到宝安县群众艺术馆美工黄鹏,希望他能创办一家广

告公司。文化局也支持黄鹏,就以文化局的名义向有关部门呈递申办广告公司的报

告。分管文教的市委副书记黄施民和市委书记吴南生一起看了黄鹏的作品,也支持

他,申办报告顺利审批下来。

 

广告公司虽然隶属文化局,但一分钱的开办费也没给。深圳戏院让他在观众休

息室里摆上一张旧办公桌,市群众艺术馆借出两名能绘画、会写美术字的职工来做

帮手,就这样,深圳市美术广告公司就算是正式开张营业了。经费紧张的市群众艺

术馆仅为他们垫支3 个月的伙食费,3 个月后,他们自谋生路了。

 

1981 6 月,在罗湖火车站东广场、华侨旅行社北侧以及和平路一带,出现了

由深圳市美术广告公司制作的第一批广告牌。这批广告,以其精美的画面、绚丽的

色彩和健康的格调,介绍了北京同仁堂的中成药、深圳市保险公司和香港交通银行

的业务,以及美国百事可乐的饮料等等。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商品广告!

 

一身汗水,几许收获。1981 年秋天,深圳市美术广告公司开始有收益了。黄

鹏第一件要做的事是还清市群众艺术馆垫支的工资,并给艺术馆全体人员赞助了一

个季度的奖金。这一年,除去所有费用开支后,公司还赚了五万余元。

 

此后,特区商品经济迅猛成长,新的广告公司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市场竞争也

激烈起来了。

 

黄鹏主持的美术广告公司所制作的商品广告,得意之作频频面世,但最有影响

的莫过于至今仍竖立在深南大道中的邓小平画像。这幅画像是黄鹏创意、申请和制

作的。这幅画竖起后,国内外有数十家媒体立即做了报道,随后,广州、珠海、北

京等许多大中城市,纷纷仿效深圳的做法,在城区的主干道上,竖起了内容基本相

同的巨幅宣传画。

 

047

 

1992 年秋,法新社一位女记者找到黄鹏,向他提出了3 个问题:“你们创作

这幅画为什么要采用邓小平的形象?邓小平看到此画会不会高兴?此画你们赚

了多少钱?”

 

黄鹏回答:“这是因为邓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而改革开放是

时代的潮流,民心之所向,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邓小平理所当然地深受中国人

民的敬重和爱戴呀!对您的第二个问题,本人的理解是,邓小平所倡导的改革开放

事业,完全是为了中国的富强、人民的利益。所以,只要是中国人民喜欢的事,邓

小平也自然会喜欢。至于此画赚了多少钱,我可以坦率地告诉您,我们公司制作这

幅作品,主要是从此画的社会意义着眼,而不是以赚钱为目的。事实上,此画的经

济效益只是得到了工本费的回报,可它却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女记者不住点头:称是。

 

蛇口“黄埔一期”

 

当深圳专业户、个体户如燎原之火蓬勃兴起之时,蛇口工业区也在为以后的发展聚集人

才。“蛇口,美得像夏威夷一样。”很多人就被袁庚这句话“忽悠”到了这个破败的半岛上。

 

1979 6 25 日,梁宪从北京调往香港招商局工作,7 月初的一个星期六下

午,干部们去听袁庚作“形势报告”。这是他第一次目睹袁庚的尊容和风采。袁庚

站立着向大家作报告,手上并无片纸只字。他身材魁梧,目光炯炯有神,不时以

手势配合语言,面部还表情多多。他从内地讲到香港,又从香港讲回内地,最后

讲到招商局要在毗邻香港的蛇口建立一个工业区。这是梁宪第一次听到蛇口这个

地名。他虽为广东人,也不知它在何方。袁庚说,蛇口坐落在宝安县的南头半岛

上,上颚有座山,下鄂有座山,中间是个湾,看上去就像一条蛇昂着头,张着个

大口。他还说:“可不要被这个名字吓着了。蛇口是个好地方,那里有绵绵细沙的

海滩,海滩上有风吹瑟瑟的树林,你们有谁去过夏威夷吗?蛇口,美得就像夏威

夷一样!”

几天之后,梁宪法就来到了这个“美得就像夏威夷”一样的蛇口。当然,他遇到的

是“蛇口的苍蝇,南头的蚊,又大又狠吓死人”。

4 年以后,梁宪去美国出差,最后一站是夏威夷。他终于领略了夏威夷的美丽。那

湛蓝的海水,雪白的浪头,细软的沙滩,挺拔的棕榈树……戏水的当儿,或

躺在沙滩上享受着日光浴的时候,梁宪又一次想起袁庚“蛇口美得像夏威夷一样”

的那句话,不禁露出会意的微笑。

回来后,有一次梁宪跟袁庚同船从香港过蛇口。袁庚也是刚从海外回到香港,未曾

休息便直奔蛇口。登岸的时候,袁庚说:“世界上美的地方也见得多了,还是觉得

蛇口最美。”接着又低声说:“粱宪,你知道吗?每次我从海外回来,第一脚踏上

蛇口这块土地的时候,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和冲动。”

袁庚终于用他的口吻诠释了那句夸大其词的比喻,解释了他的“谎话”。

梁宪来蛇口的第一个职务是培训中心主任,组织开办第一期干部培训班。

1981 上半年,蛇口工业区初步奠定基础。从1979 8 月破土动工,至1981

4 月,已完成了“五通一平”基础工程建设。

这时,蛇口人才紧缺,急需从交通部门之外调入大量人才,但是按照当时的人

事干部制度,无法调这么多干部到蛇口。1981 年起,蛇口工业区就在北京、上海、

武汉等城市开始了国内的第一次干部招聘。

交通部在连云港培养的一批外语专业学生到蛇口比较顺利,一共来了22 20

岁左右的年轻人。在北京、上海等地的招聘就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当时的干部统

调统分,不能流动,有人想到蛇口工作,单位不放,调动无门。

1981 8 月开始,蛇口工业区陆续接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第一批人才。

1981 11 月末到1982 10 月期间,工业区将这批人组织起来,办了第一期企业

管理培训班,学员共有48 人。从这个培训班里走出来的人,肩负了蛇口早期建设

的重任,后来又成为蛇口工业区各单位管理层的中坚力量。这个培训班在蛇口建设

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被后人称为——“黄埔一期”。

现就职于蛇口工业区史志办的谭筑熙先生是当年“黄埔一期”的学员之一。在

他心中,这近一年的培训是他一生的转折点。

1982 12 8 日培训班举行了开学仪式。事实上,课程从几天前就开始了。

主要学的课程有:经济基础、英语、企业管理、电脑操作,再就是应用公文。到下

半年,培训班还请来境外相当权威的教授、企业家、银行家、律师,还有财务专家

和外贸专家,讲述相关领域最新的知识、法规和案例。

刚刚从“文革”阴影中走出来的学员,直接接触到西方世界最前沿的经济理

论、企业运作模式、人员管理经验,相当一部分人一时间很难接受,“这不是资本

主义的东西吗?”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正是改革开放建设所必

需的。

 

1982 年年初,袁庚请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江绍伦,让他给学员

们作报告。

虽然事先谷牧对江绍伦讲你放开讲好了,放了毒我来给你消毒,但那天他还是

战战兢兢,没有畅所欲言。

尽管如此,仍然有人提出质疑:为什么要请资产阶级学术权威来散布唯心

学说?

 

袁庚笑答:西方学者把人类行为学植入经济管理中,作为一个专门学科来为企

业经营者服务。把“效率”和“满足感”放在经济学中加以考察,有其唯心的一

面,也有可借鉴之处嘛!

 

见学员们似有所悟,袁庚便话锋一转,反诘一句:难道我们大家就没有一点勇

气接触一点离经叛道的学说流派,不应具备一点开阔视野、洞察世情、取之长弃之

短的能力吗?

 

江绍伦的讲座也算一次小小的风波:请来反动权威放毒。

 

经过一年的集中培训,这期学员被派往蛇口工业区各个下属单位,从事经营管

理工作。创业期的艰苦磨砺,使他们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通过培训,这期学员基

本适应了改革开放的形势,具备国际交往能力。在以后的成长中,这期学员大多成

为招商局和蛇口工业区的中高层管理干部,也有人去国外发展,还有人自己创办企

业当了老板。

 

最让“黄埔一期”自豪的是,48 个学员大多担任过领导职务,近30 年来没有

一个人犯经济错误和问题“倒下去”。

 

【城市日志·1981 年】

 

1 月,竹园宾馆建成投入使用。

2 月,深圳市印刷制品厂投产。

3 月,20 层国际商业大厦开始打桩。

4 月,深圳市轻纺工业公司综合加工厂开业。

5 月,东方首饰厂建成投产。

5 15 日,蛇口工业区600 顺岸码头,以及航道、港池等全部工程全面建成

 

投产

5 月,建业商住大厦、罗湖大厦、德兴大厦、友谊大厦开始动工

6 17 日,中航模具厂成立。

6 月,深圳联合设计公司成立。

6 月,北京全聚德烤鸭店在深圳设立分店。

6 月,深圳上海时装公司开业。

7 月,深圳新南新印染厂投产。

7 月,沙头角海山森林公园动工兴建。

8 月,18 层电子外贸大楼动工兴建。

8 月,东湖宾馆开业。

8 月,东湖丽苑首期工程竣工。

8 月,深圳市罐头厂与美国百事可乐有限公司合作兴建深圳饮乐汽水厂动工。

8 8 日,深圳艺园揭幕。

9 月,深圳怡景花园在港出售。

12 月,混凝土预制品厂、大理石厂、龙岗沙场、龙岗水泥厂等13 个厂竣工。

 

051


 

发 表 评 论』『打 印 本 页』『关 闭 窗 口
 相关文章 全部相关文章... 
 
 - 深商创业史(上) 后记  - 深商创业史 1988  - 深商创业史 1982
 - 深商创业史 1993  - 深商创业史 1987  - 深商创业史 1981
 - 深商创业史 1992  - 深商创业史 1986  - 深商创业史 1980
 - 深商创业史 1991  - 深商创业史 1985  - 深商创业史 1979
 - 深商创业史 1990  - 深商创业史 1984  - 深商创业史 前言
 - 深商创业史 1989  - 深商创业史 1983  - 推荐《深商创业史》
 文章评论 全部文章评论...  
 
发 表 评 论
网上大名:  *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请不要超过500字)
*
验证码: 
       
  真情告白 |   | 访客留言 | 申请入会 | 民意调查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外贸B2C商城建设
ICP备案号:粤ICP备05098314号
本站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转载、合作或业务咨询邮箱:interhoo@1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