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里回放索马里反政府组织武装暴动事件。“反政府组织”,听到这个词,头脑里反射出很多NGO(非政府组织)工作者都亲历过的笑谈,特别是早期NGO相关会议、活动等,不少都曾被安全部门调查:成立反政府组织么?解释:不是反政府组织,是非政府组织,即不是政府的组织,但是完全不意味着是反政府的......――是啊,同年,英国政府还刚刚同这些“非政府组织”签立了 “合作协议”,布莱尔首相代表政府签字,作为国家政策发展“伙伴关系”。
现在,“非政府组织”这个词在中国被越来越多地理解了,但是仍然免不了时而遇到惊讶的声音:“反政府的组织?可以做这个?!”
回到国际上真正的“反政府组织”的背景,我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在中国的语境里,我们其实还不真的存在“非”政府这个词的。英语里有Anti-(反),im- in-(与…相反),以及Non-(非)等表示否定意思的词根,它们否定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其中,anti-是“对立面的、相反的、对抗的”等非此即彼式的否定,non-则只表示“域外”,是一个“有限圆圈之外”的范畴学的概念。Im/in-一般也表示相反、否定,但是程度不及anti-那么强硬。比如,对比以下几组词汇:
non-alcoholic不含酒精的;antialcoholic drug解酒药
nonfreezing不会结冻的;antifreezing防冻的, 抗凝的
nonblack非黑人;antiblack反黑人的
non-moral与道德无关的;immoral不道德的
再如有一些non-的用法:non-voting 弃权,non-party无党派的,non-bank非银行的、与银行无关的、不由银行办理的,non-profit非营利,等等。在这些词根中,一般没有anti-的用法,因为对于类似银行、营利这样的东西,不存在什么“反”的情况。
可以发现,在英文的语言结构中存在着“反”和“非”两种不同的否定概念,一种是表示观点的否定,即相反的态度、对抗的,故而“anti-”做词根的概念往往带有一种“应该被防止”的负面判断;另一种是表示范畴的词汇,即概念范畴的包含还是不包含,显然,“不包含”不带有任何价值判断,是无所谓好坏的,比如non-moral就是与道德无关的,所以尽管它不是“道德”的,但你不能用“不道德”的观念来评判它。
这个区分很有意思,那么,中国人的语言结构对于否定有什么表达呢?我们从词典中查到一系列具有否定含义的词,其中几个词的否定意义如下:
“反”,相反的,对立的,与“正”相对。它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中从又从厂(hǎn),本义是手心翻转。
“非”,违也。像形如“飞”字下面相背展开的双翅形,双翅相背,表示违背,本义是违背,不合。
“无”,没有,跟“有”相对。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是乐舞,属哲学范畴,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仔细体会这几个词的象形,它们表达了几种不同的否定方式:一种是以手心为正的翻转,一种是两种平等的对立,另一种是整个存在的对面。但这几种否定,都隐含了一种假设,即“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情况,比如相对正向的则是反相,两个对立的方向则是“非”,与整个存在相对的就“无”了。无论如何,正反、是非、有无,都构成彼此对立的情况,并且在此二元对立之外,不存在其他的空间。“无”更是比较具有中国特色的,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万物混沌的理解。
语言是体悟的表现。将中英的语境相对照,对有一些体悟可以找到比较好的彼此对应,比如”anti-“与“反”,基本上是一致的;有些只能传意,难以传神,比如中文的“无”,英语中的”a-“有类似,如anarchism(无政府主义),但是在英文中很难读出那种无形、无名、虚无的哲学意境;再有些其实难以找到对应的词汇,比如英文的”non-”就是这样一个情景,non-alcoholic,我们只能说“不含酒精的”,non-moral,我们得解释为“与道德无关的”,似乎不能用一个确切的词来对应。
“Non-governmental”,中文译作“非政府的”,现在我们也这样使用了,但是,我们的文化里是否体悟“非政府”的存在呢?遍查辞典,找到用在名词前的“非”的情况:非道(不合道义),非德(违背道德),非礼(失礼),非世(诋毁世俗),非时(不是时候),非计(失策,不是良计),非义之财(不应得的财物),非法(不合法),非才(无能,不才),非分(不安分),非人(不合适的人、残废人、缺乏人性的、不人道的)……只有两个词是没有太明显负面道德评价的,一个是“非辜”,即无辜、无罪;另一个是“非官方”,即与官方无关,不是来自官方或得到官方批准的。
“非政府”,当然,本意上应该是与政府无关的,但是其实在我们的语境里,可以发现,已经悄然地假设了一种总体的价值观:这个世界存在一个维度,在这个维度之外的,就是相反的、对立面。积极的对立为“反”,消极的对立为“非”,与整个存在对立则为虚“无”。所以,反政府、非政府、无政府,都或明或暗地带有一种负面价值观,提起时脑海中会自然出现一幅积极对抗、消极对抗、全部取消政府的印象。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提起“非政府组织”,总免不了心头隐隐的担忧――在政府之外,那么政府将被放于哪里呢?
当然,非酒精的,可以有很多饮料,一个人喝茶的人完全可以很爱酒;非道德的,是太阳、小溪、咸淡偏好,它们不对道德构成任何破坏;非政府的,只是除了政府之外,人们的社会生活,一个发达的公民社会,也是一个国家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标志。
我并不是说中国一定要引入翻译的“非政府”这个词,但是在开放的世界里,我们确实需要体悟多元的共同存在,理解与一个维度无关的,可以有很多种选择,它们之间,完全可以象酒与茶一样,同样甘甜醇厚,有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