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经把揭露新闻的写作者挖苦地称为“扒粪者(muckraker)”,受者却甘之如饴,索性自称“黑幕揭发者”。轰动一时的“扒粪”揭黑运动不仅推动了美国社会的一系列改革,给后世留下深远的影响,而且老罗斯福总统的历史地位也因此得到成全——
“强盗般的大亨”引发揭黑运动
南北战争之后,被解放的黑奴和数百万移民投入到机器化大生产中,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空前富裕,进入所谓“镀金时代”。但是经济的发展却未惠及大众。工业化促使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旧城市管理体制无法适应大型城市的发展,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当时松散联邦政府体制下的中央政府软弱无力,对州政府和大型工业企业听之任之,企业纠纷、劳资纠纷、城乡矛盾得不到解决。那些在财富上迅速崛起的工业家和金融寡头,显然更关心如何攫取更大利润,而非如何改善人民的生活和订立一个公正的社会契约。铁路公司老板威廉·范德比特在回应外界质询时说:“公众?去他妈的吧”——尽管这个“著名”的回答很可能是他人杜撰的,却典型地代表了当时垄断资本家的心态。人们咒骂垄断者是“强盗般的大亨”,却无力反抗。官员利用手中权力,官商勾结、权钱交易。上至国会,下至市政府,都成了贪污腐败分子聚会的场所,社会生活开始动荡。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成为有识之士奋力揭发的重重黑幕。低廉、通俗的大众杂志报纸具有广泛的读者群,揭露黑幕者自身的责任感以及大众杂志所提供的宽松平台,催生了1903年至1912年这十年间轰轰烈烈的黑幕揭露运动。
扳倒石油大亨的女记者:塔贝尔
美国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出生于纽约州西部一个农场,16岁时当上了会计,由于向老板提出的加薪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他愤而辞职,创办了一家商行。当美国东北部的宾夕法尼亚州发现了石油之后,敏锐的洛克菲勒很快看准了炼油业的前途。1870年,他创建了标准石油公司。1879年,标准石油托拉斯诞生。从标准石油公司的创立到遍及全美的石油工业大托拉斯的形成,洛克菲勒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洛克菲勒的石油托拉斯连续吞并了美国近百家石油企业。垄断打击了自由竞争,激起了塔贝尔的抗议。
埃达·塔贝尔自幼生长在宾夕法尼亚州的炼油区,父亲是炼油区的一个小生产商。当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打击竞争对手的时候,塔贝尔亲眼目睹了她的父亲和其他的小生产商们如何遭受排挤,最终倾家荡产,被赶出了这个行业。
于是,塔贝尔开始调查和揭露那些掩藏在财富背后的社会黑幕。她花了5年时间调查,只写了15期报道,最后汇编成《标准石油公司的历史》一书,详细描述了这位石油大亨在石油垄断战争中的间谍乃至恐怖主义行为,包括控制竞争对手输出石油的铁路并提价、课以重税,妨碍乃至破坏对手的产品装船出货,胁迫对手的卖家取消订单等等。塔贝尔的文章数据翔实,充满感染力,使得美国政府根据1880年的反托拉斯法起诉美孚石油公司及其下属的七十个相关企业。1911年,美国最高法院判定标准石油公司垄断违法,妨碍了自由竞争,并下令解散标准石油公司。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石油帝国被迫拆分成若干个小公司。今天的埃克森石油公司、美孚石油公司都是由当年标准石油公司拆分后的小公司发展而来的。
清扫食品行业的小说家:辛克莱
行业性的弊端也受到揭露。文學界的扒糞者厄普頓·辛克萊因此引人注目。他是一個社會主義者,一生創作了八十多部作品,其關注的焦點是社會和工業改革問題。他的代表作《屠場》(The Jungle)(一九○六)曾像一聲驚雷震動了美國社會。辛克萊曾以工人或觀察員的身份在芝加哥幾家肉類包裝廠調查了兩個月,結果寫成小說(其實是紀實文學)《屠場》,真實地描述了肉類包裝廠一名立陶宛移民工人受盡剝削的慘況。令人更為震驚的是此書所揭露的屠宰加工場非人的勞動條件以及極不衛生、極其骯髒的肉食加工過程。据说,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为此惊骇到再也不敢吃香肠。他親自邀請作者到白宮與之面晤,最後導致國會通過潔淨食品和藥物法及肉類檢驗法。從此,美國人開始吃到比較乾淨的肉食。
深度揭黑的“扒粪”英雄:斯蒂芬斯
“扒粪”运动的参与主体是新闻记者。大众报纸的经营者也起到推波助澜作用,如被认为是揭露黑幕运动第一份杂志的《麦克卢尔》的创始人塞缪尔·S·麦克卢尔(1857~1949)。 在麦克卢尔的领导下,《麦克卢尔》杂志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写手。这些写手们被称为“纽约期刊杂志群中最具才能的工作人员”。
林肯·斯蒂芬斯在担任揭黑运动的桥头堡——《麦克维尔》杂志的编辑部主任前,已经以一些揭黑报道引人注目。在加盟《麦克维尔》后,他真正开始了揭露政界黑幕的生涯。他首先以城市为单位,调查其腐败情况。他发现,他调查的这些城市全都腐败透顶,存在着政界、商界、司法界、警方等有组织的腐败。每个城市的权力都被这一小撮人掌握,形成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控制了城市的一切资源。这些结果使他相信,几乎所有美国城市都同样腐败,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他又随机抽取了几个城市作调查,包括首都华盛顿在内的城市全都完全一样。他认为,“一旦贪污腐败以同样一种形式在各地出现,那么这种普遍的罪恶一定是有自身原因的非个人的结果,而不是某些坏人道德败坏的偶然事件。” 也就是说,主要是制度、体制上的原因。他把这些文章结集出版,书名为《城市的耻辱》,引起轰动。
但随着调查采访的深入,他发现城市是州的一部分,市政无法与州政分离,腐败的州总是庇护腐败的城市,对各州的调查更加触目惊心,那些大公司如从大铁路公司到面粉商、教材出版商等都想法设法买通法律或法律的解释权,使自己获得暴利。因为长期的腐败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结构紧密坚硬,外人难以插进。这种情况甚至造成了一种荒诞的“悲剧”,如果不参与腐败,城市或州根本不可能兴修或维持营运铁路、煤气公司、自来水公司、电力公司等等。一个想“做事”的人,就无法洁身自好,不得不服从官、商由来已久的腐败性“游戏规则”,举国上下莫不如此。《为自治而斗争》一书,是他对各州腐败调查研究的成果。
老罗斯福总统为“扒粪者”授“衔”
从市到州都如此腐败,不能不使斯蒂芬斯深思联邦政府究竟代表谁的利益。 “姑且不论政府的实效性和可信性,我力求弄明白的是,总统、国会和政府部门代表的是人民的共同利益,还是代表着一部分人的特殊利益。”带着这些疑问,他来到华盛顿拜访了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他与罗斯福总统之间的“交锋”,格外有趣,也格外引人深思。
罗斯福总统坦言,为了通过某些利国利民的条款,有时他不得不与参议院和众议院做某种交易,对此自己也时有忐忑,因为参众两院并非代表共同的利益。斯蒂芬斯立即抓住此点,尖锐地指出这实际也是一种贿赂。对此,罗斯福勃然大怒,坚决否认这是一种贿赂。斯蒂芬斯反复向罗斯福说明,“这正是最令人难以容忍的贿赂。因为这种做法是以公薪的名义花人民的钱,而不是动用参议院的钱,况且如此作为便仅仅是为了赢得由人民选出的参议员的支持——支持反映人民意愿的议案!这已经不仅仅是贿赂,遮遮掩掩、数目不多的贿赂了。而正是这种做法,引发了现在总统和人民鏖战正酣的腐败机制。”
斯蒂芬斯的采访报道发表以后,罗斯福总统一度十分恼怒。在1906年4月14日的一次演讲中,他严厉指责揭发者是一些不谙世事、只注意“地上的污秽”而从不仰看“头上的皇冠”的“扒粪者(muckrakers)”。“如果他们继续认为整个世界只是污秽一片,那么他们手中有用的权力(指监督权)也将没有了”。罗斯福的公开谴责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黑幕揭发者非常愤懑,但随后却顺水推舟,利用罗斯福的批评为自己造势,干脆以“扒粪者”的身份,到处去搜寻污点。而那些大众化杂志也抓住发行的契机,积极鼓励揭丑。其他行业的改革派也纷纷加入,一场颇有声势的“黑幕揭发运动”由此展开。可以说,1906年黑幕揭发运动能形成的高潮与罗斯福给“扒粪者”的“授衔”有莫大关系。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黑幕揭发者的努力,若没有政府改革的呼应,其历史影响不可能有如此之大。而西奥多·罗斯福作为在任总统,对美国社会改革功不可没。是罗斯福亲自宣布拿标准石油开刀,是罗斯福亲自接受并非常真诚地配合斯蒂芬斯的采访,也是罗斯福总统特别邀请辛克萊做客并直接推动了《纯净食品及药物管理法》的出台。在解决劳资矛盾时,西奥多·罗斯福甚至把劳资双方请到了白宫来商议,在美国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同时,一些州政府也陆续出台了旨在保护工人权益的法律条文,明确了工伤赔偿标准和工人的劳动时间。有的州政府,还对与公众生活相关的企业进行管制,建立了公开的听证会制度。
从西奥多·罗斯福任职开始,美国政府先后对40多家公司提起诉讼。牛肉托拉斯、石油托拉斯和烟草托拉斯在司法部的起诉之下被迫解散。政府通过宪法对垄断进行限制的原则也由此被确立起来。西奥多·罗斯福设立了公司管理局,专门处理反托拉斯诉讼。此后,反托拉斯的行动被正式纳入到美国政府制度化的长久政策之中。
正是因为老罗斯福在打击垄断、维护自由竞争、保障基本人权方面卓有成效,他受到了美国人的尊敬。70多年前,美国人选择了四位著名的总统作为本国的象征:创建国家的领袖乔治·华盛顿、起草了《独立宣言》的托马斯·杰斐逊、解放了黑奴的亚伯拉罕·林肯、还有一位就是20世纪的第一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美国中部的南达科他州,有一座山,山上巨大的摩崖石刻上有这四位总统的雕像,这座山就是著名的“总统山”。
美国社会顽症的“扒粪疗法”为何有效?
黑幕揭露者的触角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指责详尽而直接,毫不留情,他们发现的问题形形色色,对社会的改良也无处不在。《人人》曾列举黑幕揭露者的成就:“保险业运行机制更为健全,银行正在增加新的防范措施,广告基本真实,食品和药物掺假受到抑制,公共交通运输公司更为关注人的生命安全。政治老板的风光不再,各州和各城市都在致力于廉政建设。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历史学家把黑幕揭露时代称为一个打扫蜘蛛网和破旧家具上尘土的清扫门庭的时期。
“扒粪”运动不仅没有“搞臭”美国,反而拯救了美国,避免了美国的法西斯化,除了美国政府的开明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黑幕揭发者也并非一般低素质的社会搅局者。“扒粪者”一般出生于美国南北内战前后,林肯总统是他们从小所崇拜的偶像。他们长期受到民主氛围的熏陶,而且家境富裕,多数人接受过良好的早期教育和高等教育,有的还留学欧洲,吸收了科学的调研方法。作为新闻记者,他们综合了进步知识分子的特点:有文化,有事业心,社会责任感强,崇尚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对前程充满乐观主义精神。他们光明磊落,信仰民主。他们认为,如果了解到弊病,就应该起来对它们采取行动。他们“耙粪”,是因为他们钟爱这个世界。尽管他们对不公平现象感到愤懑,但心中并没有仇恨。虽然对社会弊端揭露得淋漓尽致,但他们并不想推翻美国制度,而是希望通过揭露唤醒民心,推动改革,实现正义。每人都有一颗爱国心,深爱自己的国家。他们既是个人主义者又是民族主义者。对他们而言,美国虽然“丑陋不堪”,但仍然是他们的家乡,他们仍然是美国人,通过改革,美国终究会变好。
“扒粪”运动之所以能改良美国社会,成为美国的“进步运动”,与美国的大型垄断企业的最终妥协也是分不开的。公众报怨、媒体批判和政府打压汇成强大的压力合流,逼迫那些曾经傲视一切的大亨们做出调整。起初,他们试图收买一批代理人替他们说谎和辩解,但是屡屡被戳穿。最终他们发现,诚实、坦直是改变困境的根本出路。
1914年起,洛克菲勒家族开始听取公关公司的意见,学会了如何倾听公众的意见。公关公司建议启用一名劳资关系专家处理公司与工人的沟通事务,成立一个包括各方面成员的劳工管理委员会,协助公司成功解决了科罗拉多罢工事件。还建议洛克菲勒亲自访问工厂,听取工人的抱怨,与工人的妻子一起跳舞。把洛克菲勒家族最人性化的一面展示给公众,如打高尔夫球、庆祝生日、参加教会活动、发起公益捐助等,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美国人理解、信任并欣赏洛克菲勒。洛克菲勒接受了这些意见,效果令人满意——家族从“扒粪运动”的阴影中走出来,并成为美国公益事业的好榜样。
“上帝”真是太偏佑美利坚这个民族了。
来自:深圳青年杂志菁英版2007年5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