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620银行事件的意义,是让国内国外,业内业外,都看清楚了一点:就是中国经济有病,而且是大病,病得不轻。
好比一个人,经常肚子疼,有时还便血。一个三甲医院的庸医,把她诊断为阑尾炎,于是决定开刀切除。打开腹腔时,才发现是结肠癌,而且已经大面积转移。
庸医为了掩饰自己的误诊,继续把病人的阑尾切除,然后缝上腹腔,向家人宣布,这人没有什么大病,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可是病人术后,肚子疼和便血更厉害,再加上这次手术的折腾,已是面色憔悴,虚弱不堪。
周围所有的明眼人都已经看明白,这个人确实有大病,一定要对症下药,及时治疗才行。但庸医固执己见。最后病人因为误诊和延误而死去。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最近发生在一个朋友的母亲身上,已在和医院打官司。
中国经济的现状,很有点像这个病人,明明是08劳动法(还有其他的政策失误和网络人出现等复杂因素)造成中国实体经济的衰退,却偏说成是,搞房地产和搞金融的这帮奸商,因为投机和错配把中国经济搞乱了。
于是政府的手术刀频频挥向房地产和银行,然后还宣布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但我估计,经历了这次620开腹的那一霎那,操作国内国际热钱的人们都看明白了,中国经济的病症所在,而且病得不轻...
下一步,热钱很可能会加速撤离中国。如不正确应对,及时改革,中国经济形势会更加严峻...
从2008年次贷危机开始到现在的五年中,发生了三件深刻影响中国经济格局的大事:一是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推出,导致流动性的泛滥和房价的暴涨;二是08劳动法的出台,导致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升和企业竞争力的大幅下降;三是智能手机的问世,导致网络人的出现和网络人消费服务经济的爆发性增长。
可以说,无论是现在中国经济的成就和困局,还是未来五到十年,中国经济的前景和动力,都和这三件事息息相关。
但是在经济界的讨论中,对第一件事的影响和重要性,大家是公认的,只要谈到当前的经济形势,就会被每每提及,且不论是正面评价还是负面评价;而对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的作用和意义,却很少谈论和重视。
其实,在我看来,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对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影响,要远远超过第一件事。三者今后能否调整并形成良性互动,影响着中国经济前景的好坏。
新劳动法出台于08年,从事制造业的企业和劳动密集人才密集的企业也主要是从08、09年开始大规模转向投资房地产或炒房,两者的同步绝非巧合...
中国的大多数中小微企业(少数创新型科技企业和有特殊渠道关系企业除外)之所以还能免强生存,主要就是靠两条:一是尽量避税,二是劳动力成本低。08劳动法出台后,使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许多中小微企业除了转型炒房建房,差不多只能破产或撤资(例如08年起很多韩国企业从中国撤资)...
表面上看,近几年中国经济的泡沫和危局,特别是房地产的泡沫和危局,都是由于四万亿刺激计划造成的;但细究起来却不然。
政府的四万亿刺激计划,本来都是针对实体经济的,为什么最后却千方百计拐弯抹角都会跑到房地产投资当中来呢?
原因就在于08劳动法的出台,导致实体经济的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利润远远还不上利息。只有开发房地产或炒房,用人又少,利润又高,回报才能超过利息。
于是房价和地价越炒越高,造成实体经济的用人成本和用房用地成本进一步增加,企业利润进一步枯竭。从事实体经济企业的贷款,除了用于房地产开发或炒房,几乎别无选择。如此循环往复,货币越宽松,房价越暴涨,实体经济越会被吸干掏空。
说得更直白一点,零八劳动法就像一道闸门,堵住了宽松的货币之水,流向实体经济,从而造成房地产业的水灾泛滥。
唯其如此,张五常先生才把08劳动法痛斥为是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导致实体经济衰退的恶法。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敢于这样说,不仅需要有深刻的洞察力,更需要有不媚俗的勇气...
实际上,张五常先生还只说了问题的一半,中国近五年实体经济特别是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衰退,原因除了刚才说的08劳动法的实行,造成企业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升和企业活力的大幅下降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网络人的出现,以及为网络人消费和服务经济的兴起。
不久前,在重庆巿政府和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联合举办的高峰论坛上,我做了一个有关未来经济前景和物联网发展的发言,引起不少与会者的认同。
我认为,未来五年,物联网将会由概念进入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像近五年智能手机和移动网那样,有一个爆发性増长。
在会上,我还对一位业内朋友提出的"中国未来经济好日子不会超过五年"和"究竟未来的增长动力会是什么还不明确"的观点,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
对于未来中国经济的前景,我们圈內企业家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房地产的好日子可能也就是三到五年,有的人甚至更悲观一点,认为可能就是两到三年。对于铁、公、基以及相关的产业,好日子可能也就是两到三年。还有就是一些传统的制造业,好日子确实也就是三到五年。
为什么呢?因为在中国,比如说盖房子,再盖三到五年,估计那个时候房子已经饱和,随着出生人口的下降,和独生子女政策的延续,甚至会出现下一代房子过剩的局面。所以房地产将来很难再有更大的发展和增值空间。
另外,高速公路建多少条、轻轨建多少条、铁路建多少条、高铁建多少条,这一定是有限度的。美国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基本上完成了高速公路的建设,后来几十年基本上不再搞高速公路的建设。那么中国同样,未来五年之内,高速公路的建设、高铁轻轨地铁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上都会完成。
如果说你的产业还是基于房地产、或基于铁公基的话,那么三五年后,都会遇到这样的发展瓶颈。
对于制造业,我们也有一些分析,比如说钢铁业,美国整个的钢材保有量实际上就是90亿吨,中国现在已经是80亿吨。有人做了一个估算,因为中国人口多一些,大概钢材保有量需要130亿吨。中国现在钢材的年产量是将近9亿吨,也就是说,五年以后,就将达到130亿吨,达到了保有量。
这意味着五年后基本上不再需要用铁矿石去炼铁、炼钢了,你只需要循环经济,把废钢铁收回来利用就可以了。那时钢铁业一定要面临一个转型。类似于钢铁这样的一批传统制造业,五年后都将面临着转型。这也是为什么一部分人对中国经济五年以后的发展,不太看好的重要原因。
过去中国十年的发展,其实主要是靠刚才说的这几项,制造业、房地产业、铁公基建设来拉动的。那么五年以后中国经济靠什么来拉动?有些人就觉得看不清楚了。
但我还是比较乐观的,我认为虚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基于互联网、移动网、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很可能会使中国经济转向一个新的持续增长的阶段。
也就是说,未来五到十年经济增长的动力是可以明确的:就是虚拟经济,即以互联网、移动网、物联网三网合一为基础、以为网络人消费服务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及相关产业。看看阿里巴巴和淘宝十年的发展就清楚了。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人出现了,网络人在人类生活中存在的时间越来越长,全世界都在虚拟化,人类生活都在游戏化...虚拟经济说到底,就是为网络人消费和服务的经济。看看泰山会都在干什么,就会更清楚了。
在座的每一个人,都会进入到网络人的生活状态。围绕着网络人,如何去消费,怎么去服务,会出现一大批新兴跨界的产业和一大堆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所以将来是一个非常需要创新、包容创新、推动创新的时代。
尤其是物联网的出现,可以把生活工作中所有的设备、器件(物)通过传感元件(联)与互联网、移动网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网络人的消费和服务无所不在,层出不穷,进而可以带动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全面转型升级,焕发新生。
我们不要认为网络化的时代,只会存在像阿里巴巴、腾讯这样一些垄断性的企业,只会让李宁服装、秀水街这样一大批传统的零售业和服务业陷入困境甚或倒闭;其实还会成就出一大批新兴的中小微企业,还会给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带来生机。
这次参加马云的淘宝十周年庆典,一共是四万人的体育场,中间有两万多人是他的员工,还有一万多人是他的客户,全是中小微企业的代表或叫网店店主。参加的人非常踊跃,一张门票炒到好几千块钱。本来是不卖票的,但是很多人都想进去看。那么多的客户、供应商,千里迢迢来参加一个企业的十周年聚会,让人难以想像。在这个会场上,你绝对不会感到中国未来五年、十年的经济会衰退,你会感觉到有一股不可遏制的力量在蓬勃生长。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淘宝上这一大批中小微企之所以能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蓬勃活力,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对税收和劳动法的减免和规避;在于这里成为08劳动法之外的一块飞地;在于这一领域的政府干预最少,巿场化程度最高。
我认为未来五到十年,新经济特别是虚拟经济的兴起,会弥补传统产业衰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从这一点来说,我还是看好未来中国经济的五到十年甚或二十年。
最近十年特别是最近五年,世界各国都在超发货币,但并未出现过去必然相伴的严重通胀危机。美国、欧洲、日本的通胀都不明显。
超发的货币都跑哪去了?在中国,可能大部分是被房地产巿场化吸纳了;但就世界经济而言,除了一部分流向新兴国家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应该是被最近十年开始兴起特别是最近五年加速发展的虚拟经济吸纳了。两者时间上的同步,有着深刻地必然联系。
修桥造路总会有个限度,盖楼建房也会有个限度,但虚拟化经济几乎是没有限度的,是个无底黑洞...究竟会吸纳多少货币,现在谁也说不清楚,这也正是让众多经济学家深感困惑的地方...
未来五到十年,中国经济将会面对一场大变革和大变天,网络人的消费和服务,将取代传统人的消费和服务,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角。
面对这样一场大变天,中国政府必须调整08劳动法,大幅降低中小微企业的税收,特别是从事实体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企业的税收,疏通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吸纳货币的渠道;同时采取大幅压缩政府人员、减少政府干预和政府费用等改革措施。反之,如果是像620那样采取简单收缩货币的办法,不仅无助于实体经济困局的改善,而且会危及新兴虚拟经济的发展,加速加重经济危机的到来。
未来三到五年,中国经济最大的不确定因素还是在外部,即国际热钱是否撤离中国,何时撤离中国。
破解目前中国经济困局的应对之道,概括起来就是十二个字:紧挖渠,宽货币,减支出,降税收;而不是相反,不挖渠,紧货币,再扩张,增税收。
紧挖渠就是要让宽松的货币之水,流向实体经济、农村经济和网络人经济,尽快破除通向这些领域的限制和梗阻。
在城市经济中,调整08劳动法,调动广大中小微企业吸纳农村外出劳动力的积极性;在农村经济中,实现农民土地的确权和流转,推动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和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在网络人经济中,取消跨界限制和不必要的审批,实现企业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的备案制。
宽货币就是要充分保证巿场流动性的需要,适时降息降准,推进汇率市场化,扶持民间金融业,放开直接融资市场,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农村经济和网络人经济的发展。
最近几个月,习李新政的改革取向和措施,总体上还是值得称道的。尤其是先让政府过紧日子,以身做则纠风反腐,更是深得民心。下一步还应转变政府观念,破除官本位固疾,压缩庞大的政府机构,分流政府人员,由公务员热变成下海热,创业热,重振九二精气神...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政府在扩大政府投资、増加财税收入方面的冲动,依然十分强烈。如不注意克制,必将进一步加重实体经济、新兴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的负担,使中国经济的困局,雪上加霜。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短期将会经历一场调整改革转型的阵痛;但从五到十年的中期来看,只要市场化取向的调整改革到位,货币宽松的脚步很可能不会停止,通货膨胀的危机很可能不会那么严重;虚拟经济的兴起,很可能会弥补传统产业的衰退;传统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可能会比较悲观,但整个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可能不会那么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