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虎首页 加入收藏夹  
 
内部论坛会员入口: 密码: 申请入会 | 访客留言 | 好文推荐
 斑竹推荐 More...
 
[NEW!   深圳文化“十大愿景”
[㊣! 朝向一个“好商量的社会”
[㊣! 契约精神塑造城市的气质和
[㊣! 深圳“三化”改革目标不错
[HOT! 三中全会讨论:“五位一体
[NEW! 欧洲、中国货币互换,华尔
[㊣! 中国转型需要思想市场
[㊣! 地产泡沫将摧毁中国神话?
[COOL! 上大学的意义只是找份好工
[COOL! 硅谷救不了美国梦?
[COOL! 推动城镇化 要看“榨菜指
[COOL! 中国须建构理性精神
[COOL! 河内:拥抱之难
[㊣! 社区文学大赛引出“在地文
[NEW! 首届深圳社区文学大赛征稿
[NEW! “红嫂”在成年男人的嗷嗷
[㊣! 中国经济好日子走到头吗?
[COOL! 为什么没有“剥削”的社会
[NEW! 外资撤离 东南亚资产大跌
[NEW! 上海拟建自贸区,前海傻眼
[㊣! 利益逻辑与中国改革的困局
[COOL! 曹妃甸快玩不下去了
[㊣! 改革中国的特权制度
[㊣! 中国缺乏开放的思想市场
 站内搜索  
 
搜索类别:
关 键 词:
搜索类型:
 
 友情链接 More...
 
杰创达科技
 ·老亨的博客  ·薛涌评论
 ·王方每周评论  ·朗咸平先生
 ·半求地产评论  ·谢国忠先生
 ·贺承军建筑评论  ·陈志武先生
 ·王绍培的菜园  ·章星球文化本位
 ·新华网深圳论坛  ·南云楼
 ·财新网  ·沈宏非
 ·凤凰网  ·参和网
 ·天涯城市社区  ·洪晃找乐
 ·深圳新闻网  ·炎黄春秋
 ·奥一深圳  ·凯迪社区
 ·深圳之窗  ·商人王石
 ·中国选举与治理  ·尚书吧
 ·金心异南方评论  ·安妮宝贝
 ·公民陈绍华博客  ·王樽之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  ·张继合
 ·韩寒  ·中国新闻网
 ·张五常先生  ·FT中文网
 ·王受之先生  ·MBA智库
 ·刘家田

经济改革的核心经验和教训
作者:俞建拖
来源:WWW.InterHoo.Com   类型:㊣! , 中国视线 , 中国改革 ,      2013/5/17 9:16:33 点击4586次

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解开捆住个人和企业手脚的绳索,扩大他们的自由选择权,并为他们行使这种选择权创造条件,使他们相信自己能有所作为,使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成为改革的利益共同体

在开启新的系统改革之前,我们有必要回望过去30多年走过的路,梳理核心的经验和教训,这对于我们选择改革的重点领域、改革的策略和方法无疑是极有裨益的。这里,之所以把经验和教训面前加上“核心”这个定语,是因为我们看到此前关于改革总结讨论中,充斥太多的表面现象和细节,而忽略了那些内在的本质的东西。

  改革的成功经验

  不论在经济、社会还是政治层面,不论是按照国内标准还是国际标准衡量,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改革都可以称得上是巨大的成功,尽管在具体的领域和不同的时间段这种成功的程度不尽相同。既然是成功,总有经验可以总结。笔者认为,以下五条经验是最核心的:

  第一,归还个人、家庭和企业的自主选择权,让经济中的微观主体发挥自己的能力,同时对自己的发展承担责任。这与改革前国家(集体)决策生产,并对个人(企业)的发展承担责任的方式不同,实际上改变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契约关系。这一改变的内在逻辑是,政府不必要也不可能包揽一切生产和经济社会决策,个人应当而且有能力为自己的发展努力并承担责任。这一改革实际上立足于对每一个人的信任,可以和文艺复兴相媲美。文艺复兴让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不必把一切交由上帝;而以放权为特征之一的改革,则使人相信不必把一切交由政府。尊重和信任人的能动性和主体性,保障和扩大每一个体的自由,不仅是伟大的价值观,也是伟大的方法论。正是将权利与自由还归微观主体,才激发了无限的活力。

  第二,不断地创造改革者,形成普遍的改革利益共同体。改革不仅是做蛋糕的过程,更是分蛋糕的过程。改革有既得利益者不可怕,可怕的是既得利益者只有少数人。改革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正是通过政府“让利”(实际上是还利)于民,使社会中绝大部分成员得利,使他们成为基数庞大的既得利益者,从而成为改革的拥趸,并为后续的改革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开始推的时候,在各级政府中不无阻力,但是这项改革还是在短短数年普及全国,因为它的利益关系是如此的简单、明了、易懂,以至于每一个农户都能懂利益攸关所在。改革只有在符合大多数民众利益需求的时候,只有当这种利益关系能为普通公众所了解和理解的时候,只有个人和企业有选择权利的时候,才会形成普遍的、持续的动力。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历次计划思想回潮的时候,人民会坚定地站在市场这一边。以上两条结合起来,可以成为改革成功的“人和”因素。

  第三,抓住“天时”。对中国来说,改革抓住 “天时”,在国内是响应了文革结束后人心思变的趋势,在国际上最重要的顺应80年代开始加速的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融入全球分工链条。全球化在冷战结束以后不断加速,而中国在南巡讲话后改革开放也不断加速,使两者踩在了同一不点上,引起了共振,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进入新世纪后加入世贸组织,更是抓住天时的决定性环节,其意义怎么估量都不过分。

  第四,顺应“地利”。改革顺应地利的最突出表现,是充分发挥了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这些比较优势突出体现在人力资源丰富、人力资本基础相对良好、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天然的规模优势和多样性优势,后两者的重要性还没有被充分讨论和正视。

  第五,适当的技术保障。改革是门技术活,经济的改革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经济学问题。推进一项改革,涉及众多的利益关系和力量的平衡,仅有良知和勇气是不够的,没有技术上的保障,良知和勇气经常会头撞南墙。有很多技术经验已经实际上被人们所总结和津津乐道了。譬如,平衡改革与稳定关系的“渐进式策略”;不首先撼动既得利益群体,而是通过培养体制外力量来改变均势的“增量改革”;在明确宏观导向和微观主体放权基础上的“地方政府竞争”;培育市场空间、交易技能和思想意识的“双轨制”;作为创新发现和遴选机制的“试点-推广”;作为突破旧体制约束手段的“先行先试”,等等。当然,在实践中这些改革技巧的实施未必都尽如人意,但是在当时的经济、社会以及行政体系下,我们也不能苛求更多。

  改革中的教训

  尽管改革在整体上取得了成功,但是这不能掩盖在局部领域和某些时间段出现的严重问题,可以描述为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公平”和“不可持续”。这些问题尽管看起来是局部的和阶段性,但很有可能会演变成全局性和长期性的问题,甚至吞没所有改革的成果。导致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因为改革基础环境发生的变化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因为一些领域的改革偏离了前述成功的经验。

  首先,价值取向上对以人为本的偏离,忽视了人的发展需求的多样性。最能反映一个政府核心价值取向的,是政府的绩效评价机制。而长期以来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的政府绩效评价,实际上模糊了发展的目的,限制了发展的手段。经济增长是重要的,但它只是人提高福祉的工具之一,而非全部。人的发展需求是多样化的,忽视社会和政治领域的发展,经济发展的前景也是有限的。把人的发展模糊为经济增长,实际上是导致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根源。

  其次,对微观主体自主选择权的顽固干扰。这里面最典型的是户籍制度和计划生育制度,这些制度安排作为权宜之计,的确会在短期和局部收到一些积极的效果,但是副作用更大,因为粗暴干预个人自由的行为一旦被默许,就很容易被纵容,并扩散到其他的领域。现在顽固存在的城乡差距问题、老龄化加速问题、人口性别比例失调问题,都是此类制度实施的严重副作用,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破坏性作用是长期性的。

  第三,创造普遍的改革利益共同体变得困难,而改革受损者的规模变得不可忽视,改革的利益分配偏向少数的既得利益群体。社会阶层分化和利益格局的多元化,导致任何单项改革在创造和扩大利益共同体方面变得有限,与改革初期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了,这导致改革支持群体的窄化。另一方面,在改革过程中,产生了规模不可忽视的利益受损者,包括大规模的下岗职工、失地农民,以及公共服务市场化中支出压力剧增的一般公众。而改革利益分配的高度不平等,则直接、猛烈地撼动国民对改革的热情和信心。与不公平的利益分配密切相关的还有改革主导力量的格局变化,当民众普遍失去改革的信心和动力,而受益的少数群体力量快速增长,改革就很有可能蜕变为服务于这些少数群体的牟利工具。

  第四,改革日益黑箱化,缺乏与社会的交流互动。改革越到深处,就越专业化和技术化,这本无可厚非。问题是,在专业化和技术化的帐幔下,改革变得让普通民众看不懂,越来越神秘化、黑箱化,谁也不理解一项改革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自己的利益。即使一项改革可能是的符合公众普遍、长期利益的,如果得不到公众的支持,改革实施也要大打折扣,现在全国谈PX色变就是一个例子。更遑论少数既得利益群体不公平地攫取改革红利的情况下,普遍的质疑和抵触是不可避免的。改革黑箱化的一个突出例子就是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酝酿了八年之久,只听雷声响,不见雨点来,直到年初发布前,全国看过草案的人估计都数得过来。婚姻尚有七年之痒,何况等了八年之久不见身影的戈多?从来没有一开始就完美的改革方案,重大的改革措施出台前,保持审慎当然是必要的,但是保持与社会的互动交流更重要,这是完善改革、凝聚改革共识的过程。如果改革的前因、过程、后果都不透明,其实施的可能性和效果都是可想而知的。

  第五,对过往经验的简单迷信。成功者总是容易不加甄别地迷信自己的经验,而这种迷信很容易转化成体制和行动上的惯性。这种迷信和惯性不仅存于政府,也存于企业甚至个人。这种迷信,加上不当得利的少数既得利益群体对改革进程的主导,很容易出现孙立平教授所指出的“过渡性制度安排长期化”的问题。譬如,在户籍、社保、事业单位改革方面继续施行双轨制、多轨制,显然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在譬如,在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的时候,再不为改革提供必要的法律和制度基础,偏面强调“先行先试”,则很容易成为各级政府破坏法治的借口。

  纵观以上成功的核心经验和教训,未来改革的关键在于解开捆住个人和企业手脚的绳索,扩大微观主体的自由选择权,并为他们行使这种选择权创造条件,使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成为改革的利益共同体。当前我国的比较优势因素发生了很大改变,国际经济的格局也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调整,必须通过创造新的“人和”,顺应新的“天时”和“地利”,改革才有可能成功。■  

作者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一部主任。2009年加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曾先后担任约翰·霍普金斯南京中心项目研究员(2001-2005)、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项目研究员(2004-2005),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主任助理(2005-2007),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项目顾问(2007-2008),并于2008年受邀为牛津大学贫困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农村金融市场、人类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贫困与不平等、公共财政政策。

发 表 评 论』『打 印 本 页』『关 闭 窗 口
 相关文章 全部相关文章... 
 
 - 37年,深圳一直是个意外!  - 硅谷救不了美国梦?  - 平等、民主与西方的伊斯兰难题
 - 震惊!深圳或成“最不互联网的城市  - 推动城镇化 要看“榨菜指数”  - 中国重蹈日本覆辙
 - 企业直播:风口将至,未来已来  - 中国须建构理性精神  - 中国是否会爆发金融危机?
 - 深圳+香港,失去想象力了吗?  - 河内:拥抱之难  - 没有眼泪没有悲伤
 - 民营经济之中国市场地位  - 社区文学大赛引出“在地文学”理论  - 日本的中国通与中国的日本盲
 - 社会主义制度浅议  - 首届深圳社区文学大赛征稿启事  -  欧洲的错误给亚洲的启示
 - 超级水网:巨大包袱?天大馅饼?  - “红嫂”在成年男人的嗷嗷待乳声中  - 或许中国需要撒切尔夫人式的政治家
 - 关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 中国经济好日子走到头吗?  - 没有粘结在一起的金砖
 - 从1814到2014:英美靠什么  - 为什么没有“剥削”的社会穷人更多  - 丧钟为谁鸣?
 - 草根评价邓小平  - 外资撤离 东南亚资产大跌  - 龙象共舞——中国和印度须直面的三
 -   深圳文化“十大愿景”  - 上海拟建自贸区,前海傻眼?  - 中国要警惕塞浦路斯式陷阱
 - 救救孩子们吧!  - 利益逻辑与中国改革的困局  - “国五条”的猫鼠游戏
 - 朝向一个“好商量的社会”  - 曹妃甸快玩不下去了  - 中国对朝鲜必须旗帜鲜明
 - 契约精神塑造城市的气质和风骨  - 改革中国的特权制度  - 中国产葡萄酒登上英国王室御用酒庄
 - 深圳“三化”改革目标不错,前海期  - 中国缺乏开放的思想市场  - 中国学不了新加坡
 - 三中全会讨论:“五位一体”的改革  - 经济改革的核心经验和教训  - 衡量通胀,看科长指数
 - 欧洲、中国货币互换,华尔街关注!  - 中国未来成功的民众基础  - 被中国一再误读的新加坡
 - 中国转型需要思想市场  - 深圳社区文学大赛参与踊跃  - 中国人大:全球富人最集中的议会
 - 地产泡沫将摧毁中国神话?  - 中国高调和美国不干涉的外交姿态  - 中国的国际形象危机
 - 上大学的意义只是找份好工作吗?  - 中国崛起进程中最艰难的选择  -  中国在财富面前惊慌失措
 文章评论 全部文章评论...  
 
发 表 评 论
网上大名:  *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请不要超过500字)
*
验证码: 
       
  真情告白 |   | 访客留言 | 申请入会 | 民意调查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外贸B2C商城建设
ICP备案号:粤ICP备05098314号
本站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转载、合作或业务咨询邮箱:interhoo@1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