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8日,中国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南非德班举行的金砖国家首脑会议期间,与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Manmohan Singh)举行了首次会晤。这次令人期待的会晤,传递出来的一个清晰、明确的信息就是:“中印是伙伴,不是对手”。在此之前的3月19日,习近平在回答印度报业托拉斯记者提问时,提出了改善与印度关系的五点建议,充分体现了中国一贯坚持的中印友好合作的外交思想。举世瞩目的“龙象共舞”是否正在拉开帷幕?
“龙象共舞”一词最先由印度学者提出,是中印友好合作的一个广义(broad sense)概念。近十多年来,中印关系进入了一个全面、稳定的发展阶段,两国根据各自不同国情,确立了互利共赢的交往模式。不可否认的是,中印两国迫切需要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前进道路上的挑战——中国和印度须直面以下三个问题,以确保两国关系朝着更加成熟稳健的方向发展。
一、中印边界冲突问题(1962.6——1962.11)
首先,如何给这段历史定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正确认识历史。中国和印度在二十世纪后半叶有过一场短促而激烈的边界冲突,虽然过去了50多年,对两国民众——尤其是印度精英阶层来说,还是一个隐隐作痛的疤痕。不少国际观察家指出:中印关系现代史是在“肯定-否定-再肯定”的螺旋式发展中前进;两个国家从亲如兄弟到反目为仇,从试图抛开恩怨到近年来忽冷忽热的双边关系——中印两国一直心事重重。
中印在当今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和印度的各个阶层要学会正确看待两国在政治与文化传统方面存在的差异,理性评价出现的一些问题,特别是两国敏感的边界问题。如果我们一味放大于此,无疑会在两国间打入一个人为制造的“楔子”,将影响到中印战略合作的前景。
2012年10月20日,印度首次隆重纪念在中印边界冲突中阵亡的印军将士。尽管印度军方强调中印间再次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当我们以历史的眼光回望62年的那场冲突——中印两国在世界屋脊的边界冲突,无论怎么看都体现了两个发展中国家在那个年代无法回避的局限性。中印两国应该以客观、平和的心态,前瞻性的看待与检讨那一场冲突——现在,是重振中印战略合作的时候了!
其次,50年后的今天,中印两国关系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战略格局。我们很难去定义那场冲突的孰是孰非,如果非要给出一个界定的话,我们必须客观认识和看待尼赫鲁总理的“前进政策”和共产党“新中国”在喜马拉雅山麓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是一出历史的悲剧。“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中国和印度共同总结和反思这样一段历史纠葛,对于缓解中印间的现实矛盾可能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随着今年中国领导层的换届,中国面临着艰巨的经济转型以及众多的国内问题。体现在外交方面,那就是——在中国对外政策更加稳健的同时,将伴随一系列的创新思维。这是中国外交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增添新的内容、更上一个新台阶的良好契机。中国乐见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同样的,中印实现历史性的和解将会是这个世界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60年前两国几乎做到了这一点!
二、中印边界划分问题
这是中印关系最为核心的一个问题。1987年印度议会通过法令,正式在“麦克马洪线”以南建立“阿鲁纳恰尔邦”(即中国藏南地区),使中国在边界谈判问题上陷入十分被动局面。藏南地区的归属自然有它历史的、文化的、民族的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应该成为中印两国边界谈判的基础性原则。印度在这一问题上的主动性,打破了两国间脆弱的信任,使之成为中印边界谈判二十多年难以逾越的阻碍之一。
长久以来,印度出于战略方面的考虑对阿鲁纳恰尔邦基础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极大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虽然近几年印度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印度落后的内地对投资的巨大需求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它对这一新边疆的雄心壮志。对中国而言,则应该提升藏南地区在中国亚洲战略(如果有这么一个战略的话)所占比重,甚至放在增强中国海洋战略纵深的广度予以考量。这样一来,藏南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对中国而言就显得难能可贵。
中国和印度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双方必须以和平的发展的立场解决边界划分问题,除了谈判桌上的妥协之外,通过战争手段将会两败俱伤;在阿鲁纳恰尔邦的强势摊牌不会让两国得到哪怕是一丝的好处!中印两国对保持和发展藏南地区的和平与进步负有责任,这是中印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说不定也是两国重建信任的一个热点和平台。
另一方面,在阿克赛钦地区,中印面临的问题同样棘手。一个大前提是:中印在南亚次大陆的协调一致(包括与巴基斯坦关系)将有助于地区关系缓和,有助于南亚国家在政治和军事等方面更具有可预见性——如果在阿克赛钦与巴基斯坦交界的三角地带,建立起中印巴三国强有力的军事互信,对南亚国家民族和解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对本地区人民而言堪称一桩幸事。
印度是中国外交优先考虑的因素之一。中国需要树立这样一种全新观念:与印度的战略合作,不关乎中国外交所谓“韬光养晦”,或者体现中国近年来培养起来的自信——它将检验中国新时期外交能否在南亚成功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以打破中国在南中国海以及东海所面临的战略僵局。
三、面向未来的选择
实际上,除了边界冲突和边界划分两个历史问题(也可看成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中国和印度在国际事务中少有根本分歧。反而,两国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地区安全、气候变化、甚至国内体制改革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合作空间。这些共同利益足以使相互间的不和谐论调相形见绌。
有过这样一种说法,即:中印之间的“隐性军备竞赛”是中国提升国防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说,中国保持对印度的战略压力,是约束印度采取冒险政策的有效举措。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论调。同样危险是,印度在中印之间寻求“再平衡”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而且进攻性的再平衡战略将远远超出两国的承受能力,欲强加之则可能演变为铤而走险。
与此同时,对于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强化与印度深层次军事合作的意图,印度似乎又怀有很大疑虑。这实际上与印度悠久的不结盟传统,以及印度对自身发展中国家的战略重心有着清醒的认识不无关联。由此来看,中印战略合作并不缺少契合点——两国庞大的内需市场以及较强的经济互补性,决定着两国战略合作框架的持续性和生命力。当今世界“搁置争议”的大智慧并没有失去市场,东亚的中国和南亚的印度可以很好地诠释和完善这一理论。
所以,中印两国更应该多考虑共同的发展问题。一般认为,这两个占世界总人口约三分之一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关注自身的经济和民生,要比在世界屋脊大打出手来的更有意义一些。中印两国越过喜马拉雅山的握手,对构建公平的世界新秩序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国尊重和支持印度的发展中大国意识,有助于中印在亚洲共同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中印两国为维护自身在全球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发言权必须开展战略框架内的全面合作,这是中印两国对自身历史价值的认可,同时也是中国新时期外交最伟大创新与实践。
中国和印度不是崇尚武力的国家,他们有着相似的历史境遇也面临着相同的历史机遇,所以更懂得和珍惜和平发展这个硬道理。印度的独特性深深地吸引着中国,同时也将检验中国和多元化社会打交道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民粹和民主政治掩盖下的极端的民族主义,才是中国和印度最危险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