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以“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定位的曹妃甸工业区,已变成一个巨大的烂尾工程,原计划构建的大港口、大钢铁、大化工、大电力四大工程,正在落空。(互联网)
一度被称为“中国最大单体工地”的河北唐山曹妃甸工业区可能“玩不下去了”。中国媒体近日报道,身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的曹妃甸已经从荣耀的巅峰坠落,巨额债务偿还压力,使其资金链处于崩溃的边缘。
变成巨大烂尾工程
位于渤海湾的曹妃甸工业区曾与天津滨海新区共同构成中国区域开发中最受瞩目的双子星座,但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曹妃甸已变成一个巨大的烂尾工程:原计划构建的四大支柱产业——大港口、大钢铁、大化工、大电力正在落空;早期用于基础设施开发的巨额投入,正迎来偿债高峰期,紧绷的资金链随时有断裂的危险;曹妃甸几乎成了烫手山芋,领导更换频繁,任职时间一个比一个短,官员都不愿意去曹妃甸任职。
报道分析,曹妃甸衰落的原因包括:2009年中国总理温家宝主导的4万亿元人民币刺激政策推波助澜,曾任中共唐山市委书记、现任河北省委副书记赵勇等官员的好大喜功,中国过去30年土地开发、投资拉动式发展模式不合时宜等等。
报道指曹妃甸或许只是一个缩影,其遭遇带来的昭示之一是:在逐步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中国,传统投资拉动的土地开发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而今天各地热衷的大规模的新区开发建设,亦存在走向“曹妃甸式败局”的可能。
如今的曹妃甸,不仅以前规划建设的四大支柱产业无法落实,国际生态城建设被无限期搁置,唐山市与日本合作的中日曹妃甸生态工业园,河北和内蒙古力推的内蒙古在曹妃甸建立的临港“飞地”产业园,如今也都遭遇困境。同时,曹妃甸整个招商和项目建设形势也面临着严峻考验。
《21世纪经济报道》引述唐山市官员说,虽然调子一直喊得很高,号称每年有几百亿的固定资产投资,但曹妃甸的主要项目还是好几年前的,最近几年并没有太大的项目落地,2011年曹妃甸曾经举行过有主要领导剪彩的项目集中开工奠基仪式,“但140多个项目至今一个都没建成。”
然而,比起产业发展,曹妃甸现在迫在眉睫的问题是融资。从2003年开发至今,已历十年,曹妃甸正逐步进入债务还本付息高峰期。对于曹妃甸目前的债务总规模,唐山市政商两界的流传说法是600亿元(人民币,下同,约120亿新元),每天支付的银行利息都在1000多万。
某些高官“摊子铺得太大”
报道说,某些高官在曹妃甸开发中“摊子铺得太大”被认为是其遭遇困境的一重要原因。2006年10月,从团中央常务书记下调到河北的赵勇以河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的身份执掌唐山市委书记一职。甫一到任,赵勇就开始推行“大曹妃甸”计划。扩容后的曹妃甸向西与天津滨海新区连成一片,向东则把京唐港开发区收入囊中。
赵勇随后还雄心勃勃地提出了“唐山湾”概念。他曾表示,要用唐山湾来与日本东京湾对比,激励出唐山人赶超世界的复兴梦。在赵勇主政唐山时期,曹妃甸的声势一日千里,“打造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践行科学发展观示范区”口号响彻曹妃甸。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和2009年,曹妃甸反而逆势而上,投资规模由300亿跃升至千亿级。
报道引述唐山当地经济人士说,曹妃甸之所以今天背负沉重的债务包袱,关键在于政府“越位”、“手伸得太长”。“比如说,政府先把地造好了,把产业放在这儿,自然有人来盖房子,但政府非要自己去建房子、建生态城……很多事本不应该由他去做,但他都干了。”
今年50岁的赵勇35岁就成为副部级高官。他在主管团中央宣传工作期间,因其观念保守、作风粗暴而遭中国著名媒体人、作家卢跃刚等人痛批,赵勇也因此被外派到河北锻炼。北京有关人士指出,赵勇主政唐山后,当然希望尽快用政绩证明自己的能力,曹妃甸恰好给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如果曹妃甸今后真的“玩不下去了”,这个曾经给赵勇带来光环的“试验田”就可能成为他的政治负资产。
据官方《经济日报》今年5月2日报道,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正在曹妃甸展开。投资过百亿乃至千亿元的首钢京唐钢铁厂、华润曹妃甸电厂、中石化原油商业储备基地等一批重大支撑项目及百川现代工业服务基地、中兴能源产业园区等重点产业园区相继投入建设。目前,全区在建和前期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52个,总投资561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