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前在台湾开会,会议的主旨是很单纯的佛教学术研究,但有趣的是在一次小范围的会间茶叙时,几位欧美佛教学者不知怎么就将话题转到了中国,这反映其全球影响力的巨大,已然成为很多看似不相关的人都感兴趣的话题。我是当场唯一一位华人,自然就有人问我对中国前景有何评价。茶叙时间有限不可能长篇大论,但与很多人唱衰中国不同,我还是表达了对中国未来,起码二三十年内发展的信心。
这种信心的基础,首先来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政策已形成气候,如果说在80年代末曾经有过逆势而动的声音,随着邓小平南巡之后,中国走向更加开放更加自由的道路已然不可遏制,虽然有可能会在速度上作些调整,但不走回头路,在朝野已成为一种共识。
其次,自从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就获得了巨大进步,当时领导人的初衷是经济改革先行,并带动政治改革,只不过后来受阶层利益垄断,导致政改阻力重重。即使如此,30年经济增长还是对国民精神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一是财富积累使交流变得更加便捷,不仅仅国内区间交流日益频繁,使思想得以沟通,使中国人不再是徒具地区身份的“某地人”,而具有前所未有的家国观念;经济发展也使国际间交流更加频密,如今中国人跨出国门已经非常便捷,尤其是大量留学与研究人员,他们也开阔了国民整体国际眼界,让中国有了借鉴与比较的参照系。这又让不少中国国民得以跳出国家局限,而有了天下意识。所以我们看到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也使政治变革的要求水涨船高。过去不是问题的问题,对比它国,现在也成了民众抗议的对象。
再者,1990年代以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中国政治变革又有了一股全新推动力。与过去官方媒体全面覆盖的单纯时代不同,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各种新功能层出不穷。这就使得过去被动的舆论控制与导向,变得更加困难。这些消息,无论真假,由于传播成本低、效率高,所以会以一种近乎病毒复制式的几何级数传播,使得民众得以分享到过去难以获得的大量或真或假的公共信息。
这种传播又使得民众得以在虚拟空间中,迅速形成一种大量民众参与的、短时间暴发的、跨族群与阶层的、松散的“集体意见联盟”。值得注意的是在网络空间,也逐渐崛起了一批代表不同声音的“意见领袖”,比如左右分歧明显的孔庆东与韩寒等,他们皆非政府任命,却有着比政府发言人更能呼风唤雨的民间号召力。这些都给中国政府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比如最近几年内有名的一些公众网络事件,我们都可以看到舆论倒逼政府迅速做出反映的巨大压力。
民众参与热情日益高涨,对政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要看看最近一些导致民情汹涌的事件,在过去可能只不过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但民众的容忍度却在日益降低,而政府的反应度与速度也在不断提高。这种容忍度降低本身其实也代表了中国的政治进步,虽然可能有人会嫌这些进步不够大,但不能否认这种变革的总体积极意义。
过去30年,中国一直在高速前进,再加上它是一个无论人口还是经济规模都无比巨大的实体,所以也有巨大的惯性,一旦启动并朝向正确的道路,就不会出现急刹车似的停顿。我不是说中国没有问题,反而中国目前形势极其复杂,问题也将层出不穷,各种由于“从上而下执政”所带来的弊端,很难在短期内获得根本改变。但我还是对中国未来二三十年充满信心,因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而民心所向一定也会冲破各种现实的障碍,带领中国走向更加开放、自由并繁荣的未来。
作者是新加坡佛学院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