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智库的现实依据和意义
(一)构建中国智库的现实依据
智库,代表着国家“思想库”的建立。中国智库的建立和源起有其自身独特的现实依据。主要概括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1.改革开放开始、冷战结束之后,国内外政策问题日益复杂和技术化。多边关系错综复杂,政府决策机构急需外脑补充,社会主义国家智库作为政策决策咨询机构首当其冲地担当起政府机构智囊机构。
2.网络时代的信息爆炸导致政府对信息垄断的瓦解。中国普通百姓对政治信息有了多渠道、深层次的了解,由此而促使民间智库机构对于政治经济决策的深入分析,而因此对政策决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3.进入社会发展高风险期,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逐渐凸显出来。社会主义中国在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人均GDP已于2008年登上了3000美元的新台阶。与此同时,政府规模和体积的膨胀和普通民众对于部分政府官员的产生信心危机使得社会出现了诸多的不稳定因素。社会主义国家智库在引导社会思潮、教育民众、批评与建构政府行为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
(二)构建中国智库的现实意义
总体来讲,中国智库通过研究和分析,提出新的多元化政策思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集中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作用:
1.时政问题分析与解构。智库必须协助决策者深入分析公共问题的结构并且能够深层次解答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比如针对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各国智库需在金融危机的萌芽阶段根据各项经济环节分析提出全面的经济发展预测,并对经济形势做出预警性判断。政府决策机构需要依靠智库作为第三方独立学术研究机构来提供政策性的参考意见。
2.提供稳妥议案,影响政府决策。智库应当根据决策者的意图和要求,提供全盘性的政策设计方案,已使得国家资源的有效配置,充当决策者的“外脑”。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库”皆以进行政策设计、提供政策方案为己任。大型思想库经费充裕,资源丰富,能够对范围广泛的内政外交、政治经济问题提出自己的政策主张,对决策者的影响力也比较大;小型思想库资金有限,资源不足,往往只能专注于公共政策的某一领域或者某一特定方面。
3。提供政策舆论思想,引导社会思潮。智库的另一项主要功能是探求和形成新的政策思想。这些思想虽然短期内政治上未必可行,但经过长期反复地倡导,有可能逐渐为决策者所接受,并最终获得足够的拥护者以至立法成规。
智库内的专家学者是研究社会问题的精英人物,它们的思想观点对于当下社会思潮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思想库既研究社会思潮,又引导社会思潮。由于各国媒体机构通常不具备对重大政策进行独立分析的能力,因此通常对于智库内的研究成果有着较强的依赖性,经常在进行新闻报道和评论时借助于智库的观点和研究成果。一方面来讲,各种类型“智库”为媒体提供大量新颖的政策主张和思想观点,而最终成为媒体的亮点;另一方面,媒体又成为各国“智库”政策主张传播的载体和主要推动者,起到放大或者缩小思想库影响的作用。正是通过循环的联动效应使得智库的思想得以在社会群众中广泛传播。
4。储备人才资源,政学界“旋转门”。世界各国“智库”的成立背景和研究人员构成有其独特的共同属性。智库通过承接政府部门相关研究课题来实现自身研究型人才的历练和培养,成为政策研究型人才及未来决策者的培养基地,同时他又是网罗社会各个阶层精英群体的“俱乐部”,充当人才流通的“中转站”;智库机构既为前政府官员提供容身之处,又为新政府决策机构输送储备干部。在中国已有的高级别智库当中,其组成研究人员有的就是“学而优则仕”的学界精英,他们在政、学两界游刃有余、进退自如。“智库”作为旋转门,是一个人才培养和交流互动的平台,必将在今后中国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