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智库的缺陷与努力方向
尽管类似误判和失策的根本原因不能归于智库,但中国智库在满足国家决策信息需求上的不足、缺位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社会因为特殊的国情在决策行政方面长期是相对集中和非公开化的,众多对内对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由一些体制内部门关起门来自我决断。中国现有的几乎所有研究型智囊机构资金来源是政府,研究者有行政级别划分,发出的声音实质为政府内部的先有结论再找论据的自我证明。所以中国学者自己统计中国有超过2000家智库,而按国际通行的标准面勉勉强强只被承认有70余家。
然而,对比布鲁金斯、兰德等世界上真正的智库,中国智库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国际公认的智库以独立性、民间性为前提,并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真正的智库还有加上国际化影响力这一重要特征。
首先,中国现存的绝大部分“智库”不具有民间性的特征,不是民间性决定了没有独立性。中国智库在现阶段十分单一,绝大部分智库还是官办。既然这些智库为政府决策和政策服务,也常有“马后炮式”的“证明”上级领导意见如何正确,起不到智库影响决策的真正作用。
其次,民间智库本应是非盈利组织,但中国现阶段的政策要求必须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形式注册,或找一个政府机构挂靠;又因为中国缺乏保证其独立性的公共基金,政府的信息公布制度也不够透明,都导致了资金来源和信息来源的非独立性。本次峰会的主办者,由离休的国家高层领导人组建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被称为是不同于以前的智库,资金来源不依靠政府,“保证了其独立性和民间性”,然而,其主要资金来源很多来自于国有企业的捐赠,也需要在资金来源多元化方面继续努力。
再有,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国际化智库,是当前中国智库发展当中最大的缺陷。在中国具有广泛海外利益的背景下,中国智库必须像中国企业一样走出去。例如美国智库ISIS在不久前的朝鲜事件当中,发布研究报告、提供卫星照片的速度、深度以及对全球各国决策的影响力,就为全世界任何一个政府所不及。欧洲国家与朝核问题无直接关系,但其智库如国际危机研究组织也同样会发布“朝鲜发射活动失败”等报告展现其国际影响力。各国智库都在这样的国际重要事件当中频频展现其“智士谋臣”的风采,而作为朝核六方会谈中的重要一员,中国的智库却在国际上处于“集体失声”的状态,这一“无声的尴尬”已经有过前例。因此就不能不忧虑,大国需有大国智库,在中国的大国崛起软实力打造方面,有国际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国际化智库绝对不能缺席。
中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将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面和未来发展道路上的严峻挑战。中国智库要真正繁荣成为一个产业,不仅仅要“政府以及政策重视”和智库本身能“集结智慧之士”,还必须形成有利于智库发展的制度、环境、文化。应该鼓励更多的智库保持独立性、民间性和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本土智库不能视野局限于国内,国际化智库要真正具有国际的影响力,要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