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政治的确仍不完全民主,主导行政的港府“有权无票”,而监察港府的立法会就“有票无权”,于是令香港不断吵闹,一直在磋跎岁月,很难通过一些有建设性的议案。但是,香港的自由却又是举世闻名,连大陆人也纷纷被吸引过来呼吸自由空气。
香港可能是全球最妄自菲薄的地方,传媒天天起劲地骂自己的政府;每年“七一”都有数以十万计的人上街高喊“特首下台”;港产电影将黑社会的“恐怖”绘声绘影描写……
许多居住在加拿大、美国及澳大利亚的香港移民反映,若单单看传媒的报道,真的以为香港是这么烂的地方,实在住不下去。
然而,近年愈来愈多移民外地的香港人,纷纷回流定居。他们除了看上中国的经济崛起,充满发展机会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回到香港,真的有“当家作主”的感觉。
香港的政治的确仍不完全民主,主导行政的港府“有权无票”,而监察港府的立法会就“有票无权”,于是令香港不断吵闹,一直在磋跎岁月,很难通过一些有建设性的议案。
但是,香港的自由却又是举世闻名,连大陆人也纷纷被吸引过来呼吸自由空气。
香港不但成为“禁书之都”,曾在大陆、台湾不能出版的书,都可以在香港发行大卖;而且,香港也是“示威之都”,大陆人访港除了疯狂购物外,近年更愈趋向参加游行示威。
新任教育局长不推荐
《中国国情教学手册》给学校
一名“80后”中共党员干部,在“七一”后为香港《明报》撰文指出,“我是不应该出现在这里的。但我来了,我参加了,我沸腾了,我振奋了,我感动了……七一大游行,原来香港人的奋不顾身,不像外界传言的那样是出于‘自私’,而是为了全中国……”
这就是许多人说的香港的魅力所在。香港有着一大班爱国但不一定爱共产党的人,质素非常高,坚持民主救国的理想。他们的行动不但有薪火相传的影响,更直接影响了以“个人游”访港的大陆人。
在薪火相传方面,由一班“90后”中学生组成的“学民思潮”,最近非常高调地向新任教育局长吴克俭请愿,反对开设“德育及国民教育科”。
吴克俭最终也承认,由教育局资助、浸大国民教育服务中心出版的《中国模式国情专题教学手册》内容有偏颇,因此不推荐给学校及教师使用。
该手册共34页,只有1页介绍了大陆的负面国情,但在谈到“毒奶粉”时,又没有提及维权家长赵连海;另外,只吹嘘正面国情,隐瞒制度缺陷,被批评引导学生盲目认同现制度。
香港人愈来愈觉得,所谓的“德育及国民教育科”,实际就是一项“洗脑工程”,因此反弹大,担心香港下一代失去对国情的客观判断。
公民党立法会议员汤家骅是一个相当感性的人,他在商业电台节目《有谁共鸣》中凭歌寄意,以张学友的《李香兰》比作自己在香港政治环境中的“两面不是人”难处。
他又以电影《非诚勿扰II 》主题曲《最好不相见》的歌词:“最好不相见,便可不相恋。最好不相知,便可不相思。最好不相伴,便可不相欠”来表达自己和国家的若即若离情怀。
在香港,类似汤家骅的人其实很多,他们一方面对政治现实表现出“无力感”,但同时,又不会轻言放弃争取民主和公义。
香港的《南华早报》论坛最近邀请了5位长期驻港的人士,展望香港未来15年。这包括问他们怎么看香港未来15年,会是什么样?哪些方面会发生变化?哪些会不变?香港面临的主要挑战又是什么?
当中,以“未来15年你还打算在香港居住吗?”及“哪些方面会影响你的决定?”这两条题目最有参考性。结果,5人都表示未来15年会在香港居住,除非受到个人健康影响才作罢。
《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