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小企业资金风暴引发全社会关注的时刻,上海财经大学本月28日发布2011年度的中国500强企业竞争力指数。
一如预期的,饱受资金链断裂折腾的民企大本营浙江的竞争力遭受重挫,竞争力指数为101.86,下降5.94点,天津更是从上一年度的98.9下滑至86.75,在企业数量最多的7个省市中敬陪末座,成为国际金融危机的重灾区。
这项指数不仅以营业收入为标准,而是综合考虑了扩大市场份额、可持续发展及提高能源利用率等方面的因素和多个指标计算出的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相信这可以更客观地评估企业真正的内在竞争力。
在500强企业集中的7个省市(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江苏和山东),今年的增长态势都被终止,地区竞争力也多下滑,只有广东继续保持良好势头。
500强企业竞争力指数分两部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一如以往,国有企业在数量上占了绝对优势的316个,2011年的规模虽然小幅上升,在成长指数和盈利指数方面却有所下降,综合指数因而也下降;民企规模虽然不大,但盈利能力还是远远超过国企。
国企的资本运作效率偏低,资产周转率只有民企的一半,资产利润率甚至不及民企的一半。无论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利润等方面,国企都远远低于民企,整体劳动生产率也低于民营企业,连研发程度也不如民企。
中国企业500强今年的入围门槛大幅提升,从上一 年度的年营业额110.8亿元人民币跃升到141.98亿元。
中国大陆企业今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多达61家,比起俄罗斯(7)、印度(8)和巴西(7)超出很多,而且这61家的总收入多达2.89万亿美元,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7.8。
虽然如此,研究单位认为,就像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规模已经跃升世界第二一样,研究者还是必须更客观关注500强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国际投资者和市场观察者越来越注意中国企业对外扩张的步伐和动作,这些企业与日本企业几十年前在世界各地的举动相似,通过包括收购与合并等行动,出现在全球市场,版图越来越大。
不过不同的是,中国企业中规模越来越大的主要还是国企。世界500强中的61家中国企业,除了华为与江苏沙钢两家是民企,其余都是国有企业。
虽然国企规模在政策等因素支持下逐年壮大,但除了建筑施工行业,其余包括商业银行、民航、零售、汽车制造、钢铁、家电等20个行业中的中国领军企业,仍然远远落后于真正的世界级领军企业。例如世界500强的首位是零售业的沃尔玛,但中国的零售企业完全不见踪影。
对企业研究者来说,企业竞争力的不足将影响持续发展的动力,而国有企业从各方面数据来看,竞争力都不如民营企业。许多企业界和学界人士不断呼吁政策对民企松绑,但是至今为止,民企在各种行业的准入方面,仍然障碍重重,例如这项中国企业500强的76个行业分布中,就有26个是没有民企上榜的。500强研究中心主任江若尘因此认为,改革开放至今30多年,民企的发展还只是刚刚起步!
虽然众所周知,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民企角色很重要,但是显然在新的世纪以来,政策导向造成了经济发展的轨道偏移。如今在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之间,仍然存在很大的政策偏颇,令不少经济学者感到扼腕。例如全社会80多个行业中,允许国有资本进入的有72种,允许外资进入的有62种,而允许民营资本进入的只有41种。
江若尘的建议之一,是鼓励民企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与国有资本合作互补,在中国经济的转型期解决规模小以及提升过程的风险。
从研究数据来看,中国经济的规模靠着人口效应而迅速膨胀,但是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不仅在行业分布上有颇大的差距,也处于不同的发展时代。
这些数据引发的问题是,在中国经济转型之际,全球发达经济体的低迷状态如果持续下去,对于相对更有竞争力的中国民企会造成什么影响?会不会冲击竞争力不足的国企,进而震荡中国经济?值得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