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虎报告0006
大运会,何不让深圳狂欢?
虎年春节初八,来自东北的《经理人》杂志社社长于绍文、来自上海的《汽车导报》总编辑徐茜、来自湖北的前《深圳周刊》总编辑金敏华、来自湖南的《深圳青年》菁英版出品人黄东和等深圳本土期刊人在天安数码城的丹桂轩茶叙,不约而同的共识是:深圳最需要狂欢节,深圳最宜举办狂欢节,深圳最具狂欢的城市气质。如果能够从2011年深圳大运会开始,演绎出一年一度的深圳狂欢节,那就真是这个城市令人欣喜若狂的创意之举了。
狂欢,是深圳需要大运会的第三点理由。
深圳承办大运会,曾经有两点坚实的理由深深地打动深圳人:一是2000年深交所停发新股以来,深圳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先锋形象、尊崇地位,某种意义上被上海、北京所取代。北京承办奥运会,上海承办世博会,深圳除了自己开创的高交会、文博会,几乎没有更多国际性盛会落户,深圳人的心理落差极大。这个时候,深圳人上下同心,共同努力,在竞争对手十分强大的情况下,于2007年1月17日在意大利都灵,赢得了第26届大运会的举办权。大运会的实际影响力已经被人忽视,大运会的国际赛事的象征意义,才是深圳所急需的。这是申办大运期间的市民心理,而这种心理优势放到今天,已经没有意义了。
迄今为止,依然吸引深圳人支持大运的,其实是第二个理由:由大运会带来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的改善。大运会以前,深圳是一个分裂的深圳,关内、关外是基础设施不对接、城市管理不对接的两重天。大运会的成功申办,使得深圳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必须对接关外的龙岗大运主赛场。地铁延伸到关外、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覆盖到关外,这对于深圳来说,意义不亚于当年上海的浦东开发。深圳人至今忍受种种不便,支持地铁建设,支持大运会活动,大抵基于这种理由。
然而,大运会到底能够给深圳带来什么产业上的突破和提升?大运会又如何吸引深圳以外的人来参与,赢得他们发自内心的认同和景仰呢?不回答好这些个问题,进一步推介大运会就会面临困难。事实上,目前面向外界推介大运会时已经面临“理屈辞穷”的尴尬:把大运会当做体育赛事来推介,奥运之后中国舆论已经产生了体育疲劳,关注焦点在经济、民生,何况大运会并非国际一流赛事?把大运会推介当做深圳城市形象推广来做,又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深圳到底要向世界推介什么形象?推介的形象又与大运会有什么密切关系?
而借大运会之机举办深圳狂欢节既可动员全体市民广泛参与大运会,将小众的大学生运动会办成全体市民的节日,又可借首个中国城市狂欢节的名义,推介深圳、做实大运会,还可藉此引导深圳文化产业升级,可谓一举三得。
大运会需要狂欢
首先,狂欢是作为青春盛会的大运会的题中之义。
大运会不完全是体育竞技,也不以竞技体育成绩著称,而是以大学生为主题的世界年轻人之间的联谊、PARTY、嘉年华(狂欢);
其次,狂欢是作为青春之城的深圳的题中之义。
深圳人平均年龄26岁,是世界最年轻城市之一,城市气质、禀赋,要求一切大型活动都需要考虑年轻人的需求,而狂欢节从来就是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全球性活动项目。深圳年轻人工作、生活压力太大,幸福感不足,也确实需要轻松一下、狂欢一回。
第三,深圳人能够狂欢得起来,年轻人HIGH得起来。深圳华侨城举办商业性狂欢节已经有成功经验,深圳年轻人也乐于参与此类活动。
最为关键的是:深圳举办狂欢节有产业支撑。
深圳的服装业、动漫业、旅游文化产业,正需要类似狂欢节这样的活动来提升品牌。
深圳作为“设计之都”,完全可以办出高水平的世界水准和影响的狂欢节。
总之,大运会本身需要狂欢节。
全城动员、聚集人气,需要一个超体育竞技的理由;
回报赞助商需要新创意。
必须不断地、创造性地推出大运会衍生活动,才能为大运会输送源源不断的新鲜内容和活力,才能使大运会的推广始终有声有色有张力,也才能让大运会的既有赞助商获得充分的回报,并且吸引更多赞助商持续不断的加入进来,形成累积效应。
试设想,2011年深圳大运会开幕式是一场嘉宾云集的嘉年华会,那么,开幕式的团体表演就可以与狂欢节的花车巡游、豪华宴会完美结合。
试设想,为期10天的第26届大运会不仅有体育比赛,而且还有全球最具代表性的系列狂欢节目,这届大运会将会是多大、多精彩的场面,将吸引多少人前来深圳观光。
试设想,2011年8月23日,大运会闭幕式后的晚上,紧接着就是首届深圳狂欢节,城市化妆舞会、街头文化巡游、彻夜啤酒狂欢……
倘若这些设想不会令深圳人匪夷所思,那么剩下的就只有一件事:把世界狂欢节明星请到深圳来,把海内外大学菁英、社会菁英请到深圳来。一句话:2011,把世界邀请到深圳来!
深圳是中国国际标准舞中心。WDC(世界舞蹈总会)国际标准舞世界杯比赛在深圳扎根,深圳国际标准舞世界公开赛也已经举办过多年,包括桑巴、伦巴、恰恰在内的舞蹈在深圳有大量的粉丝。世界舞蹈总会荣誉会长罗宾·肖特、世界排名第一的职业拉丁舞组合迈克尔、乔安娜都曾来过深圳,而WDC国际标准舞世界杯组委会执行秘书长、深圳国标舞选手王永刚是唯一担任英国UK公开赛和国际锦标赛评委的中国人。把最棒的桑巴舞明星、桑巴舞表演团队邀请到深圳来参加大运会狂欢游行,只差一张请柬。
深圳是一个四季鲜花盛开的滨海城市。深圳之于中国,一如尼斯之于法国。把尼斯的狂欢节之王花车大游行引进到深圳来,再合适不过了。
深圳是中国大陆最早开始三点式选美的城市,深圳也是中国时尚女装的设计之都、制造之都,深圳还是拥有大芬油画村的商用艺术之都。把服饰艺术用另类方式来呈现,深圳不乏产业支撑。
深圳是中国内地最有狂欢节举办经验的城市,但是,那还只是华侨城的商业行为,是“圈起来的狂欢”。深圳要成为一个真正国际化的城市,除了经济全球化之外,还要有文化上的包容性、国际视野。要像借鉴和拿来世界经济成就一样,吸收和引进世界文化成就。现在是向全社会开放,举办城市狂欢节的时候了。
据说,以大运会为契机举办城市狂欢节的创意,在一些官员那里通不过,理由是:怕乱,怕有人捣乱。这种因噎废食的荒诞,恰好印证了:扁平的社会狂欢,对于深圳、对于中国,是何等必要。
为了与这种荒诞理由相对照,特将深圳狂欢的十大理由,列举如下:
深圳狂欢的十大理由之:
一枚硬币的两面:“重商”的另面是“幸福”
开埠30年来,深圳一直以市场化改革的先锋形象示人。
即便是深圳的文化,也被视为“重商文化”。
2003年,深圳在中国城市文化竞争力排行榜上,得了个第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倪鹏飞博士主持的《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报告》认为,重商的文化态度,使得深圳比起北京、上海、广州等老牌文化城市来,更具竞争力。
然而,自始至终,深圳人的头脑是清醒的。
他们是为了生活的更加美好而来。
更多财富、更多自由、更加幸福……
近年来,幸福指数取代GDP成为深圳人最重要的价值标尺。
为了幸福,深圳人曾经追求速度和效率。“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是深圳初创时期的响亮口号。
为了幸福,深圳人也可以慢下来。他们甚至把自己的花园起名为“慢城”。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在重商主义的凝重背面,应该是幸福生活的轻松快乐。
深圳狂欢的十大理由之:
枕着胡晓梅的声音入睡:“蒲公英”社会需要精神慰藉
胡晓梅是一个江西矿工的女儿。她带着450元钱闯荡深圳,做过流水线上的工人和矿泉水厂的化验员,最终通过自荐当上了深圳电台的节目主持人。
曾经,深圳每天晚上大约有两百万人收听胡晓梅的电台节目,《夜空不寂寞》陪伴着寂寞的深圳新移民度过了十二个春秋。
“花罢成絮,因风飞扬,落湿地即生。”每当初春来临,蒲公英抽出花茎,在碧绿丛中绽开朵朵黄色的小花。花开过后,种子上的白色冠毛结为一个个绒球,随风摇曳。种子成熟后,随风飘到新的地方安家落户,孕育新的花朵。
如潮而至的深圳移民一度如同飘着的蒲公英。他们飘啊飘啊,不是总能找到自己方位,他们从同样飘过但更敏感、更敏锐的胡晓梅的声音里找到了共鸣。
有没有一种娱乐、一种节日,能够像胡晓梅的节目一样,把这座城市的新老移民凝聚起来,令到他们可以卸下包袱,放松神经,尽情狂欢,一解乡愁呢?
深圳狂欢的十大理由之:
欢乐总动员:荷尔蒙也是一种稀缺资源
深圳无疑是中国最年轻的城市。她只有三十岁的“市龄”,她的市民平均年龄也不过二十六七岁。
知名学者易中天在他的《读城记》中有过这样的描述:漫步在深圳的街头和社区,你不可能像在其他城市那样,看到古老的城门,陈旧的店铺,逼窄的小巷,颓圮的墙垣,爬满青藤的老屋,松柏森森的庙宇,无所事事的闲汉和步履悠闲的老人,而只有崭新的大道,高耸的楼房,川流不息的车辆和一张张年轻的脸。在这些年轻的脸上,你能读到自信和果敢,憧憬和向往,坚毅和执着,刚健和机灵,也可能读到疲惫和茫然,苦恼和艰辛,灰心和愤懑,但不会有老态龙钟。
易中天告诫:深圳要和其他城市竞争,必须也只能扬长避短。深圳的优势是什么?作为中国最年轻的城市,深圳的优势在于青春活力,而这种青春活力又正是由来自全国各地的高学历青年移民造成的。他们头上没有华盖,心里没有负担,脚下没有方域之限,眼前没有障目之叶,这才把深圳弄得生龙活虎生机勃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年轻人的活力可以体现在工作上,也可以体现在娱乐上。以狂欢节的形式,来一次城市欢乐总动员,把日趋老龄化的中国社会中越来越稀缺宝贵的荷尔蒙资源激发出来,合理利用,岂不妙哉?
深圳狂欢的十大理由之:
“想象力,是这个城市最大的无形资产”
《深圳青年》杂志创办人王京生曾在杂志的卷首语中写到:深圳的最大优势就是她拥有一个移民社会丰富的、较少限制的想象力。想象力产生神话,更产生卓越的现实。深圳曾经是中国最有想象力的城市,因为这里包孕着无数力图开创新生活的来自四面八方的男男女女的梦想与追求。因此这里首先生长出观念,再生长出高楼和速度。想象力应该是这个城市的最大无形资产。
激情的改革年代,想象力就是生产力。
后工业时代,想象力更是生产力。
深圳的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城市建筑设计、个人形象和生活空间设计正是仰仗无穷的想象力来得以实现,深圳因此成为世界“设计之都”。
现代时尚产业、创意文化产业,根基都是自由的想象力和追求品位的个性魅力。
狂欢节是个性的张扬、是时尚的展示、是美丽和魅力的奥斯卡、是人类艺术想象之花的激情绽放。
深圳狂欢的十大理由之:
“圆桌”:菁英社会的游戏规则
在社交舞会慢慢淡出现代城市生活的当下,网友聚会成为城市交际时尚。
深圳有个“一切与深圳有关”的网站,名叫因特虎。“虎友”们经常聚会,讨论一些有关深圳的话题。回顾十年聚会,网站创办人老亨惊奇地发现,深圳“圆桌会议”、因特虎“嘉年华”是最受虎友欢迎的聚会形式,而且越是学历高、越是社会阅历多的虎友,越喜欢这类相互平等、参与性强、没有繁文缛节的活动。
曾经有个来自湖南长沙的著名演艺俱乐部来深圳开场子,他们带来了很多非常出色的观赏性节目,但是短暂的热闹过后,就没有了市场。深圳人不喜欢被动地坐在台下看别人表演,他们喜欢参与性的娱乐,哪怕是到迪斯科扭扭屁股,也强于在别人的表演场子里做个无所事事旁观者。
深圳狂欢的十大理由之:
狂欢节:个人全球化的先锋行为艺术
从开埠时起,深圳就是中国大陆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国际社会介入内地的桥头堡,是东西方文明融合的咸谈水的交汇处。
这种水乳交融的全球化,起先是以国家为主体的,接着又以公司为主体,现在则是以个人为主体。
国家的全球化,比的是国家的综合实力。
公司的全球化,比的是商业模式的核心竞争力。
个人的全球化,比的是个性化的人格魅力和艺术魅力。
把西式狂欢节率先引进到深圳来,是深圳国际化的新尝试,是深圳因应全球化的又一深层次的先行先试。
深圳狂欢的十大理由之:
旅游狂欢节:华侨城的尝试
香港中旅背景的深圳旅游旗舰企业——华侨城,在近30年来的中西文化的弥合中居功至伟。
华侨城创造了很多旅游品牌,包括中国的第一个狂欢节——华侨城旅游狂欢节,以及旗下各景区的泼水节、火把节、啤酒节、国际魔术节、玛雅狂欢节等。这种土洋结合的狂欢节广为游客欢迎,收益性和持续性都很好,虽然还不是一个城市性的、公众参与性的狂欢节,规模和规格还没有突破企业和商业的规限,但是已经为更大规模的狂欢节积累了经验,锤炼了班底。
深圳狂欢的十大理由之:
金威啤酒节:大运伙伴的“前科”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喝金威啤酒,唱《春天的故事》,似乎就成了深圳人的标志。“深圳人喝深圳的啤酒”,金威啤酒集团,这家有广东省政府背景的香港上市公司有着极好的深圳缘。
2011年,金威啤酒又是深圳大运会的合作伙伴。金威啤酒集团能为大运会添砖加瓦的地方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支持大运会举办狂欢节。过往多年,金威在全国各地参与、赞助大大小小的啤酒节,完全有实力在“深圳本土”冠名举办一次啤酒节或者狂欢节,在夯实自己的发祥地的同时,打出金威的世界品牌形象。深圳大运会有这样忠实可靠的合作伙伴,召开狂欢PARTY,确实不必另求他人了。
深圳狂欢的十大理由之:
深圳新民俗:陌生人社会的成熟标识
读城大家易中天认为,以往中国的城市大多是农业社会的产物,而且大多与农村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街坊邻里之间,也像氏族聚落或乡里乡亲一样,保持着守护相望的传统,就连最具现代性的上海也不例外。事实上,许多人都认为,上海最有人情味的地方,恰恰是那邻里间相互嘘寒问暖、亲近得几无隐私可言的里弄。
深圳人却不会这样。对于他们来说,这个城市是陌生的,这个城市里的人也是陌生的。公司里,单位上,同事之间,素不相识,非亲非故。谁也没有关心他人的义务,谁也没有过问他人的权力。在深圳,有句话一度很流行:“我的生活与你无关”。
过去人们熟悉的血缘家族关系不得不抛弃,人们以前熟悉的旧习俗,也像他们随身携带的行李物品,要么因带不走而留在故乡,要么带来了一点又派不上用场而闲置。因此,不同于乡村习俗、里弄文化的陌生人社会的新规则就呼之欲出了。狂欢节正是既确保个人隐私不受侵犯,又可以与陌生人开心派对的深圳移民社会中的新民俗。
深圳狂欢的十大理由之:
扁平的快乐:生活方式的“京派”、“海派”和“深派”
关于生活方式,历来有京派、海派、港派之说。
北京是千年古都,虎踞龙盘之地,权力常常渗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尊重权贵、尊重等级、尊重金字塔式的垂直型社会秩序,是旧式京派生活方式的价值核心。老派的京油子,最擅长的生活之道就是“排序”:按照权力大小、地位高低娴熟地排出生活程式里的上下高低来。人们似乎生活在一系列看不见的阶梯状的格子里。
上海是近代新兴的商业都会。尊重财富,注重细节,对西方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顶礼膜拜,是近代海派生活方式的最大特色。旧上海的老克勒,是最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的一群人。那时的他们土洋结合,刻意追求生活的时尚和雅致。他们走路笔直、穿花格子的衬衫、衣服一定要送到洗染店去洗、裤子上的两条熨线是一定要有的、皮鞋一丝不苟擦得非常亮。即便是穷,也会保持一种绅士的风度和生活状态,在想象的空间里,消费西方文化。如今上海滩的小资和白领,依稀保有老克勒们的精神传承。
深圳开埠三十年,向来是英雄不问出处的。以改革为己任的深圳人骨子里是藐视旧权威的;持续的对内、对外的开放,也使新权威难以在深圳生成、立足,深圳不认“大腕”。正在逐渐形成的深派生活方式,一方面有对岭南的传统的继承,注重平民化的世俗生活享受;另一方面则受现代中产思潮的影响,追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奉行实用主义,而非形式主义。在世界渐渐变平的当下,在开始有了社会分层压力的深圳,举办城市规模的狂欢节,既顺应世界潮流,又安抚城市情绪。因为狂欢节的本质是让人们暂时忘掉富裕和贫穷,忘掉忧愁和烦恼,忘掉紧张和疲劳,只剩下欢和乐。
深圳大运会的标志是欢乐的“U”
“U”是大学(University)
“U”是联合(Union)
“U”是宇宙(Universe)
“U”就是你(You)
“U”是欢乐的 年轻人的聚会,合当是狂欢派对
“U”是青春的 浪漫、激情、梦想,这才是青春嘉年华
“U”是开放的 半环的“U”、杯形的“U”,就是容纳,就是开放
“U”是包容的 五彩的点、缤纷的圆,因为多元、多样,所以丰富、精彩
“U”是世界的 五湖四海、共聚一堂,不分肤色、不分种族,此时此刻,世界大同
“U”是未来的 如梦、如幻、如朝阳,无限憧憬,皆因拥有未来
“U”是深圳人奉献给2011年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一个图腾:自由、开放、激情、创造,深圳梦想,全球共享
而今呼唤狂欢节,惟愿欢乐不是梦。
因特虎智库
interhoo@qq.com
20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