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深圳保障性住房丑闻事件,被海内外媒体广为报道,亦在网上引起了猛烈的讨论和抨击,令深圳城市形象受到极大玷污。主管部门深圳市住建委对此应负直接责任,然而该部门拒不对公众质疑作任何回应,也未得到市委市政府任何公开的惩戒,真正让人匪夷所思。
住建委是大部制改革后的称呼,该主管部门原来叫深圳市住宅局。这个部门在深圳市政府的行政序列中,真正是少见的怪胎,因深圳号称是中国大陆市场化改革走得最靠前的城市之一,而深圳的房地产市场也一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化的领航者,但就在这样一个市场经济最成熟的城市,却一直把这个专为公务员建房子的住宅局保留了下来。
众所周知,深圳在几年以前,根本就不存在为低收入群体解决保障性住房的概念,政府只负责所谓体制内的党政事业单位(包括公立学校等)等各种部门够条件的人建设所谓微利房,莲花北村、梅林一村、桃源村等均是其代表。只要不是体制内人,无论你是穷人还是富人,政府一概不负责其居住问题。这使得微利房的建设和主管部门住宅局成为最炙手可势的权势部门之一。近几年在全国纷纷标榜“民生服务型政府”成为潮流的情形下,深圳也装模作样地建设所谓“保障性住房”,但是由于深圳户籍居民的住房问题大都得到了解决,而非户籍人口的保障性住房一直未找到一种好的分配机制,所以这一块并没有多少事情可做,好几年都不能完成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而在所建成的所谓保障性住房中,也脱不掉前些年“微利房”的旧窠,仍变成政府解决体制内人员住房问题的旧桥段。由于这些保障性住房可以极低的价格取得,却可以市场价格结售获取暴利,从而成为权贵们的低成本大餐。此次保障性住房丑闻事件,只不过是暴露出来的一角而已。
深圳市住宅局这个体制怪胎,近几年尤其成为深圳政府丑闻的集中爆发地。2009年,住宅局事实上管治下的深圳市物业管理协会,就爆出其副秘书长网上实名举报其理事长不合规任职及秘书长各种问题的事件,至今此事件未有下文;
2010年6月,深圳市纪委公布对刘新云受贿问题进行调查,而事实上早在2002年6月市纪委、市监察局根据群众举报,就对市住宅局房改处处长刘新云等三人严重违纪案件向全市发出通报,据当时的报道,2000年9月和11月,刘新云利用职务之便,先后两次私下接受2家企业出资邀请出国,由企业通过旅游渠道办理出国手续,赴瑞士、瑞典、丹麦、芬兰、挪威、俄罗斯6国和日本,变相公款旅游。经市住宅局机关党委研究,市直机关工委批准,刘新云被予以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同时,经市监察局研究,报市政府批准,还对其行政降级。而刘新云早在1991年就开始担任住宅局物业监管处处长,2002年3月又担任房改处处长。
2009年年初,深圳市住宅局建设的桃源村三期工程,又爆出装修质量丑闻风波,此事件在深圳轰动一时,最后证实与前任市长的腐败案件有关。
2010年第四季度,网上又爆出深圳市住宅租赁管理中心的“史上最牛工资”丑闻,这个所谓事业单位同样属于原住宅局现住建委的管辖之下。
如此丑闻百出的部门,却竟在未见到市委市政府对其进行整顿,而任其丑闻前仆后继、绵绵不绝。即便是把住宅局整合到住建委里面,难道问题就解决了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笔者在此呼吁:深圳市委市政府有必要下狠心整顿这个已合并到住建委里面的住宅部门,甚至应该认真考虑这个机构继续存在的必要性。当然,更重要的,深圳市应该认真反思一下自己的保障住房政策,目前这样装腔作势地向大多数城市的保障住房政策靠拢是否有必要?如果真要面向非户籍低收入人口设计保障住房政策,究竟应该如何设计?这可不是那么简单的问题,绝对不是目前住建委下边的这个部门能够理解和承担的任务。
#日志日期:2011-1-7 星期五(Friday) 晴
推荐指数:复制链接 举报
山雨欲来风满楼,市内外媒体少见如此一致行动,住建委这次在劫难逃?
ZT 深圳回应“住豪宅者”成功申请保障房:均系借住
2011年01月07日 21:02新华网
新华网广州1月7日电(“中国网事”记者 詹奕嘉)针对深圳市第二次保障房终审结果选择节假日期间公示、未完全公布申请者收入状况、涉嫌违反计生政策者通过审查、家住豪宅者仍上榜及已住保障房还申请成功等网络质疑意见,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7日下午对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进行逐一回应,并承诺及时完善和纠正公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弄虚作假线索进行核查和处理。
保障房:网民因何疑问重重
2010年最后一天,深圳市住建局公布《关于深圳市第二次保障性住房终审公示及相关事项的通告》,称从2010年12月31日至2011年1月14日对该市第二次保障性住房终审结果进行公示,并在住建局网站上公布终审合格家庭及单身居民名单。
此前深圳保障房公布初审及复审结果时,“豪宅门”、“豪车门”、“零资产”、“公务员‘假冒’临时工”等事件均曾引发舆论质疑,终审公示同样引来大批网友“围观”。网友们对此次保障房终审公示的不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终审结果在2010年最后一天晚上“秘密”挂上官网,为期15天公示期中仅有9天是工作日;二是不公布合格者财产和收入信息,初审和复审中出现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总资产”内容无端消失,部分申请者的证券、期货、拥有车辆情况仍在审核评估就通过终审;三是部分通过申请者居住在香榭里花园、香山美树苑、擎天华庭、黄埔雅苑翠悠园等上好住宅小区;四是一些涉嫌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申请人通过终审;五是终审名单中有很多申请人的“现居住地”已是保障性住房。
网友郑渝川批评说,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申请户、豪宅申请户、已享受保障房的申请户二次申请等情况,是在该名单复审时就已经被媒体曝光过的问题,深圳市住建局对这些问题不作有效性释疑也不予更正,是对民意和媒体监督的蔑视。
4日下午,深圳市住建局发布保障房“新版”终审名单。这份新名单不仅列出2008年、2009年申请者的家庭人均收入,而且还包括2009年12月31日存款及理财产品市值、证券市值、商业保险市值、房产、车辆等情况,并有50余名申请者的“终审结论”一栏从“同意购经济适用住房”变为“待定”。
这并未终止网友的质疑和批评。网友盛晟说,在这份新名单中,仍有初审、复审中出现过的“住超过3万元/平方米豪宅者”,有17户所住小区二手房均价超过2.4万元/平方米,有申请者“现居住地”填的就是保障性住房,还有合格者年收入只有两三万元却买了小汽车。
网友王毅说,如果住豪宅者最终能从三度审查的深圳保障房申请中获得通过,并最终拿到一套保障房,那么“这是保障房制度设立以来最大的耻辱。”
住建局回应并期待进一步的阳光监督
对网友们提出的质疑,7日下午,深圳市住建局向“中国网事”记者发来《关于第二次保障性住房终审公示有关问题的说明》,进行了逐条回应。
深圳市住建局首先否认从节假日期间开始公示有“回避监督的意识”,并解释称其初衷为“在年内尽快落实深圳市住房保障政策”,于是在完成数据汇总的第二天(即2010年12月31日)就开始公示,目的是为了让终审的初步结果接受社会的监督。深圳市住建局坦言“此举确实考虑欠周到,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改进”。
对于终审结果最初不公布合格者收入状况的问题,深圳市住建局回应说,截至2010年12月30日,仍未收到大部分异地证券结算公司的数据,700余辆车未完成价值评估,所以31日公示中未公布资产状况。4日下午,住建局已将申请家庭目前已有的资产情况予以公示,但此数据仍未包括异地结算证券、理财数据和车辆价值,这两项数据仍在跟进处理。
针对网友最为关注的“住豪宅者过终审”的问题,深圳市住建局强调,合格者要求不能拥有任何自有形式的住房和建设用地,“目前的证据和材料显示,申请人住宅均为借住”。深圳市住建局承诺,对于举报的有线索证明申请家庭拥有任何形式房产的情况,他们将进行记录和核查,“一经查实,将一律取消该申请人的资格,并作出相应处罚”。
深圳市住建局还表示,任何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申请者均不符合申请条件,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已对相关问题审核出具计生证明,但并未发现有计生违规行为而不符合申请条件,“如果发现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不符合申请条件的举报和线索,我们将重点核实,一经查实,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
关于部分住在保障房的申请者通过终审的问题,深圳市住建局回应说,目前租住在公共租赁住房的申请人,如果成功申请,需在签订协议前退出目前租住的保障性住房。
深圳市住建局强调,该局正对一些有较大嫌疑和明显弄虚作假行为进行查证,一经查实坚决依法依规处理;对弄虚作假的申请行为将分别处以依法驳回申请、取消轮候资格,罚款等处罚,三年内不予受理其住房保障申请;对于有关单位和个人为保障性住房申请人出具虚假证明材料的,将在媒体上予以曝光,并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将移交司法机关。
深圳市住建局还向“中国网事”记者透露,在今后的住房保障工作中会邀请纪检监察部门全程介入,安排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媒体代表全程参与,使深圳住房保障工作进一步接受社会舆论的阳光监督。
真相与稳定 孰轻孰重?
令人纠结的二○一○年已然成为往事,然而年末发生的“钱云会案”却牵动着社会上的每一根神经,有人幸灾乐祸,也有人战战兢兢,有义愤填膺者,亦有悲痛欲绝者。当下的中国总是会上演这样那样的悲剧、喜剧、丑剧……令各色看客得到无限的满足,他们期待着来年的故事会更精彩。
对于案件本身我不想过多赘述。钱云会的死让这个世界又少了一个正直而富有良知的人,一个生命的消逝也的确令人惋惜,发生在今天的中国亦令人倍感愤怒。近年来,大规模Q体性事件几乎呈几何倍数递
增,使本来就不很充足的警力更加捉襟见肘,这传递出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当今的G民矛D似乎已经逼近某个临J状态,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面对民众对社会不满情绪的持续发酵,政府高层使出浑身解数,望梅画饼,好言抚慰。胡锦涛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一再强调民生问题,而前几天,WJB总理也走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网友在线交流。WJB表示,有信心在任期内平衡物价,使房价回到一个合理的价位。其间,在回答一个深圳网友关于物价问题的时候,WJB甚至还说“你的一番话刺痛了我的心”云云。或许这样掏心窝的话让很多网友感动不已,但狂飙的物价和居高不下的房价仍在嘲讽着政府,WJB的个人魅力也逐渐消失。我曾在Twitter上看到有个网友对于此事评论道,“中国的奇妙就在于此:幸福的人装痛苦;痛苦的人被幸福。一个装,一个被,道尽了中国朝野的人间万象,世态炎凉。”网友的话尽管犀利,但我觉得或许不一定准确。温自从上任后,尤其是近年来,一直兼任“国家救火队队长”一职,全国各地都能见到他的身影,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基本没消停过。从道德情感上来讲,温是一个“曹随萧规”式的好官,尽管魄力不足。但在亲自扑灭过多次大火之后,温似乎已然顿悟,倘若中国不进行政改,不但他,就连他的继任者都将累死在这个“队长”的职位上。因此,近年来,他一再呼吁Z改,但在中G高层却鲜有支持的声音,甚至还遭到喉舌媒体和下级官僚的批评和嘲讽。意识到自己无力回天之后,只好作罢,坐在副驾驶上的他只好任由这辆失控的战车继续滑向历史的深处。也正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网友交流的时候,他除了表示对未来有信心之外还声称高房价也有市场的责任。如果是在社会公平、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他的这番话是基本常识,但在今日之中国,尤其是当今此时,他说这话就难免有推脱责任之嫌。难道在意识到无力回天之后,他只寄希望于独善其身? 记得胡.温刚上台的时候,很多人对所谓的“胡.温.新.政”抱有极大的期待,甚至有香港媒体称其开局的第一年是“潮平岸阔,风正帆悬”。在当时,这种露骨的谄媚还被许多人津津乐道,如今,已经过去了八年,新政的结果大家自是“有目共睹”。畸高的房价、飞涨的物价和暴力的拆迁已导致民怨沸腾,不受任何制约的公权力不断膨胀,逐渐蚕食着民众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利益,贫富差距更是以代际的方式迅速拉大,G民矛D越来越不可调和。民众的不满让渴望青史留名的政Z领X倍感焦虑和压力,于是政府高层通过行政手段把这种压力施加给各级地方官员,而地方官员为了给领导造成国泰民安的假相就不惜动用各种手段甚至是国家机器来维稳,如不惜一切代价拦截上访群众,民众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最终通过高层向基层的逐级递增并最终落到自己头上,这愈发引起更多民众的更大不满。
续上------------
所以,在中国出现了一个维稳的怪圈:民众——政F高层——各级官员——民众,民众通过种种极端事件(如自F)给政府高层施加的压力最终呈放大倍数地转移到民众自己头上,从而引发更多的极端事件。
从近几年来看,大规摸Q体性事件此起彼伏,愈演愈烈,端坐在金字塔顶端的领导人肯定早就感到Z权的根基已然松动,如今的中国似乎只要有一点火星就能燃起一场冲天大火。因此,高层领导无论如何也要把那点火星给掐灭,所以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石.首“6?17”事件之后,新上任的官员竟敢清算当地NAO事群众,这无疑是有更高层官员在给他撑腰。
在Q体性事件突然发生之后,为了尽快平息民众的不满情绪,以免造成更加被动的局面,高层领导人往往会做出极为谦卑的姿态,要么深入群众中间,与民众喊话,要么装出一副悲痛万分的样子,声色俱厉地痛斥主事官员(此任务通常由各地的封疆大吏来完成此)。但当事件平息之后,在高层领导的默许下,新上任的地方官员一定会以更加严酷的手段清算“闹事”带头人。而这种清算并非是秋后算账式的权力报复,而是为了“杀猴给鸡看”。因为这些带头人就是那可能点燃一场冲天大火的火星,如不严惩,从此以后,将会有更多的“带头人”站出来,到那时,就成燎原之势,就算中国有一百个温家宝式的救火队长也无济于事。
回到“钱云会案”,在领导看来,无论钱云会死因为何,反正人已经死了,如今只有一件事需严加防范,那就是出现大规模Q体性事件。因此,对于昨天乐清警方悍然出动警力,处置数百聚事民众,早已是意料之中。
接二连三的群体性事件不断透支着政F的公信力,也逐渐侵蚀着底层民众对政府高层的向心力。在政府官员的眼中,稳定是压倒一切的重中之重。为此,他们不惜重金豢养大批警察,不惜把中国变成一个警察国家,并动辄拿那些民族复兴之类的大话来混淆视听,希望藉此来维持某种既定的“秩序”。
其实,不但官员渴望稳定,挣扎在底层的民众何尝喜欢动荡,他们之所以拿自己单薄的身体同国家机器对抗,无非是出于对真相的渴望。而官员出于对民的排斥和恐惧,必然想尽一切办法阻扰群众获取真相,如此,悲剧便不可避免。吊诡的是,真相何尝与稳定如此尖锐对立过,按正常逻辑,谣言止于真相,只要真相大白于天下,哪里还有什么不稳定因素。然而,近年来悲剧却一再上演,它就像一个顽劣的孩童,不断跟我们开着同样的玩笑,并对这个原本就伤痕累累的社会
造成更新更深的伤痛。一个靠谣言和暴力取得天下的政权,当然害怕真相,正是如此,才逼得我们在今天做出一个如此荒谬而又痛苦的选择——要真相还是要稳定?
评论人:深圳四月天 评论日期:2011-1-8 10:24 |
深圳,你坏透了!!
呼吁老金再下点猛药抨击这个打着“民生旗号”,实则是为富人谋福利的荒唐至极的“保障性住房”。
按过往的事例,深圳市这次的“保障性住房”丑闻有可能在媒体抨击一轮后不了了之,那些人“顶住压力”后,依然可以以低廉的价格获得花公帑和国有土地建设的住宅。
评论人:东方舟 评论日期:2011-1-8 11:43 |
老金,纠正下错误。大部制后叫住建局,不叫住建委。大部制前住房职能在国土房产局;在国土房产局之前才是市住宅局。
说实话,住房这一块超级复杂。据我所知,其他地方的分房更黑,夫妻双方都可以分,各自不干扰。
抱歉这篇东东错漏太多。实在是,在飞机上草草写了,后来又没空细加勘误,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有空了关于这个问题还想再跟进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