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宗事件表明,香港在一年之内,由一个“尊重创富”的地方,变成“仇富”或“仇商”的土地,背后的种种原因,更值得探讨。
有关当局列出候选“十大港闻”的29条港闻标题之中,就有一条指出:“贫富悬殊,社会仇富,施政报告倡政府商界设百亿基金扶贫”。
而跟这个题目相关的还有:“恒基‘天汇’跳层捱批,警方调查20买家‘挞订’(取消临时合约)”;“八达通转售200万客户资料,赚5000多万”;“最低工资立法通过,大家乐偷步受批评等”。
此外,还有些“港闻”的背后,也有着“仇富”的味道,例如“‘八十后’包围立会,同日财委会通过拨款建高铁“;“包致金(前大法官)侄女车祸拒测试酒精,掌掴警员判感化”等。
其实还有两宗更能反映情况的港闻,没有或赶不及列出来,这就是“神父罗国辉将香港‘首富’李嘉诚比作‘魔鬼’;以及“港府被批评对前高官梁展文离职后转职新世界中国的审批不恰当”。
长期观察香港经济社会转变的《信报》创办人林行止在报章上撰文指出,香港在战后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物质文明已达世界先进水平,连经济学宗师也赞口不绝。
但他慨叹:“(近年)大赚非分之财及挥霍无度的炫耀性消费,是形成香港社会普遍仇富的众多原因之一。”
对于由自由党前主席田北俊首先倡议的“商界扶贫”,以及后来港府索性“统包”,设立一个由港府及商界各出资50亿港元组成的“关爱基金”,林行止的评语是:“即使成事,对化解仇富情绪帮助亦不大。”
一名社工指出:“香港是穷人的地狱,富人的天堂。富人可以声色犬马,夜夜笙歌,在物质充裕的香港,举凡想得出,可以用钱买的,几乎都能找到。可是在同一个地方,却有许多穷人正为两餐温饱发愁。
每天翻看港报,可发现“富与贫”这两类港闻,正是重中之重的内容。当中,又以富人的“财富新闻”最容易成为热议话题,如“陈振聪涉伪造遗嘱,争龚如心千亿遗产被拘控”,及“李兆基喜获三男孙”等。
学者指出,港府虽然大力扶贫,希望减低港人的仇富情绪,以图化解深层次的社会矛盾。不过,仇富是社会资源分配严重失衡所致,尤其是大财团垄断市场,扼杀了小市民创富的机会,致贫者愈贫,富者愈富。
这种情况,也跟香港本土的“人文科学”没有与时并进有关,未能及时对官商勾结、垄断专营以及暴利的底蕴,和过度挥霍的生活习惯提出批评,是为过往港人盲目崇拜富裕阶级的底因。
未来一年,相信“仇富”或“仇商”仍是香港社会深层次矛盾的主轴。而围绕着这一主轴,加上明年和后年香港将有区议会、立法会及特首等多场选举,政党政治生态预料将出现重大变化。
当中,尤以工商界如何参选将备受关注。近月来,自由党已多次出现核心人物退党的消息。同时,亲北京的叶刘淑仪就表明,在明年一月将组成“新民党”,可望拉拢已退出自由党的田北辰,共同进退。
“新民党”能否鼓励更多专业和工商界人士参加香港的直选,改变立法会现时的“草根主导”情况,将要拭目以待。
另外,自由党也计划重整旗鼓。假如前正副主席田北俊和周梁淑怡决定重出江湖,可望令过去数年一直暮气沉沉的自由党,出现“强势回归”现象。
在这两个新的元素加入后,香港政治之中的“亲北京”和“泛民”两大阵营,将要悉力应战了。
无论如何,“新民党”和“自由党”始终是代表香港富人的利益,而如何改变港人的“仇富”情绪,是一项十分考究的功夫。所以,许多人还是不看好“新民党”和“自由党”的政治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