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血路”!
从《深圳,谁抛弃了你》到《深圳:改革之死》,呙中校一人疾呼万人鼓噪的情势,至少持续了七年,在互联网“各领风骚三五日”的时代,这简直是奇迹!同样叱咤风云,因锐意问政著称的,还有金心异、老亨,以及他们的被人誉为“改革激进网”的因特虎。
每年的“深圳政治季”,南方都市报毫无列外总会祭出上述“三剑客”之大旄,暗暗寄希望深圳拖方生二十八门大炮,再次为中国轰出一条血路。从深圳直辖、行政三分、大部制改革、纳莞惠入深、撤销二线关、深港一体……民间的各路神仙设想了不下30种石破天惊的试验,但10年中,深圳的改革总让这些人的远大图谋屡屡落空,泪眼问花花不语,不胜郁闷!
今天,如果有谁再问深圳能否摧枯拉朽地掀起一场暴风骤雨,回归横刀立马、号领中国、一彪疾行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与绝大多数普通的深圳人一样,毫不犹豫会持以极度的怀疑。
往事并不如烟,但历史是回不去的。
实话实说,对此我不仅不愤闷,反而相当暗爽。假如以5年为一个考察时间参照的话,事实上深圳的各项发展和成长并没有因为缺乏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有片刻的放缓。不过是内敛、沉潜罢了!数百上千项微小的创新,微小的进步,几乎在不知不觉中完全改变了这座城市。
深圳进入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微创新”时代,震撼海内外的过去那种大创新、大发明、大革命,正缓缓谢幕,优雅略带几丝艾怜地退出舞台的中央。
当然,这并不代表这座城市再也没有激情的狂飙猛进——“微革命”之路,是而立之年的深圳下一个激情红火的30年唯一的现实选择。
桀骜不顺、独立特行、蔑视流程、不囿规则的深圳,必须猛醒:人类社会的发展已揖手作别了大破大立的“血路” ,而步入常态!
“微革命”正颠覆深圳
与“十年磨一剑”的大变革不同,“微革命”是以微小的持续创新颠覆世界。
“微革命”并非自今日始。
如果对深圳改革开放30年分段的话,我认为1978—1992年为大变革时代,以“蛇口第一炮”、“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小平两次视察、“百万知识分子下海”等等举世瞩目的大变革为标志。当然,中间不乏大量的“微创新”而引爆的“微革命”。譬如袁庚由“四分钱奖金风波”突然心血来潮,在几块三合板上写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并高挂于蛇口工业区,最终催生了一场全国思想观念的大解放。一位蛇口青年偶然与几位如雷贯耳的青年政治思想工作者的观点碰撞,引发了一场震动海内外的风波,等等。
而1993—1997年却为大变革与“微革命”相持阶段,两种形态的变革参差并重,各擅胜场。既有金融体系、物流体系、高新技术体系等等数十项大手笔让世人振聋发聩、心旌摇曳,也不乏马化腾不甘老死体制,拉几位同学下水,歪打正着孵化出一只笨头笨脑的企鹅,从而打造出一个互联网帝国的“微革命”奇迹。马化腾的故事至少在30个以上的深商身上同步上演,譬如与他一样师出深大计算机专业,中国供应链领军企业怡亚通的创始人周国辉。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当代最具市场尊严的商业传奇。
1998年后,深圳作为传统经济特区意义上的天花板触顶了,无论是对接香港的窗口价值,抑或国家各项改革举措先试先行的试管价值,均大不如昔。因此,一时间,满城惶惑,各路精英纷纷跑路,“深圳,谁抛弃了你”、“深圳:改革之死”成为民间最强烈的情绪。
而事实上,深圳在千万人懵懵懂懂中不过是不可避免地滑入了以“微革命”为城市主导的新时期。其标志是,数项精心酝酿、大动作推出的改革措施,在一次又一次地动山摇之后,最终还是岿然不动了,或者大大缩水。望穿秋水,听见楼梯响,就是不见伊人来。例如“行政三分”、“撤关“等等。
与此同时,由微小的创新而引爆的“微革命”却把本以为会黯淡的天空照耀得璀璨无比。
大之城市宏观层面:在金融海啸中,深圳一花独放,被温总理高度表扬“产业转型抓得早,自主创新抓得早”,深圳过去15年孜孜探索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中国道路,被北京认为是整个国家经济和产业升级的方向。如此硕果,主要得益于数万家中小企业长期的“微创新”,并由此引爆的一场接一场“微革命”。
小至个人对社会的推动:邹家健因小区电梯问题炒掉开发商指定的物业管理,吴海宁、肖幼美张贴海报竞选人大代表,李红光在媒体刊登广告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将个人建议带上两会,吴君亮创办“中国预算网”坚持不懈地向各部委、地方政府提出查看预算案的申请,农民工代表吉峰发起“劳资关系论坛”……这些人小小的一步,难道不是深圳,甚至中国历史性的跨越?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微革命”正在深刻而坚决地改变深圳。
无论是南方科大的全球海选校长以及朱清时的办学宣言“去行政化”,还是日前深圳市拿出20个副局长,5个正局长岗位公推公选,每一步并非十分完善的“微创新”,实际都引发了一场“微革命”,对深圳乃至中国震动甚大、意义深远。
强烈建议深圳:打造全球性平台城市,做“世界微创新之都”
“微革命”之所以能以微小的创新颠覆世界,原因有三:
一、像“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之类的大变革、大发明、大创新,这种“毁灭式革命”的社会驱动力大大减弱。
二、互联网时代的去中心化,推平一切,让每一个人、每一刻的微小创新,均有引爆大变革的可能。譬如新浪上一条微博,就可能掀起一场风暴。
三、世界进入全球整合共享时刻,所有人均可能参与并分享彼此的“微创新”,而几百、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人共同推动的“微创新”无疑会成为撬动地球的新支点。宝洁公司研发部门有9000个研究员,但在全球范围内,从事这一行业研发工作的研究员一共有180万人。宝洁最终决定打破“墙壁”,开放研发部门,现在公司创新思想的70 % 由外部获得。这个原本每年烧掉15亿美元的机构,现在变成了赚10个亿美元的专利特许收益。
当然,并非所有的“微创新”都能引爆“微革命”。“微创新”得以变成“微革命”的前提主要有三点:
一是平台的大小决定你“微革命”的当量。正如深圳市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老板周国辉在著作《小世界:全球整合重塑中国商业模式》中所说:无论是世界级的城市,还是世界级的企业,均必须整合全球资源,才有可能获得全球话语权。而整合共享全球资源,必须先要有世界级平台。中国为什么一直欠缺世界级伟大企业,不是我们的产品与世界对接不够,而是我们没有世界级的伟大商业平台!平台型公司几乎没有大的敌人,它唯一的对手就是时间。所以有人说平台型企业是地球上最后灭绝的商业物种。
二是共享机制。开放式创新,就是要让整个城市发展链、产业链参与到创新中,并通过合理的变现模式实现利益共享,才会激发起巨大的能量。
三是持续性寻找“微创新”的引爆点。
面对“微革命”,深圳应该怎么办?
一是抛弃垄断资源、独家授权、大动干戈、一步到位的大变革思想。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上述唐朝旧梦早随风而去,深圳必须正视当下。而且,任何一场大变革的背后,都是由数百项“微创新”支撑的。
二是强烈建议把深圳定位为一个全球性平台城市。深圳30年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从某种程度来看,就是搭建了一个对中国来说史无前例的,集纳整合了国内外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人才流、商流要素的平台。要打造全球性平台城市这个概念,需要倾全市之力打造一条或数条全球性供应链管理平台,整合全球资源,才能助力象华为、中兴、招商银行等5-6家企业成长为世界级企业,20-30家企业成长为区域性企业。
三是深刻明白整合的真正力量。创新有三种,一是整合创新,二是流程创新,三是颠覆式创新。整合创新应该成为深圳的灵魂。不妨再次以怡亚通为例,感受一下当今世界整合的广度和深度有多大。
短短12年时间,怡亚通由几个人的贸易公司倍增为中国供应链服务旗舰,2010年预计业务量将超300亿人民币,作为本土凶猛却志在打造全球性供应链服务的平台,它整合了诸如思科、通用、IBM、松下、惠普、宝洁、可口可乐、达能多美滋、强生等4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40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深深嵌入了电脑、通讯、医疗、快消、家电、手表、安防、服装、太阳能产品等10多个领域,平台上至少集纳了全球数千亿元资金的规模,而受到其平台资源辐射的企业不下2万家。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怡亚通整合力之大,足以昭示以一个或多个企业整合一个行业,以多个行业的整合去推动并实现一个区域的整合共享,不失为珠三角实现经济社会一体化的一副良药。
四、塑造鼓励全民“微创新”的良好氛围,把深圳打造成“世界微创新之都”。深圳拿了很多个“之都”,最应该拿的是“世界微创新之都”。
依靠“微创新”,Twitter公司一跃成为全球排名第11名的网站,它掀起了一场微革命。开心网通过抢车位、买卖奴隶、偷菜、钓鱼等微创新游戏,短短两年间从0跃升到全球排名前100的网站。
在快时代,我们必须以开放性的“微创新”攫取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优势。
“十年磨一剑”,导致比尔·盖茨这些年连栽了几个大跟头,遭到市场无情的嘲弄。深圳也要改变以往 “铁杵磨成针”的僵硬思路,不必奉大改革、大创新、大发明为圭臬。
谁是深圳“微杀手”?谁将引爆深圳“微革命”?
最有可能引爆深圳“微革命”风暴的公司一定具备三个特点:
一是属于平台型公司。二是面向全球的资源整合能力。三是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应用微创新型企业,它持续深刻地理解并满足客户和市场的变化。
符合上述要件的,我认为有6家:腾讯、华为、怡亚通、招商银行、万科、南方都市报。他们是中国“市场派”的方向和未来,也是下一个30年深圳超越技术、制造、消费的世界级竞争武器。
而马化腾、任正非、周国辉、马蔚华、王石、朱清时、金心异毫无疑问是当之无愧的7大“微杀手”。任正非写给父母、华为数万员工的几封信,以及两次大危机前的警示,还有金心异的南方评论博客,都让我们心存敬畏,改变社会的力量之大无远弗界。
上述6家“微革命”企业和7大当红“微杀手”,是最有可能引爆深圳“微革命”的头号选手。
耸人听闻也罢,痴人说梦也罢,且将深圳下一个30年做如下六大预言:
一、关于深圳城市定位:10年内,由中国的“改革试管”转型为中国的“全球化平台”。
二、3年内,深圳将成为全球首个“世界微创新之都”。这是上帝对于人均年龄27岁的深圳的最好嘉奖。
三、3-5年,深圳GDP再次超过苏州;5-8年内,将成为中国第四都。尽管广州、苏州、重庆的GDP压过了深圳,但是他们至今也没有出现华为、腾讯等能够和跨国公司抗衡的全球性企业。与此同时,深圳已经成功培育了一批能与欧美最优秀的企业一较长短的企业,尤其还有怡亚通这样整合全球资源的平台存在。他们之所以产生于深圳的根本原因是,深圳在过去30年中本身是中国整合世界资源的一个平台,资本市场发育程度远远胜过国内其他地方,全球的套利能力不输于上海。
四、在推行深圳“十二五”规划及珠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中,以一个企业或数个龙头企业整合一个行业,以多个行业的整合突破区域一体化难题,会成为政府和市场的优先选择。像怡亚通这种企业有望成为超级产业链、供应链,获得飞速增长。
五、深圳的各项政治和经济社会改革几乎均以“微创新”形式演变。“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可能成为绝响。但城市发展和市民满意度将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