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虎首页 加入收藏夹  
 
内部论坛会员入口: 密码: 申请入会 | 访客留言 | 好文推荐
 斑竹推荐 More...
 
[NEW!   深圳文化“十大愿景”
[㊣! 朝向一个“好商量的社会”
[㊣! 契约精神塑造城市的气质和
[㊣! 深圳“三化”改革目标不错
[HOT! 三中全会讨论:“五位一体
[NEW! 欧洲、中国货币互换,华尔
[㊣! 中国转型需要思想市场
[㊣! 地产泡沫将摧毁中国神话?
[COOL! 上大学的意义只是找份好工
[COOL! 硅谷救不了美国梦?
[COOL! 推动城镇化 要看“榨菜指
[COOL! 中国须建构理性精神
[COOL! 河内:拥抱之难
[㊣! 社区文学大赛引出“在地文
[NEW! 首届深圳社区文学大赛征稿
[NEW! “红嫂”在成年男人的嗷嗷
[㊣! 中国经济好日子走到头吗?
[COOL! 为什么没有“剥削”的社会
[NEW! 外资撤离 东南亚资产大跌
[NEW! 上海拟建自贸区,前海傻眼
[㊣! 利益逻辑与中国改革的困局
[COOL! 曹妃甸快玩不下去了
[㊣! 改革中国的特权制度
[㊣! 中国缺乏开放的思想市场
 站内搜索  
 
搜索类别:
关 键 词:
搜索类型:
 
 友情链接 More...
 
杰创达科技
 ·老亨的博客  ·薛涌评论
 ·王方每周评论  ·朗咸平先生
 ·半求地产评论  ·谢国忠先生
 ·贺承军建筑评论  ·陈志武先生
 ·王绍培的菜园  ·章星球文化本位
 ·新华网深圳论坛  ·南云楼
 ·财新网  ·沈宏非
 ·凤凰网  ·参和网
 ·天涯城市社区  ·洪晃找乐
 ·深圳新闻网  ·炎黄春秋
 ·奥一深圳  ·凯迪社区
 ·深圳之窗  ·商人王石
 ·中国选举与治理  ·尚书吧
 ·金心异南方评论  ·安妮宝贝
 ·公民陈绍华博客  ·王樽之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  ·张继合
 ·韩寒  ·中国新闻网
 ·张五常先生  ·FT中文网
 ·王受之先生  ·MBA智库
 ·刘家田

美国正引领新一轮经济危机
作者:谢国忠
来源:WWW.InterHoo.Com   类型:COOL! , 全球视野 , 国际社会 ,      2010/10/19 11:59:06 点击2317次

 

  整个世界烟雾四起,一场货币大战似乎一触即发。量化宽松(QE)是这场战争所选择的武器。如果你敢印1万亿,我就敢印1万亿。当然,他或她也会这么做。倘若印了1万亿钞票之后,汇率还是没有变化,怎么办?没关系,让我们实施第2轮量化宽松政策。在美国财长盖特纳等人看来,世界末日已经离我们非常近了。不仅仅是中国人,世界各地的富人都在争相购买黄金,以求得心境的一丝安宁。实际上,他们正在把一吨一吨的黄金拉回家。当货币在量化宽松大战的硝烟中变得一文不名时,富人至少还有黄金来维系自己的财富。    在美国的专家、政客和政府官员看来,这一切全是中国人惹的祸。中国绝非一身清白。其货币政策当然称不上完美无瑕。但中国并不是世界经济的病根。迄今为止,美国依然是不确定性最大的源头,亦是量化宽松大战的始作俑者。美国的精英创造了自1929年以来最大的金融泡沫,甚至去除了旨在预防这类泡沫的监管措施,泡沫破裂之后,美国经济一片狼藉。现在,正是这些人想找一个快速疗法,以维系其权势。不幸的是,这种快速疗法是不存在的。    美国已经将利率削减至零水平,其预算赤字已攀升至GDP的10%。这是凯恩斯主义政策的“震慑”(shock-and-awe)版本。但是,在经历了几个季度的强劲增长之后,美国经济再次呈现下行势头,失业率依然接近10%(如果将未充分就业和已经不再寻找工作的人包括在内,失业率或许远不止这个数,很可能跟西班牙差不多,接近20%)。经济刺激计划业已失败。    那么,应如何解释这个结果呢?如果你是保罗·克鲁格曼,你肯定会说刺激力度不够。当然,如果政府将预算赤字提升至GDP的20%,并且实施另一轮量化宽松政策,依然起不到效果,他可能还会说力度不够。你永远也没有办法证明克鲁格曼是错的。好聪明的家伙!    第二种解释是,经济的康复是需要时间的。没有哪个经济体在经历了如此庞大的泡沫之后,依然能迅速复苏。当巨大的泡沫长期延续的时候,资源错配异常严重,进而导致重新配置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尤其是当劳动力市场严重错配时,它根本就没办法迅速自我矫正。因此,当一个经济体处于错配状态时,刺激措施可以通过自身的能量,启动经济增长,但无法实现维系经济可持续增长所需的乘数效应。    第三种解释是,这是中国的过错。诚然,在美国刺激计划带动经济增长期间,中国对美出口急剧攀升,也就是说,部分刺激效应流向了中国。但这又该怪谁呢?苹果公司的iPhone都是在中国生产的,因为甚至在中国工人工资大幅上涨之后,每部iPhone的制造成本依然不到20美元。苹果公司的毛利是流向中国的加工成本的30倍。苹果的例子或许有些极端。但事实是,中国对美出口商品在美国的零售价是其出厂价的3到4倍。美国公司乐意在中国制造商品,以满足刺激计划带动的需求。    盖特纳等人可能会说,中国应该提升人民币汇率,迫使美国公司将生产线搬回美国。我猜想,这或许就是逼迫人民币升值背后的全部逻辑。但人民币汇率处于何种水平时,美国公司才会产生这个念头?美国的工资10倍于中国。难道中国应该将人民币汇率提升10倍?    当然,美国的专家是不会这样说的。他们会提及中国经常帐户的盈余,以及不断攀升的外汇储备,并将其视为中国进行汇率操纵的表面证据。我并不想否定,不断攀升的外汇储备是中国必须要应对的一个问题。但这是另一项议题,跟美国经济并无关联。人民币升值也并非解决之策。    在我看来,人民币其实被高估了。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在过去10年呈爆炸式增长,从12万亿飙涨至70万亿。没有哪一种货币在货币供应量海量增长之后没有出现过贬值。中国产业的迅猛增长,只能解释货币供应增长的部分原因。大批货币流向了估值过高的房地产市场。当房产市场实现正常化之后,资金流出,人民币贬值压力随之显现。估计2年内,我们就将目睹这一幕。    正确的措施现在并不重要。政治上的权宜之策才是重要的。美国人想快速摆脱经济困境,并且试图通过美元贬值的方式来实现这一愿景。如果美国能逼迫中国提高人民币汇率,那么日元、欧元和其他主要货币也将同步升值。占全球经济总值四分之一的美国,就可以通过出口摆脱困境。    问题在于,其他国家并不会遵循美国人的如意算盘。中国不可能大幅度提升人民币汇率。这样做将导致热钱涌出,房地产市场全面崩溃,进而导致银行体系崩盘。中国现在进退维谷。中国正开始启动紧缩措施,以期实现房地产市场的软着陆,与此同时,人民币升值预期也会阻止热钱离开。这套组合拳或许将支持一个延续数年的调整期,从而为银行业赢得筹募资本的时间。    日本现在也不能让日元大幅升值。日本的产业在竞争力方面,已经输给了德国,甚至美国。日本公司好多年都没有推出一款全球热卖的产品了。德国和美国的汽车业正在蚕食日本公司的领地。日元大幅升值这一幕是很难看到的。日本央行很容易受到政治压力。它在这方面的履历并不算好。如果日本央行放任日元摧毁丰田、本田等公司,其独立性将难以保持。因此,它会采取量化宽松的政策,压低日元币值。    欧元正在高歌猛进。欧洲央行(ECB)现在的口气依然像德意志联邦银行。但倘若欧洲再次爆发主权债务危机,ECB的立场恐怕也延续不了多久。当欧元高企时,一些经济体(不会是德国和法国)将坠入危机模式。ECB或许也将加入量化宽松大军。    在采用量化宽松政策方面,英国是不需要外人劝说的。英国就像是一个大号的香港,完全依赖炒股票和炒房产度日。但泡沫破裂后,它就没有太多的事情可做。货币贬值似乎是唯一的出路。    韩国虽小,但总想步大国后尘。汽车、电子和化工产品在韩国经济的地位举足轻重。韩国政府会主动关注汇率变动。最近,它正在“调查”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的不合需要之举。    温和的巴西也被激发起来了。过去10年间,巴西任由市场将本币汇率翻了一番。巴西人对由此而来的低通胀率心存感激。但经济的增速相当缓慢,对一个发展中经济体来说,这显然不够好,更何况它还自夸为“金砖四国”的一员呢。    似乎没有哪个国家想让其货币升值。大多数主要经济体都愿意采取措施,压低本币汇率。对于美国来说,这是一盘将死之棋。倘若货币贬值无法带动出口增长,量化宽松政策就只会造成通货膨胀,这将首先体现在不断攀升的油价上。美国人正在承受房价下跌和高失业率的打击。如果油价在现有水平上翻一番,这个国家或许就陷于动荡。它的精英将作何反应呢?或许会出台更多的类似措施吧。    世界正在步入一个高通胀率和政治不稳时期。另一轮全球性危机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首要迹象将是国债市场的崩溃。美联储正在通过其量化宽松项目控制收益率曲线。但其他投资者不会陪它玩这个疯狂的游戏。留在国债市场的唯一理由是,美联储不会让市场下跌。但国债的潜在价值正在随着不断增长的货币供应量及其引发的通胀后果而逐步蒸发。当所有投资者意识到这一点时,他们都会仓皇出逃。美联储将无力阻止狂奔的人群。如果它引发的钞票足以接管整个市场,那么,拿着新鲜出炉的美元的人们势必想将其转化为其他资产。美元也将彻底完蛋。    世界似乎正径直走向将于2012年爆发的另一场危机!    造成上一场危机的那些人现在依然掌握着权杖。他们将引领我们迈入下一场危机。冰岛前首相因导致银行危机,被送上特别法庭接受审判。比之更糟糕的命运,正等待着正在煽起下一场危机的精英们。
发 表 评 论』『打 印 本 页』『关 闭 窗 口
 相关文章 全部相关文章... 
 
 - 37年,深圳一直是个意外!  - 硅谷救不了美国梦?  - 平等、民主与西方的伊斯兰难题
 - 震惊!深圳或成“最不互联网的城市  - 推动城镇化 要看“榨菜指数”  - 中国重蹈日本覆辙
 - 企业直播:风口将至,未来已来  - 中国须建构理性精神  - 中国是否会爆发金融危机?
 - 深圳+香港,失去想象力了吗?  - 河内:拥抱之难  - 没有眼泪没有悲伤
 - 民营经济之中国市场地位  - 社区文学大赛引出“在地文学”理论  - 日本的中国通与中国的日本盲
 - 社会主义制度浅议  - 首届深圳社区文学大赛征稿启事  -  欧洲的错误给亚洲的启示
 - 超级水网:巨大包袱?天大馅饼?  - “红嫂”在成年男人的嗷嗷待乳声中  - 或许中国需要撒切尔夫人式的政治家
 - 关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 中国经济好日子走到头吗?  - 没有粘结在一起的金砖
 - 从1814到2014:英美靠什么  - 为什么没有“剥削”的社会穷人更多  - 丧钟为谁鸣?
 - 草根评价邓小平  - 外资撤离 东南亚资产大跌  - 龙象共舞——中国和印度须直面的三
 -   深圳文化“十大愿景”  - 上海拟建自贸区,前海傻眼?  - 中国要警惕塞浦路斯式陷阱
 - 救救孩子们吧!  - 利益逻辑与中国改革的困局  - “国五条”的猫鼠游戏
 - 朝向一个“好商量的社会”  - 曹妃甸快玩不下去了  - 中国对朝鲜必须旗帜鲜明
 - 契约精神塑造城市的气质和风骨  - 改革中国的特权制度  - 中国产葡萄酒登上英国王室御用酒庄
 - 深圳“三化”改革目标不错,前海期  - 中国缺乏开放的思想市场  - 中国学不了新加坡
 - 三中全会讨论:“五位一体”的改革  - 经济改革的核心经验和教训  - 衡量通胀,看科长指数
 - 欧洲、中国货币互换,华尔街关注!  - 中国未来成功的民众基础  - 被中国一再误读的新加坡
 - 中国转型需要思想市场  - 深圳社区文学大赛参与踊跃  - 中国人大:全球富人最集中的议会
 - 地产泡沫将摧毁中国神话?  - 中国高调和美国不干涉的外交姿态  - 中国的国际形象危机
 - 上大学的意义只是找份好工作吗?  - 中国崛起进程中最艰难的选择  -  中国在财富面前惊慌失措
 文章评论 全部文章评论...  
 
发 表 评 论
网上大名:  *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请不要超过500字)
*
验证码: 
       
  真情告白 |   | 访客留言 | 申请入会 | 民意调查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外贸B2C商城建设
ICP备案号:粤ICP备05098314号
本站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转载、合作或业务咨询邮箱:interhoo@1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