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改革在深圳进行试点具有很多优势条件。如果改革成功,则将在中国全国范围内推广,从而突破中国改革困境的瓶颈,走出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三峡”。而如果民主改革遇到挫折,对中国全局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同时也可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实践直到成功。
前些日子,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了深圳特区建立三十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演讲。此前,温家宝总理也视察了深圳也作了讲话。中国最高领导人最近在深圳的高调亮相说明深圳特区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现实和未来当中具有远远超越深圳一隅的重要意义。从当前中国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任务来说,深圳特区纪念大会的意义不仅仅是要展现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而更要思考和确立深圳特区下一步的走向在未来中国改革格局中的作用。
深圳的特区角色需要持续与转型
在成为经济特区的三十年中,深圳所取得的经济发展和进步是中国经济改革和开放成就的一个缩影。这便是深圳作为一个特区所具有的标杆性意义所在。然而,如果这个标杆还需要撑下去的话,深圳的特区角色需要转型。从当前和未来中国改革方向和路径上看,深圳这个特区的存在与转型也同样很有必要。
深圳为什么要进行转型?完成什么样的转型?我们可以先回顾一下当年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针对改革开放目标而提出的三条要求。这三条要求是:在经济上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实行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高更切实的民主;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客观地说,尽管在过去三十余年改革开放中,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但仍远未达成邓小平的三条要求。因此,中国改革开放的目标和任务还远未完成。“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的改革也同样没有完成。
特别是,从目前中国经济和社会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而言,政治体制改革的需求几乎是箭在弦上,中国已然进入后经济改革时代。因此,深圳作为特区的下一个阶段的定位应该是社会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先行者。这也便是深圳转型的方向。
民主改革为何应以深圳为试点
对中国民主改革持反对意见的人士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落后,民众素质相对比较低,目前不具备进行民主改革的条件。因此,深圳在经济领域取得成就的意义在于,它有着发达的经济和大量从内地移入的高学历移民,整个城市的发达程度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无异,因此具备民主改革的经济和物质条件。
深圳作为一个特区的特殊性和意义还在于,像以往中国经济领域的很多改革一样,民主改革在深圳进行试点具有很多优势条件。如果改革成功,则将在中国全国范围内推广,从而突破中国改革困境的瓶颈,走出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三峡”。而如果民主改革遇到挫折,对中国全局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同时也可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实践直到成功。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非常复杂国情(地区和城乡发展差距、悠久而沉重的历史包袱以及众多的人口和民族)的国家来说,要想在稳定发展与改革创新之间取得平衡绝非易事。因此,深圳作为一个特区的创立的意义就在这里。它既秉承了中国改革循序渐进也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原则指导,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可以在局部锐意创新直至向全国推广的政治智慧。
中国再次走到一个历史关口。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能否突破崛起瓶颈,成长为真正令人尊敬的大国,民主法治的建立是个关键;从国内来看,中国能否真正成为一个人民当家作主,国富民强的共和国也在此一举。在这个方向上,中国正需要“不折腾”。
中央应支持深圳“闯关”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中国从来不缺披荆斩棘、锐意改革的壮士,只欠来自最高统治者一以贯之的坚定支持。翻开中国历史,改革者悲壮且无奈的声音总是萦绕耳畔,绵绵不绝。
深圳从一个人口不到3万的小渔村发展为今天超过1400万人口的国际性都市和中国经济中心城市,世人尽可想象这个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艰难和曲折。然而,未来深圳在社会和政治体制领域“闯关”的难度也绝不亚于当年。要实现“闯关”成功,天时、地利、人和固然必需,来自中国中央高层的支持和宽容则至为关键。
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固然与任仲夷、吴南生和袁庚等一批开拓者直接相关,更与邓小平等元老对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秉承“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宽容与支持措施紧密相连。而今,中国中央高层对深圳的特区转型的支持同样极端重要。
在支持深圳“闯关”上,中国中央高层需要展示决心、智慧、勇气和真正把国家及民众利益放在集团、阶层之上的大政治风范。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中国面临的改革难度非三十年前可比。从国际环境上看,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国际地位提升,“北京共识”、“中国模式”的帽子接踵而至,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和国力落差照成的压力日渐消失,从而成为部分权贵集团人物拖延甚至阻碍中国进一步改革的借口。从国内来看,当年举国一致支持改革的局面也已然不在,少数既得利益集团企图绑架改革、扼杀改革,构成改革的重大阻力。
因此,深圳特区的三十而立应该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中一个继往开来的年头,而不只是提供一个让人们大跌眼镜的自吹自擂的宣传与夸耀平台。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但愿“春天的故事”能再次从深圳传向全国。
作者是中国上海复旦大学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