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传媒近期不断提出,社会正弥漫着一股“仇富”(或称“反商”)情绪,是低下层市民敌视富豪?还是富商们挑起事端呢?学者认为,这也是香港现存的深层次矛盾之一。
田北俊:
港府吝啬成性造成
自由党前主席田北俊出人意表地在港报撰文指出,香港近期之所以出现“反商情绪”,贫富悬殊又加剧,全因港府孤寒(吝啬)成性造成的。
他形容,港府好像一名坐拥万亿(港元)身家的亿万富豪,但性格则一毛不拔,导致弱势社群被忽略的情况严重,令人匪夷所思。
他忆述,在1998年至2008年担任自由党主席期间,一直相信港府,导致自由党倾向保守,跟“民生派政党”(即主张改善民生的政党)对着干,使自由党在直选时流失不少票数。
“直至看到(港府)储备几乎年年创新高,才揭破政府一直靠吓,误导我和市民。”
他又称,香港商界一直尽本份做生意、缴税、创造就业、推动经济发展,港府应该用这些税收扶贫,但它却只顾累积储备,结果使市民怨气无处宣泄,形成“反商情绪”,使商界被“屈食死猫”(冤枉)。
田北俊所指的港人“反商情绪”,是近数月来针对大商家或权贵的多宗事件,包括恒基地产的“天汇”涉嫌托价事件、大法官包致金的侄女被法庭轻判事件、以及社会上有关最低工资的争论导致社群对立等。
田北俊建议,港府应动用部分外汇储备的收益,例如每年收益若有5%、即等于1100亿港元(约190亿新元),用来改善民生。
不过,现任自由党主席刘健仪昨天表示,暂时未有将田北俊的意见,纳入供港府考虑之列。
她说,自由党昨天与特首曾荫权会面,提交对施政报告的意见,建议将投资移民最低投资额提高至1000万港元、及加大力度帮助低收入人士等,并解决在职贫穷问题、增加生果金(高龄津贴)。
有评论认为,香港出现的“反商情绪”,主因是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香港的坚尼系数去年高居世界第一),而且楼价飙升,大地产商的私人金库越来越丰厚,而靠微薄薪水供楼的小市民,则钱袋越来越轻。
香港地产建设商会早前就宣布,进行大型调查以了解公众对地产商形象的看法。
但有学者指出,“仇商”情绪并非单纯针对地产商,而是港人有感政府政策向商界倾斜。他预期,若最低工资水平、及下月宣读的施政报告的扶贫政策,未能回应诉求时,将进一步激化“仇商情绪”。
另一方面,学者也指出,田北俊突然“吐怨气”,也跟香港的政治改革有关,这显示北京在香港政改通过后,为了保留立法会的功能组别,对商界提出了较高的政治要求,而商界就将责任推至港府身上。
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总裁张志刚指出,对于功能组别,香港民意在过去两年出现了一些重要变化。
2008年港大民意调查中心对功能组别作过民意调查,当时支持保留功能组别的占33%,反对的只有28%。但到今年政改期间所作的民调,反对保留的已经后来居上,占了相对多数。
他认为,民意逆转,原因可能是多方面,其一是香港的民意民情,由以前恐惧福利主义泛滥,变成现在的“反商心态”。以前较偏向以功能组别顶住“免费午餐派”,但现在则更反对商人垄断。
田北俊已着手组织地产商,设立扶贫基金以改善形象,并得到了一定支持者。
这些富豪已开始感受到,选举政治使香港的政治环境迅速改变,故商界须作出相应部署,多做扶贫只是应变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