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虎首页 加入收藏夹  
 
内部论坛会员入口: 密码: 申请入会 | 访客留言 | 好文推荐
 斑竹推荐 More...
 
[NEW!   深圳文化“十大愿景”
[㊣! 朝向一个“好商量的社会”
[㊣! 契约精神塑造城市的气质和
[㊣! 深圳“三化”改革目标不错
[HOT! 三中全会讨论:“五位一体
[NEW! 欧洲、中国货币互换,华尔
[㊣! 中国转型需要思想市场
[㊣! 地产泡沫将摧毁中国神话?
[COOL! 上大学的意义只是找份好工
[COOL! 硅谷救不了美国梦?
[COOL! 推动城镇化 要看“榨菜指
[COOL! 中国须建构理性精神
[COOL! 河内:拥抱之难
[㊣! 社区文学大赛引出“在地文
[NEW! 首届深圳社区文学大赛征稿
[NEW! “红嫂”在成年男人的嗷嗷
[㊣! 中国经济好日子走到头吗?
[COOL! 为什么没有“剥削”的社会
[NEW! 外资撤离 东南亚资产大跌
[NEW! 上海拟建自贸区,前海傻眼
[㊣! 利益逻辑与中国改革的困局
[COOL! 曹妃甸快玩不下去了
[㊣! 改革中国的特权制度
[㊣! 中国缺乏开放的思想市场
 站内搜索  
 
搜索类别:
关 键 词:
搜索类型:
 
 友情链接 More...
 
杰创达科技
 ·老亨的博客  ·薛涌评论
 ·王方每周评论  ·朗咸平先生
 ·半求地产评论  ·谢国忠先生
 ·贺承军建筑评论  ·陈志武先生
 ·王绍培的菜园  ·章星球文化本位
 ·新华网深圳论坛  ·南云楼
 ·财新网  ·沈宏非
 ·凤凰网  ·参和网
 ·天涯城市社区  ·洪晃找乐
 ·深圳新闻网  ·炎黄春秋
 ·奥一深圳  ·凯迪社区
 ·深圳之窗  ·商人王石
 ·中国选举与治理  ·尚书吧
 ·金心异南方评论  ·安妮宝贝
 ·公民陈绍华博客  ·王樽之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  ·张继合
 ·韩寒  ·中国新闻网
 ·张五常先生  ·FT中文网
 ·王受之先生  ·MBA智库
 ·刘家田

转型期:呼唤公民的个人良知
作者:邱震海
来源:WWW.InterHoo.Com   类型:㊣! , 中国改革 ,      2010/7/31 23:12:07 点击2063次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大陆接连发生了一些与新闻记者有关的事件。首先是紫金矿业风波发生后,接连有消息显示,紫金矿业曾给一些记者封口费,同时还有一些记者遭到程度不同的威胁;同时,浙江有一家上市公司,由于其内幕交易的丑闻被揭,因此迁怒于揭发这一丑闻的记者,甚至当地的县公安机关还发出全国通缉令;另外,日前南京一个废置的工厂发生爆炸,江苏当地电视记者在进行直播时,遭到当地官员粗暴对待,最后导致直播中断。

金子和污泥同时呈现

  上述种种事件,不但再次折射中国大陆新闻监督的艰难,而且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中国社会转型期,人们思维观念和行为模式转变的艰难,尤其是其间在体制无奈下公民个人良知所经受的考验。

  中国大陆有一句话流传颇广:“总有一些事情让人泪流满面。”人们如果套用这句话并稍做一下改动,那么似乎可以说:“总有一些记者前赴后继”。虽然环境不尽理想,但从有一批新闻工作者,秉承着新闻职业道德和理念,履行着公众守夜人的职责。但与此同时,也有为数不少的新闻从业人员,拿着红包,说着也许连自己都会脸红的违心话。在这个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金子与泥沙同时呈现,不但构成当今中国社会的一道景观,而且也促使人们思考今天中国转型期呼吁提升公民个人良知的迫切性。

公民精神和公民良知

  必须承认,由于社会转型的原因,无论是体制还是人们的价值观,都处于急剧转变及其带来的某种真空和制约兼有的状态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心中似乎都有一丝无奈。

  以体制内人们的处境而言,任何人似乎都难以摆脱一定的束缚,这一点古今中外皆然;就阶段性而言,本身无可非议。然而,无奈不应成为良知泯灭的借口。中国大陆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公民社会的雏形和基础;只不过这一基础还相当脆弱,雏形还相当不完善甚至不完整。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的公民社会已经出现了不完整的框架,但公民精神则在相当程度上还没有建立起来。

  所谓公民精神,就是公民作为平等地享有充分的社会权利的主体,自愿承担相应的社会义务,并且意识到对国家、民族所负有的责任和勇于承担这一责任的主体性精神。与过去的英雄主义教育不同,公民精神及其教育的基础,不是对国家、民族和政治团体的无条件的奉献,而是在确保和维护公民权益和权利的基础上,以一种更为宽泛的理念和行为模式,实施公民对社会公共空间的参与和影响。

  公民精神的基础,是公民作为个人的良知。这种良知,与过去时代人们对为人准则的要求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它在公民权利和意识的基础上,更多一层现代意义的理解。在这方面,对公民个人良知,显然有上限和下限的要求:就上限而言,人们可以要求公民具有崇高的情怀和奉献精神,但却不可能期待所有的公民都达到这一要求;就下限而言,则可要求每个公民都不可逾越一定的底线,亦即为人的最低底线。

  以今天中国大陆转型期的现实而言,当转型期社会价值体系处于动摇,个人价值观极度混乱之际,显然公民精神教育的切入口应为公民个人良知的下限,即呼吁公民守住为人的基本底线,并在这一基础上逐渐向公民良知的上限延伸。这也许是现代公民教育与过去英雄主义教育,至少在方法论上的重要区别之一。只有这样,公民精神教育才可获得长久传播的基础。

无奈不是良知泯灭的借口

  三十多年前“文革”结束后,中国许多人就曾有过反思:虽然“文革”有整体大环境的因素,但为什么许多个人不但成为受害者,而且也成为加害者?

  这样的思考,在上世纪二战结束后的德国也曾形成一场洗涤德意志民族精神世界的思想运动。三十年前,由《中国青年》杂志发起的“从我做起”大讨论,虽然带有那个时代的某些政治色彩,但就其思想萌芽而言,则无疑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公民精神的元素。

  因此,在今天的中国大陆,依然有必要倡导“无奈不是良知泯灭的借口”。一个人也许难以完全说真话,但至少应当做到不说假话;一个人也许难以帮助所有人,但至少应该做到不损害别人。如果说,难以完全说真话和难以帮助所有人是某种无奈,那么说假话和损害他人则就是良知泯灭了。

  知所进退和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也许就是公民个人良知的最低底线。只有当绝大多数人都学会并愿意遵守这一底线,这个社会才能出现健康向上的力量和希望。

  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中国不需要互相指责,而是需要凝聚更多的共识;这其中的重要共识之一就是:不管有多少无奈,无奈不是良知泯灭的借口。

作者为香港凤凰卫视评论员

发 表 评 论』『打 印 本 页』『关 闭 窗 口
 相关文章 全部相关文章... 
 
 - 37年,深圳一直是个意外!  - 硅谷救不了美国梦?  - 平等、民主与西方的伊斯兰难题
 - 震惊!深圳或成“最不互联网的城市  - 推动城镇化 要看“榨菜指数”  - 中国重蹈日本覆辙
 - 企业直播:风口将至,未来已来  - 中国须建构理性精神  - 中国是否会爆发金融危机?
 - 深圳+香港,失去想象力了吗?  - 河内:拥抱之难  - 没有眼泪没有悲伤
 - 民营经济之中国市场地位  - 社区文学大赛引出“在地文学”理论  - 日本的中国通与中国的日本盲
 - 社会主义制度浅议  - 首届深圳社区文学大赛征稿启事  -  欧洲的错误给亚洲的启示
 - 超级水网:巨大包袱?天大馅饼?  - “红嫂”在成年男人的嗷嗷待乳声中  - 或许中国需要撒切尔夫人式的政治家
 - 关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 中国经济好日子走到头吗?  - 没有粘结在一起的金砖
 - 从1814到2014:英美靠什么  - 为什么没有“剥削”的社会穷人更多  - 丧钟为谁鸣?
 - 草根评价邓小平  - 外资撤离 东南亚资产大跌  - 龙象共舞——中国和印度须直面的三
 -   深圳文化“十大愿景”  - 上海拟建自贸区,前海傻眼?  - 中国要警惕塞浦路斯式陷阱
 - 救救孩子们吧!  - 利益逻辑与中国改革的困局  - “国五条”的猫鼠游戏
 - 朝向一个“好商量的社会”  - 曹妃甸快玩不下去了  - 中国对朝鲜必须旗帜鲜明
 - 契约精神塑造城市的气质和风骨  - 改革中国的特权制度  - 中国产葡萄酒登上英国王室御用酒庄
 - 深圳“三化”改革目标不错,前海期  - 中国缺乏开放的思想市场  - 中国学不了新加坡
 - 三中全会讨论:“五位一体”的改革  - 经济改革的核心经验和教训  - 衡量通胀,看科长指数
 - 欧洲、中国货币互换,华尔街关注!  - 中国未来成功的民众基础  - 被中国一再误读的新加坡
 - 中国转型需要思想市场  - 深圳社区文学大赛参与踊跃  - 中国人大:全球富人最集中的议会
 - 地产泡沫将摧毁中国神话?  - 中国高调和美国不干涉的外交姿态  - 中国的国际形象危机
 - 上大学的意义只是找份好工作吗?  - 中国崛起进程中最艰难的选择  -  中国在财富面前惊慌失措
 文章评论 全部文章评论...  
 
发 表 评 论
网上大名:  *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请不要超过500字)
*
验证码: 
       
  真情告白 |   | 访客留言 | 申请入会 | 民意调查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外贸B2C商城建设
ICP备案号:粤ICP备05098314号
本站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转载、合作或业务咨询邮箱:interhoo@1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