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一座伟大而年轻的城市,除了伟人的推动,它的发展成绩无疑来自于改革开放下资本自由的释放,人的自由的释放。大量的海外资本、民间资本与国家资本一道,在这座城市里流动,来自各地的人们自由地在这里选择职业、参与竞争。自由阅读、解放思想,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充实的人文理念基础。
不知不觉,每年一届的“深圳读书月”活动已经到了第十个年头。全国各地许多城市都在搞读书月活动,但你真要说哪个城市的阅读氛围最浓,个人觉得应该还是非深圳莫属。
也许是因为这座城市年轻,喜欢阅读是年轻人的天性。更可能的是,在这座与世界经济交流最密切的城市,人们被现代庞大的经济组织摄入,当知识经济显现出无比强大力量的时候,不断的阅读就被迫成为个人的内生动力。后者与职业要求相关的阅读就是我们常说的功利性阅读了。
功利性阅读当然有其重要价值。人们常说的“知识改变命运”,就多指职业技能素养的提升对于提高个人竞争能力的重要性。从知识到经济的转化,也是一个可以更直观观察到的事实。由着重于知识经济研究和提出相关倡议的机构——世界资本学会和新巴黎俱乐部主办的“第二届世界知识城市峰会”,于2009年11月5日授予深圳“杰出的发展中的知识城市”称号,自然就是对深圳功利性阅读的褒奖了。
功利性阅读可以给个人带来更实际的好处;且当每个人的职业技能都不断提高的时候,一座城市的整体竞争力也获得提升。但仅有这些,显然是不够的。深圳读书月活动中就提了一个非常好的说法:倡导非功利性阅读。
满足好奇心,是非功利性阅读的一个明显特征。古希腊哲学家说,好奇是人的天性。我想这话大抵不错。在我年轻的时候还没有互联网,因此每到一个城市最关注的地方之一就是新华书店。可以随便走进去取阅书店里琳琅满目的书刊,是满足好奇心的重要途径。当然,我只是在胡乱地翻腾书籍的目录和内容介绍,真是认真看了书本内容的倒不多。但通过这个过程,获得了了解众多分类知识和信息后的满足和愉悦,我觉得这已经是足够开心的事了。
因为好奇,就会继续问“为什么”。这个“为什么”的习惯,实际上也是功利性阅读的方法论——只有常问“为什么”,才能获得阅读理解的最佳效果。对技能知识“为什么”的追问,能够成就一个技术专家;对一切事物“为什么”的追问,不仅能够启智明理,还能够培养出独立思考的习惯与充满自由活力的人格。
阅读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它是一个和作者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一本书摆在那里,相当一个人的思想用文字固定那里。通过阅读这些被固定下来的文字,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是对的还是错的。
人都有着天生的逻辑能力,任何高深复杂的知识,都一定可以分解成类似于1+1=2式的最简单的形式部分,只要有人能够娓娓道来,每个人都可以理解,并做出关于对错的判断。在逻辑面前,没有谁可以欺骗谁。
要是不相信1+1=2,未免显得自己太傻了点。但很多社会方面的知识,并非全由1+1=2组成,它还涉及到价值判断——好与坏、应该与不应该的问题。强词夺理、侵害他人利益、违背公平正义……我们天生就认为这些是坏的、不应该的——我们谁都不愿意获得这样不好的待遇,因此就有了这样的客观价值判断。以这样的价值判断再加上1+1=2,独立思考的能力基本上就形成了。
光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是不够的,因为这世界上的事情除了逻辑之外,还需要经验才能更全面了解。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以前所接受的知识可能会被逻辑推翻。所以说知识是不断更新的,真理不会永远存在的。
既然这样,就不仅需要不断的阅读以补充新的知识,还需要自由阅读以确保自己不陷入真理的陷阱。接下来就理所当然:不轻易否定他人的看法,不以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始终对事物保持好奇心并给予不同意见足够的尊重。自由人格也就开始生成了。
深圳是一座伟大而年轻的城市,除了伟人的推动,它的发展成绩无疑来自于改革开放下资本自由的释放,人的自由的释放。大量的海外资本、民间资本与国家资本一道,在这座城市里流动,来自各地的人们自由地在这里选择职业、参与竞争。自由阅读、解放思想,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充实的人文理念基础。
早在80年代初,蛇口工业区的阅览室里,摆放着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各种大型刊物,人们可以随意取阅。自由阅读,让一代人深圳人最早接受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等这些与市场经济规律及社会文明规则相关的基本观念。一群有着这些观念的人们,在一片荒岛上建立起今天的蛇口,将深圳这个小渔村建设成一座初具现代化城市规模的南国大都市。
小平当年说,打开窗户,难免会飞进几只苍蝇。这话用在阅读上同样适用。书籍可能有高雅与低俗之分,但并非禁绝的理由。因为我们难保低俗的东西里面不会包含有“大胆假设”式的奇思——要知道,人类历史上的天文、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很多都是从迷信里面来的;我们也不能将自己的审美标准强加于他人——不同的欣赏习惯与爱好本就是自然状态,只要人家没过来主动损害你的利益。所以说,可以倡导高雅,但不可强制禁绝低俗。
通过专家推荐好书的方式来倡导高雅阅读,当然是有意义的。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怠矣。”这话说的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海洋却那样浩瀚,令到一个人穷尽一生也不可能了解尽。面对汗牛充栋的馆藏书籍,我们做不到每一本都拿来读读,如果有专家来推荐一下,就可以省些事。08年深圳通过大众评选、专家推荐的方式评出30年30本书,我觉得这就是一个不错的方式。但只在倡导一方面着力,也不是厚道的做法,还应该在提供更多阅读资料上给些便宜。深圳的读书月活动,显然在自由阅读上做得还不是很充分,因为还有很多报刊书籍并不能摆上书架。
读书活动当然不只是读,读的过程中有思考,思考之后有个人的感受和结论,这些感受和结论需要表达和交流。“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作品就因人们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点不同,而出现丰富繁多的解读。这些不同解读的交流,甚至会形成如“红学会”一般的新的学术和交流圈子。科学技术知识的交流,能够促进个人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科技进步。社会知识的交流,能让人们学习如何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益于群体和谐。
深圳读书月活动中邀请各界名流参与举办的一些研讨会、论坛,对于扩大活动读书月活动的品牌影响力、提升读书月活动价值内涵当然是有益的。不过,在为读者提供面对面的交流与表达平台方面却似嫌不足——深圳的读者们找不到这样一个日常的公共场所,甚至组织者在活动期间也没有很好地为读者们提供这样的现实空间。
阅读是双向的。有人读书,就要有人写书。没有人写书,阅读也就无从谈起。知识总在更新,所有的经典都来自于当时的新作;阅读后的重新思考,也构成重要的新的阅读内容。这就需要更宽松的新书出版环境。但深圳与其他地方同样执行的严苛的出版审查制度以及在执行过程中衍生出来的数万元一个的书号费用,显然制约了新书的出版。这似乎与积极开展读书月活动以及荣膺“杰出的发展中的知识城市”的城市身份不太协调。
就当前而言,在我看来,自由阅读应该包括这些内容:不分高雅与低俗的内容均可自由阅读,人们应该有面对面交流与表达阅读感受的公共平台,有更宽松的出版环境。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是一座取得了巨大经济成就的城市,也一直是一座解放思想的先锋城市,她应该有勇气在倡导非功利性阅读下,迈开自由阅读的步子。
无论是功利性阅读还是非功利性阅读,都是对知识的渴望与尊重,只要人们都在阅读,就能提高这座城市的整体知识素养、提高这座城市的竞争力。深圳读书月活动,已经开启了一个文明愿景;但我相信,这座读书氛围最浓的城市,更期待自由阅读的到来。
(写于2009年深圳读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