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虎首页 加入收藏夹  
 
内部论坛会员入口: 密码: 申请入会 | 访客留言 | 好文推荐
 斑竹推荐 More...
 
[NEW!   深圳文化“十大愿景”
[㊣! 朝向一个“好商量的社会”
[㊣! 契约精神塑造城市的气质和
[㊣! 深圳“三化”改革目标不错
[HOT! 三中全会讨论:“五位一体
[NEW! 欧洲、中国货币互换,华尔
[㊣! 中国转型需要思想市场
[㊣! 地产泡沫将摧毁中国神话?
[COOL! 上大学的意义只是找份好工
[COOL! 硅谷救不了美国梦?
[COOL! 推动城镇化 要看“榨菜指
[COOL! 中国须建构理性精神
[COOL! 河内:拥抱之难
[㊣! 社区文学大赛引出“在地文
[NEW! 首届深圳社区文学大赛征稿
[NEW! “红嫂”在成年男人的嗷嗷
[㊣! 中国经济好日子走到头吗?
[COOL! 为什么没有“剥削”的社会
[NEW! 外资撤离 东南亚资产大跌
[NEW! 上海拟建自贸区,前海傻眼
[㊣! 利益逻辑与中国改革的困局
[COOL! 曹妃甸快玩不下去了
[㊣! 改革中国的特权制度
[㊣! 中国缺乏开放的思想市场
 站内搜索  
 
搜索类别:
关 键 词:
搜索类型:
 
 友情链接 More...
 
杰创达科技
 ·老亨的博客  ·薛涌评论
 ·王方每周评论  ·朗咸平先生
 ·半求地产评论  ·谢国忠先生
 ·贺承军建筑评论  ·陈志武先生
 ·王绍培的菜园  ·章星球文化本位
 ·新华网深圳论坛  ·南云楼
 ·财新网  ·沈宏非
 ·凤凰网  ·参和网
 ·天涯城市社区  ·洪晃找乐
 ·深圳新闻网  ·炎黄春秋
 ·奥一深圳  ·凯迪社区
 ·深圳之窗  ·商人王石
 ·中国选举与治理  ·尚书吧
 ·金心异南方评论  ·安妮宝贝
 ·公民陈绍华博客  ·王樽之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  ·张继合
 ·韩寒  ·中国新闻网
 ·张五常先生  ·FT中文网
 ·王受之先生  ·MBA智库
 ·刘家田

蔡孟翰:在亡国与亡天下之间
作者:蔡孟翰
来源:WWW.InterHoo.Com   类型:智囊团 ,      2013/1/5 10:07:59 点击5076次

于时语先生认为基督教在中国迅速扩大,中国可能在20年内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基督教国家,并认为这与当代中国社会以西方的文化价值为皈依,亦与中国近代差点亡国的历史有关。之后,几篇回应均以为于文为非,然而涉及面向不少,很难在一篇文章中一一处理。现就整个争论中的关键两点简单评论。

  第一点即是文化/宗教与政治的关系,换句话说,一个文化传统是否会因一个国家独立性的有无(所谓国亡)而受到影响。这两者间的关系,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顾炎武在其《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一条中举出,有亡国与亡天下之别。他说“易姓改号,之谓亡国”,“仁义充塞,而至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天下在此处不是指高于国家位阶的世界或国际关系,不是《大学》里“治国平天下”的“天下”。“天下”在此指的是文化或是一种普遍的价值观。这种普遍的价值观对顾炎武而言就是儒家文明。他接着申论,保天下重于保国,保天下才能保国。

  于文的论点,用顾炎武的语汇来说,即是国不保,天下亦不保。从顾炎武的行文,看不出国不保,则天下不保的焦虑。这可归结于顾炎武不认为满洲人入关,取代明朝,对中国文化本身会有多大的冲击,因为满人的胜利不是文化的胜利,只是政治军事的胜利,如同蒙古人的元朝。对顾炎武而言,满人的入主中原,最深层的原因,是儒家文明中的宋明理学,以及历代政治错误所造成的。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亡于蒙古满洲时,中国文化并没有丧失活力,中国文化甚至更向外扩张。高丽(朝鲜)接受朱子学即在蒙元时;日本在清朝时,不但没有减少对中国书籍的依赖,反而再度进入中国化的高潮。越南的中国化也在19世纪初阮朝时达到最高峰。更不消说,统治中国近三百年后的满洲人彻底汉化,到清末会讲满洲话的满人已经不多。

  在比较其他文明区时,亦可找到相似的现象。英国从18世纪起对印度鲸吞蚕食,到了今天印度并没有成为基督教国家,印度教仍然在印度社会里盘根错节。再看中东与北非,虽在19世纪以来逐渐受到欧洲帝国主义的控制,这些地方也没有显著的基督教化,没有成为今天的韩国、越南或菲律宾。在回教国家里,反西方的政治运动特别激烈频繁。同样在亚洲,成为西方殖民地的缅甸、马来西亚,与从16世纪起即逐步受到荷兰统治的印度尼西亚,也没所谓大量改宗信基督教的社会现象。再看看过去亡国两千年的犹太人,离散四方,即使落脚在基督教国家或回教地区,依旧保有犹太教,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竟还能在巴勒斯坦重新建立犹太人/犹太教国家。

  这样看来,顾炎武主张保天下然后保其国确实有根据。在此需要追问,何以保天下而后能保国呢?顾炎武的回答是匹夫有责。稍微演绎一下,则是社会里有组织保卫自己的文化宗教,即便亡国,亦终可复国。放眼世界,已是如此。可是近代中国历史,自辛亥革命起,就是救亡(保国)高于保天下(保教),甚至逐渐走向为了救亡,不得不弃天下(传统文化)。换成后来的语言,不就是众所熟悉的“打倒旧社会,建立新中国”。朝鲜、越南均与中国的经验相差不远。搞到现在,社会里维护传统文化的组织/势力早已烟消云散,不啻废墟或空地。改革开放前,中国大陆的党国体制加上闭关自守,自然无他力介入,一旦开放,经济起飞后,国王新衣,原形毕露,亟待各种新旧中外文化来占领,各领风骚。

日本人没撕裂救亡与保教



  1945年前的日本,非常清楚保国与保天下密不可分,所以没有救亡或保教(保天下)的选择题,只有护持国体或反对国体的是非对错。国体,一言以蔽之,乃是一个国家的历史生命与国家的历史精神文化的总称。这样的国家论,使得救亡与保天下二者为一,而非撕裂国家/人民的两端。国体这个说法,最早来自日本德川后期水户藩儒者会泽正志斋完全以汉文(文言文)写成的《新论》一书。

  其实,日本在明治中期前也有不少为了保国不惜弃天下的言论。今天汉字的简化,与较早的汉字罗马拼音化(汉字废除论),皆来自日本在明治初期到中期,为了救亡而发的主张。只不过明治维新的成功,基本上是旧体制内领导人换班,再加上国体的理论,使得后来主导中国、韩国、越南的救亡高于保天下/保教的基调,在日本就完全失去市场。战后,日本的明治宪法、国家神道与儒学主导的教育敕语虽然被迫放弃,但美国最后并没有彻底清算日本旧势力、旧社会,遂留下保天下,维护日本传统文化的组织与土壤。

  第二点则是,基督教与中国/儒家文化的关系。有不少人均以为佛教虽为外来,却早已融入中国社会,成为中国文化有机的一部分。那基督教为何不能与中国文化共存呢?先说佛教。中国在佛教进入以前,其实并没有什么有组织的宗教信仰团体,儒家虽然指导政治社会,但儒家完全没有一般宗教的组织与性质,直到清末也没有,所以,康有为才要组织孔教对抗基督教。中国的道教也大概是在佛教进入中国后,受到佛教组织的启发才逐渐形成。因此,佛教虽为外来,但却是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成长成熟前形成一个重要的组成成分;而且佛教的大盛,也要等到五胡乱华的南北朝才真正大行于世。



  反之,基督教虽在唐朝曾有一席之地,唐后即又默默无闻。再度进入中国已经明末。这第二度的交汇困难重重,主要是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差异,在彼时实在难以克服。从祭祖的问题到儒家的天是否为上帝的讨论,使得再度的交汇在激荡出一些火花后,随即消沉。第三度进入中国时,则是伴随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一起侵入。这段历史是不幸的,对基督教亦是不幸的。
  但是,在思想文化上,最关键的还是基督教的一神论。历史上的中国,从未成为一神教的国度。这一神教对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岂可掉以轻心?启蒙时期英国的历史学家吉本早在其《罗马帝国衰亡史》一书论及,罗马帝国的衰亡与基督教成为国教有关。因为罗马帝国起了本质上、精神上的改变。虽然今天中国传统有如风前残烛,但不能因此而无须再追问这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在西风狂扫后已经极其脆弱,怎堪再由基督教来一次试试看呢?

  今天日本基督教徒甚少,并非日本人多是虔诚的佛教徒或神道教徒,而是日本社会在很多层面,从一个人出生到死亡,一年四季节庆,几乎都脱离不开一些传统的规范,与维护传统文化组织的安排。这与法国启蒙时期的大哲人孟德斯鸠在其巨著《法意》第三部19书第17至20章一书形容,传统中国的宗教与社会的情况相当雷同。简单地说,他认为由于中国的立法者混合宗教、法律、行为规范与礼节,再加上一切以家族为中心,结果是“基督教几乎永不可能在中国有立足之地”。

  可是,今天不管中国会不会在20年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基督教国家,现下中国基督教如此迅速成长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保卫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个混成力量已经瓦解,所以孟德斯鸠以为在中国几乎不可能的事已经稀松平常。这也是中国在过去百年来以二分法的态度处理保国与保天下,终而选择保国放弃保天下的结果。

作者是日本千叶大学人文社会研究科特任准教授

发 表 评 论』『打 印 本 页』『关 闭 窗 口
 相关文章 全部相关文章... 
 
 - 37年,深圳一直是个意外!  - 硅谷救不了美国梦?  - 平等、民主与西方的伊斯兰难题
 - 震惊!深圳或成“最不互联网的城市  - 推动城镇化 要看“榨菜指数”  - 中国重蹈日本覆辙
 - 企业直播:风口将至,未来已来  - 中国须建构理性精神  - 中国是否会爆发金融危机?
 - 深圳+香港,失去想象力了吗?  - 河内:拥抱之难  - 没有眼泪没有悲伤
 - 民营经济之中国市场地位  - 社区文学大赛引出“在地文学”理论  - 日本的中国通与中国的日本盲
 - 社会主义制度浅议  - 首届深圳社区文学大赛征稿启事  -  欧洲的错误给亚洲的启示
 - 超级水网:巨大包袱?天大馅饼?  - “红嫂”在成年男人的嗷嗷待乳声中  - 或许中国需要撒切尔夫人式的政治家
 - 关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 中国经济好日子走到头吗?  - 没有粘结在一起的金砖
 - 从1814到2014:英美靠什么  - 为什么没有“剥削”的社会穷人更多  - 丧钟为谁鸣?
 - 草根评价邓小平  - 外资撤离 东南亚资产大跌  - 龙象共舞——中国和印度须直面的三
 -   深圳文化“十大愿景”  - 上海拟建自贸区,前海傻眼?  - 中国要警惕塞浦路斯式陷阱
 - 救救孩子们吧!  - 利益逻辑与中国改革的困局  - “国五条”的猫鼠游戏
 - 朝向一个“好商量的社会”  - 曹妃甸快玩不下去了  - 中国对朝鲜必须旗帜鲜明
 - 契约精神塑造城市的气质和风骨  - 改革中国的特权制度  - 中国产葡萄酒登上英国王室御用酒庄
 - 深圳“三化”改革目标不错,前海期  - 中国缺乏开放的思想市场  - 中国学不了新加坡
 - 三中全会讨论:“五位一体”的改革  - 经济改革的核心经验和教训  - 衡量通胀,看科长指数
 - 欧洲、中国货币互换,华尔街关注!  - 中国未来成功的民众基础  - 被中国一再误读的新加坡
 - 中国转型需要思想市场  - 深圳社区文学大赛参与踊跃  - 中国人大:全球富人最集中的议会
 - 地产泡沫将摧毁中国神话?  - 中国高调和美国不干涉的外交姿态  - 中国的国际形象危机
 - 上大学的意义只是找份好工作吗?  - 中国崛起进程中最艰难的选择  -  中国在财富面前惊慌失措
 文章评论 全部文章评论...  
 
发 表 评 论
网上大名:  *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请不要超过500字)
*
验证码: 
       
  真情告白 |   | 访客留言 | 申请入会 | 民意调查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外贸B2C商城建设
ICP备案号:粤ICP备05098314号
本站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转载、合作或业务咨询邮箱:interhoo@1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