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虎首页 加入收藏夹  
 
内部论坛会员入口: 密码: 申请入会 | 访客留言 | 好文推荐
 斑竹推荐 More...
 
[NEW!   深圳文化“十大愿景”
[㊣! 朝向一个“好商量的社会”
[㊣! 契约精神塑造城市的气质和
[㊣! 深圳“三化”改革目标不错
[HOT! 三中全会讨论:“五位一体
[NEW! 欧洲、中国货币互换,华尔
[㊣! 中国转型需要思想市场
[㊣! 地产泡沫将摧毁中国神话?
[COOL! 上大学的意义只是找份好工
[COOL! 硅谷救不了美国梦?
[COOL! 推动城镇化 要看“榨菜指
[COOL! 中国须建构理性精神
[COOL! 河内:拥抱之难
[㊣! 社区文学大赛引出“在地文
[NEW! 首届深圳社区文学大赛征稿
[NEW! “红嫂”在成年男人的嗷嗷
[㊣! 中国经济好日子走到头吗?
[COOL! 为什么没有“剥削”的社会
[NEW! 外资撤离 东南亚资产大跌
[NEW! 上海拟建自贸区,前海傻眼
[㊣! 利益逻辑与中国改革的困局
[COOL! 曹妃甸快玩不下去了
[㊣! 改革中国的特权制度
[㊣! 中国缺乏开放的思想市场
 站内搜索  
 
搜索类别:
关 键 词:
搜索类型:
 
 友情链接 More...
 
杰创达科技
 ·老亨的博客  ·薛涌评论
 ·王方每周评论  ·朗咸平先生
 ·半求地产评论  ·谢国忠先生
 ·贺承军建筑评论  ·陈志武先生
 ·王绍培的菜园  ·章星球文化本位
 ·新华网深圳论坛  ·南云楼
 ·财新网  ·沈宏非
 ·凤凰网  ·参和网
 ·天涯城市社区  ·洪晃找乐
 ·深圳新闻网  ·炎黄春秋
 ·奥一深圳  ·凯迪社区
 ·深圳之窗  ·商人王石
 ·中国选举与治理  ·尚书吧
 ·金心异南方评论  ·安妮宝贝
 ·公民陈绍华博客  ·王樽之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  ·张继合
 ·韩寒  ·中国新闻网
 ·张五常先生  ·FT中文网
 ·王受之先生  ·MBA智库
 ·刘家田

王慧麟﹕谁的《大清律例》?
作者:香港明报
来源:WWW.InterHoo.Com   类型:COOL! , 中国改革 ,      2012/12/4 9:08:03 点击3202次


  (联合早报网讯)近日,“法治”又成为讨论焦点。前律政司长梁爱诗提到,“如果香港的法律制度一直没有发展,华人社会必定仍然沿用源自大清律例的习惯法”,又引起政客口水一番,但大家却没有指出,其实《大清律例》与习惯法,是两码子事,人们把两者扯在一起,确实令人奇怪。这次交锋,显示香港部分法律界人士,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仍存有误解,更未能“去殖”:即未能摆脱香港法律之殖民地意识,倒是令人惊讶。

  要搞清楚什么是《大清律例》

  首先,一定要搞清楚什么是《大清律例》,以及它背后承载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国法制之发展,至唐代走向成熟。《唐律》上承历朝法律,辅以经济及社会发展,演变成为一套较为完备之法典,而其更有启后之功,之后历代王朝,包括宋、元、明等,均在《唐律》之基础上作补充及修订,直至《清律》,已成为非常成熟的法典。所谓“律”者,是原则性的法律条文,而“例”是在“律”的基础上,补充“律”之不足而制定的条文。

  清代地方县官,是法律应用的最前线。他们的案头除《大清律例》外,更有《刑案汇览》、《驳案汇编》、判牍等书籍辅助,更有熟悉律例的幕友背后“发功”,协助判案。县官在审案时,虽有一定裁量之权力,但在应用律例之时,仍不能偏颇。清代之终审衙门为刑部,遇到下级错用律例,例如比照律例时出错,会即时驳回纠正。

  三言两语,不可能详讲清代法制,但必须指出,其一,中国历朝的法制,《大清律例》虽是法官审案之重要组成部分,但非全部。县官审案,既有律例,亦有判例,更要顾及民风、宗族以至教化等元素;其二,正如瞿同祖所言,中国传统法律之本质,是把中国传统伦理融入当中。法律既有约束社会及惩罚罪犯之作用,更有维持君臣父子秩序、维系宗族制度、推动儒家伦理、教化社会之作用,此就是中国法律儒家化之论述。

  因此,在讨论中国传统法律,例如《大清律例》的时候,就不能用西方法律文化及视角,特别是以西方之“习惯法”(customary law)视之,认为《大清律例》就是,或只是由中国“习惯”(customs)所构成的法律。

  《大清律例》的法律不是“习惯法”

  其次,《大清律例》的法律不是“习惯法”。自1841年,英国以船坚炮利,强行打开中国门户,在香港建立殖民地之后,其优先举措,就是把英国法律体制移植至香港,把香港原有的法律体制与清朝割离。由于英国法律不可能涵盖殖民地之所有情况,因此,香港法院在审判时,若未有相关英国法律应用时,可应用中国之法律及习惯,1873年之最高法院条例第5条,就是香港法院使用中国法律及习惯之滥觞。

  由于当时中国法律之代表是《大清律例》,于是香港法院就应用之。但正如上面所述,《大清律例》只是县官审案时要考虑之重要部分,香港法院单是抽取《大清律例》之条文,把它当作英国法律条文般,机械地应用于华人社会,已流于片面;而从来《大清律例》亦非涵盖所有民事原则,故香港法院,特别是在处理家事法时,《大清律例》未敷应用,于是就应用在香港之所谓“中国习惯”。由是,在香港之“中国习惯”,亦堂而皇之进入香港法院,让法官将“习惯”赋予法律地位。

  问题是,中国旧习,多如繁星,究竟哪些是“法律”,有哪些又不是呢?如何及由谁来界定呢?权力,就在法官身上。那么,西人法官又有什么能力来判断一个习惯是具有法律效力呢?

  以香港婚姻法为例。香港法院在判定一个女士在家庭中能否拥有“妾”之身分,其中一个考虑元素是,该名女士有没有“入宫”(是的,还有译名叫Yap Kung)。即是说,家长(妾以家长来称呼伴侣)在纳妾之时,需要妻同意,且有一定仪式。然而,《大清律例》内既没有“入宫”之条,也没有以此作为界定妾之身分的准则。在清末民初之《中国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日治时期之《台湾私法》等,均不见“入宫”,显见它并非全中国均应用之习惯。可以推断,这只可能是部分地区或香港华人社会之旧习,而非中国旧习也。

  究竟中国法院如何界定妾之身分?据民国大理院七年(1918)上字第一八六号之判决:“妾与家长间名分之成立,应具备如何要件,在现行律并无规定明文。依据条理正当解释,须其家长有认该女为自己正妻以外配偶,而列为家属之意思;而妾之方面,则须有入其家长之家,为次于正妻地位之眷属之合意,始得认该女为其家长法律之妾。”赵冰博士在其权威著作《Marriage Laws and Customs in China》则认定此条为“入宫”之意。查大理院判辞内并无入宫一词,亦无像香港法院般有要求妾向妻跪拜、斟茶之“入宫”仪式,何以推论此为“入宫”之真正意思呢?

  其实,对香港华人土豪而言,妾之身分界定,为其能否在婚姻法及继承法之中,获得赡养分,子女在家族之财产分配以至继承之地位等,至为关键。例如妻有否接受“入宫”,更指涉夫家二奶、三奶及四奶及其子女之家产分配!

  研究殖民地法律历史的学者已经提出,英人在治理殖民地,往往以想像、推测甚至创造习惯法,进行矮化、阶级化及特权化。其一,是逐步以本地立法,有序地引入英国法律,逐步排挤及洗刷原有之法律条文及文化,把原有的土著及传统法律,矮化为“习惯法”,其与优等之英国现代法律文化相比,被视为落后、粗暴及野蛮文明之代表。

  矮化、阶级化及特权化

  其二,习惯法被用作维系及巩固当地亲英之资产阶级特权,让其继续享有某一种特权及优势,争取他们支持殖民管治。例如新界丁屋政策,查《大清律例》何来规定所有男丁一定有房屋?又例如民国时代香港之买卖及蓄妾之恶习,实为家境较为富裕之男性所为,三角码头苦力何来“三妻四妾”?在香港之纳妾是中国习俗,还是有閒阶级及土豪之恶劣玩意?

  然而,当中国在民国年代已经法律上推行一夫一妻制,四九年后中国亦严行废妾,为何香港要迟至1971年才废妾?既然中国法律及习惯会随着社会发展而改进,为何香港所实行之中国法律及习惯,没有因之转变,仍然应用1843年之《大清律例》呢?这是不是殖民管治刻意造成的结果?

  英国之殖民地法律教育,让不少人对传统中国法律文化缺乏充足理解,亦对英国法律之殖民本质缺乏充分掌握。查英国之殖民地法律,既是压制人权,更是以洗刷、排除甚至割离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为重任,让部分港人长期以来,以为《大清律例》就是中国(恶)习惯之总代表,《大清律例》就一定是野蛮落后文明之反映。中国历朝法制之进展,以现代目光视之,虽有糟粕,但到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石之一。香港法律教育承载殖民地视角,既误以为《大清律例》就是中国习惯法,也将《大清律例》贬之恶之,是英国殖民地法律教育的成功,还是我们仍然未能摆脱及超越法律之殖民性?

  ■延伸阅读

  黄源盛(2012),《中国法史导论》,台北:元照出版社

  [日]滋贺秀三(2003),《中国家族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

  来源:明报

发 表 评 论』『打 印 本 页』『关 闭 窗 口
 相关文章 全部相关文章... 
 
 - 37年,深圳一直是个意外!  - 硅谷救不了美国梦?  - 平等、民主与西方的伊斯兰难题
 - 震惊!深圳或成“最不互联网的城市  - 推动城镇化 要看“榨菜指数”  - 中国重蹈日本覆辙
 - 企业直播:风口将至,未来已来  - 中国须建构理性精神  - 中国是否会爆发金融危机?
 - 深圳+香港,失去想象力了吗?  - 河内:拥抱之难  - 没有眼泪没有悲伤
 - 民营经济之中国市场地位  - 社区文学大赛引出“在地文学”理论  - 日本的中国通与中国的日本盲
 - 社会主义制度浅议  - 首届深圳社区文学大赛征稿启事  -  欧洲的错误给亚洲的启示
 - 超级水网:巨大包袱?天大馅饼?  - “红嫂”在成年男人的嗷嗷待乳声中  - 或许中国需要撒切尔夫人式的政治家
 - 关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 中国经济好日子走到头吗?  - 没有粘结在一起的金砖
 - 从1814到2014:英美靠什么  - 为什么没有“剥削”的社会穷人更多  - 丧钟为谁鸣?
 - 草根评价邓小平  - 外资撤离 东南亚资产大跌  - 龙象共舞——中国和印度须直面的三
 -   深圳文化“十大愿景”  - 上海拟建自贸区,前海傻眼?  - 中国要警惕塞浦路斯式陷阱
 - 救救孩子们吧!  - 利益逻辑与中国改革的困局  - “国五条”的猫鼠游戏
 - 朝向一个“好商量的社会”  - 曹妃甸快玩不下去了  - 中国对朝鲜必须旗帜鲜明
 - 契约精神塑造城市的气质和风骨  - 改革中国的特权制度  - 中国产葡萄酒登上英国王室御用酒庄
 - 深圳“三化”改革目标不错,前海期  - 中国缺乏开放的思想市场  - 中国学不了新加坡
 - 三中全会讨论:“五位一体”的改革  - 经济改革的核心经验和教训  - 衡量通胀,看科长指数
 - 欧洲、中国货币互换,华尔街关注!  - 中国未来成功的民众基础  - 被中国一再误读的新加坡
 - 中国转型需要思想市场  - 深圳社区文学大赛参与踊跃  - 中国人大:全球富人最集中的议会
 - 地产泡沫将摧毁中国神话?  - 中国高调和美国不干涉的外交姿态  - 中国的国际形象危机
 - 上大学的意义只是找份好工作吗?  - 中国崛起进程中最艰难的选择  -  中国在财富面前惊慌失措
 文章评论 全部文章评论...  
 
发 表 评 论
网上大名:  *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请不要超过500字)
*
验证码: 
       
  真情告白 |   | 访客留言 | 申请入会 | 民意调查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外贸B2C商城建设
ICP备案号:粤ICP备05098314号
本站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转载、合作或业务咨询邮箱:interhoo@1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