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中国政府公布《国务院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再一次取消和调整了314项行政审批,并把广东省设立为行政审批改革特区。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个决定明确提出“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政府都要退出。凡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事项,一律不设前置审批”。有论者把它概括为“凡公民能自决的,政府都要退出;凡市场能调节的,政府都要退出”的“新两个凡是”。
中共十八大召开在即,中国改革的动向成为海内外舆论分析与评论的一个热点。连日来,中国首席官方媒体《人民日报》刊出多篇关于改革的评论文章,10月21日,提出“现阶段问题只有也一定能通过改革开放解决”,11日的文章则呼吁“要做(改革)闯关的开路先锋”。可以说,这些文章正在一定意义上为即将到来的新一轮改革进行预热。
那么,新一轮改革的方向在哪呢?10月10日,中国政府公布《国务院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再一次取消和调整了314项行政审批,并把广东省设立为行政审批改革特区。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个决定明确提出“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政府都要退出。凡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事项,一律不设前置审批”。有论者把它概括为“凡公民能自决的,政府都要退出;凡市场能调节的,政府都要退出”的“新两个凡是”。
在考察中国改革历史的背景下,“新两个凡是”的方向性意义将得到确切展现。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改革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这是一个政府角色从全能型向威权型转型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可以是解释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缘由,也可以是解释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困局的肇因。
一方面,政府角色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不断弱化,改革开放开启的经济社会自由化进程较好地契合了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世界潮流,市场活力得到释放,社会自由得到拓展,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在威权型政治体制的框架下,计划经济的理念和力量仍然有着强大的惯性,大政府小社会、强政府弱市场的政治社会格局没有得到实质意义上的改变,这是当今中国经济社会面临诸多问题的根源所在。
释放自由是中国改革的本质
因此,中国要实现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发展,必须实现经济社会的进一步自由化。今年2月,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联合发布题为“2030年中国发展战略”的报告,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改革建议。其中包括:(1)实施基于市场的改革来增强经济活力;(2)加速创新;(3)为所有中国公民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社会保障。客观地说,这些建议是切中肯綮的。
在基本精神上,“新两个凡是”体现了中国政府将继续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弱化自身角色的态度和决心,逐渐解除套在市场和社会身上的各种束缚,为市场的归市场、社会的归社会,政府、社会、市场三者各就其位的政治社会格局转变铺路。由此,中国继续市场化和社会化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得到了明确。
从长远看,“新两个凡是”的价值还在于其进一步体现了当代中国改革的本质。如果在整个人类历史的背景下进行考察,中国改革的本质意义无疑会更加明晰。
比较中西方历史,很多人都困惑为什么中国与欧美国家自近代以来会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和遭遇。著名的李约瑟之谜直接发问:“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
在某种程度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的理论可以解释这个问题。在其经典著作《以自由看待发展》(Development as Freedom)中,森阐述了自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所谓自由,就是人们能够过自己愿意过的那种生活的能力,这种能力由政治自由、经济竞争、社会机会、透明性担保、防护性保障等条件共同组成。森认为,个人生活权利的扩张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当发展的目标被定为对人的自由扩展时,就真正把握了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这便是自由之于发展的真谛所在。
根据森的这个理论逻辑,人们可以发现,近现代欧美之所以走在世界发展的前列,市场和社会的自由得到释放是主要原因。一部欧美的历史,就是民众权利不断增大、政府权力不断缩小、民众不断实现和拓展自由的历程。相反,表面上自由散漫的中国民众缺乏的正是森所阐述的自由。一部中国历史,就是民众权利不断缩小,政府权力不断集中、民众自由不断丧失的过程。因此,中国近代以来的衰落就是市场孱弱、社会不能自主的必然结果。
以此观之,中国改革的本质在终极意义上就是要把颠倒了的发展逻辑重新颠倒过来。通过返还和拓展民众的自由权利、完善自由竞争与选择基础上的市场体制、培育强大的公民社会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见证了这种通过不断释放市场和社会自由所创造的能量,过去如此,解决当前的经济困局和未来的长期发展更是需要如此。
今年以来的一些迹象表明,人们有理由对中共十八大之后的中国改革做一个比较乐观的预期。在“新两个凡是”原则的指导下,中国既往依靠投资、劳动力、土地和超发货币的经济发展模式将在新一轮改革中得到改变,一个市场和社会力量得到更大发挥、政府作用相形下降的新型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终将到来。
作者是中国独立评论人士 原题:《中国新一轮改革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