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春天,随着奥巴马的国情咨文而来的是美中大国之争的浮出水面。美中两国互信不足,是客观存在的一大问题;在互信不足的状态下,中国如何定位自身,也将影响美国作为的意涵。
如果中国只是在经济上、科技上与美国竞争,不在地缘政治上、在零和游戏中与美国针锋相对,美国的防范对中国不会有太多影响;但无论如何,确实有相当多中国人感觉被美国骚扰了。不过在被骚扰的同时,中国人的自信愈来愈大;在美国的催逼之下,中国苦练内功,渐渐觉得可以走出自己的路,甚至会觉得美国是自找麻烦。
中国人怎样看眼前的世界?美国作为中国老师的地位,已渐渐终结。美国经济不稳,英国报章甚至宣称西方应向中国学习宏观调控。经济学界愈来愈普遍的认为2018年前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美国,是极有可能之事,而2012年将是中国GDP超过美国一半的一年,规模可能超过日本与德国总和,或者德、英、法三国总和。
美国想用经济合作拉拢东亚国家,但在中国多数学者看来那绝难成事。况且美国一时仍无法从中东抽身,阿富巴战争过程中军事组织与装备上弊病频传,相形之下中国第一艘航母即将成军,国防开支也首度突破千亿美元大关,中国对美国军力的畏惧也渐渐消失。种种因素作用下,中国菁英开始产生顶天立地的“自由自在”之感。
中国人未认识到“大国责任”
然而这种自由自在,也显示中国人尚未普遍认识到“大国责任”。中国人俯瞰韩国的狂妄,讥嘲朝鲜的封闭,不满缅甸的反复,藐视菲律宾的盲动,但是中国人似乎没有要“领导”、“塑造”周边的打算。或许由于国家太大,内部问题仍多,于是中国人仍保持着非常“内向”的视角;菁英层的心态可用习近平“中国不输出革命、贫穷、饥饿”的名言来概括,中国似乎满足于不制造麻烦,自得其乐,但“国际社会”仍留给西方主导。
这种心态应对较远、较小的国际问题,例如叙利亚动荡,或许还游刃有余,但对于更突然、更爆炸性的周边状况,若也没有一些想定或蓝图,就可能捉襟见肘。朝鲜可说是中国近期最大的危机来源,而中国目前仍靠输血以推迟朝鲜崩溃的时间点。中国人民不会愿意为支持朝鲜而花上大钱,因为感到朝鲜以谎言治国,连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的贡献都不愿意承认,中国的支持很可能又由于朝鲜的背信弃义而打水漂。但若将朝鲜视为东德,韩国确实没有能力扮演西德的角色,难道中国也不行?或许中国确有准备,但至少知识界对此似乎闻所未闻,而这也就意谓准备不可能充分。
大陆学者说,美国有“理想主义”传统,对国际社会有“抱负”,而中国没有。其实随着中国崛起,学者自然会为了延伸的国家利益而擘划国家的理想与抱负,例如张维为的“中国震撼”与刘明福的“中国梦”,都堪称著名的尝试。中国究竟将如何使用财力、武力,是一桩特别大、需要长期不断被论述的题目。
作者是台北中国科技大学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