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虎首页 加入收藏夹  
 
内部论坛会员入口: 密码: 申请入会 | 访客留言 | 好文推荐
 斑竹推荐 More...
 
[NEW!   深圳文化“十大愿景”
[㊣! 朝向一个“好商量的社会”
[㊣! 契约精神塑造城市的气质和
[㊣! 深圳“三化”改革目标不错
[HOT! 三中全会讨论:“五位一体
[NEW! 欧洲、中国货币互换,华尔
[㊣! 中国转型需要思想市场
[㊣! 地产泡沫将摧毁中国神话?
[COOL! 上大学的意义只是找份好工
[COOL! 硅谷救不了美国梦?
[COOL! 推动城镇化 要看“榨菜指
[COOL! 中国须建构理性精神
[COOL! 河内:拥抱之难
[㊣! 社区文学大赛引出“在地文
[NEW! 首届深圳社区文学大赛征稿
[NEW! “红嫂”在成年男人的嗷嗷
[㊣! 中国经济好日子走到头吗?
[COOL! 为什么没有“剥削”的社会
[NEW! 外资撤离 东南亚资产大跌
[NEW! 上海拟建自贸区,前海傻眼
[㊣! 利益逻辑与中国改革的困局
[COOL! 曹妃甸快玩不下去了
[㊣! 改革中国的特权制度
[㊣! 中国缺乏开放的思想市场
 站内搜索  
 
搜索类别:
关 键 词:
搜索类型:
 
 友情链接 More...
 
杰创达科技
 ·老亨的博客  ·薛涌评论
 ·王方每周评论  ·朗咸平先生
 ·半求地产评论  ·谢国忠先生
 ·贺承军建筑评论  ·陈志武先生
 ·王绍培的菜园  ·章星球文化本位
 ·新华网深圳论坛  ·南云楼
 ·财新网  ·沈宏非
 ·凤凰网  ·参和网
 ·天涯城市社区  ·洪晃找乐
 ·深圳新闻网  ·炎黄春秋
 ·奥一深圳  ·凯迪社区
 ·深圳之窗  ·商人王石
 ·中国选举与治理  ·尚书吧
 ·金心异南方评论  ·安妮宝贝
 ·公民陈绍华博客  ·王樽之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  ·张继合
 ·韩寒  ·中国新闻网
 ·张五常先生  ·FT中文网
 ·王受之先生  ·MBA智库
 ·刘家田

公共管理就像下水道
作者:维舟
来源:WWW.InterHoo.Com   类型:COOL! , 中国视线 , 中国改革 ,      2012/8/4 10:22:03 点击3489次

   排水管线看起来是件小事,而且由于它通常深埋地下,平时也不在人们视野之内(当然更无法作为形象工程),但城市下水道正如家中的排水管和马桶一样,在这看似不起眼的地方有时却能决定生活的质量并表明其现代化程度

  公共政治学上有句名言:“公共管理就像下水道,一般只在发臭之后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有的时候,下水道即使不发臭,也会引起注意——尤其当一场暴雨引发城市内涝,竟造成77人死亡和百亿元经济损失的悲剧之后,人们不免要追问:为何没有一个应当在此时发挥作用的排水系统?

排水管线看起来是件小事,而且由于它通常深埋地下,平时也不在人们视野之内(当然更无法作为形象工程),但城市下水道正如家中的排水管和马桶一样,在这看似不起眼的地方有时却能决定生活的质量并表明其现代化程度。

无论中外,前现代的城市基本上都是没有下水道的,流经城市的天然河道、护城河,以及地表渗漏和露天蒸发就是唯一的排水方式。当时的城市选址大多地势便利(近水但又非洼地),城市不大,天然的河道、水洼、池塘通常未遭人工改变,而路面又未硬化(代价则是雨天路面极为泥泞),连房屋的墙体也都能渗水,因此古代城市即便没有下水道,通常倒也很少发生内涝。从当时的城市环境来看,更大的问题并非排涝,而是露天的污水引发的传染病。

各国城市发展的历程表明,下水道系统的建设与现代化是同步的,都是为了逐渐使污物、污水等象征着排泄功能的城市系统能有效运作的同时隐蔽化,改变此前那种暴露的、可见的做法。然而在现代化过程中,人们通常最先关注的却常常是其它方面,在向现代城市转型的过程中,自然排放以及使用人力来清理露天堆放的垃圾、人畜粪便、污水的传统办法往往仍在起作用。

上海早期的租界侨民坐船去郊区旅行时,不论他们到哪里,一路上几乎不可避免地要碰见粪船、粪坑、粪勺和挑粪夫。上海晚至光绪年间才砌筑阴沟,又拖了三四十年,直到1923年城市人口暴增至230万时才开始安装下水道中心系统,而建设这些工程的动因仍是公共卫生的考虑,城市内涝那倒还在其次,尤其因为当时上海市内还有足够多的小河浜(尽管很脏)尚未填平。日本也一样,德川时代依靠人工进行粪便收集和污水处理十分成功,讽刺的是,正因为其成功,导致“马桶和下水道在日本的现代化反而延迟了”(《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至今不少日本城市饱受现代下水道系统缺失之苦,即便是东京,虽然1884年即已开始修建下水道,但直到数十年前仍习惯于将河道视为一个开放的下水道,由于满是垃圾的脏水不时会淹没那些处于低地的房子和工厂,1960-70年代人们便将这些河道填平,结果又导致了严重的城市内涝,这才不得不开始考虑建设大型骨干排水管网。



对北京这样的城市来说,问题就更难了。现代北京城可追溯至明初的规划,而当时担心的主要问题并不是“涝”,却是“旱”。作为一个北方城市,古代北京历来患苦的是水源匮乏、水质咸苦两大问题,这才有刘伯温将北京筑成“哪吒城”的传说,因为哪吒不仅护国降魔,还有降龙祈雨的法力。像大多数前现代城市一样,北京直至清末仍无一寸下水管道(故宫的排水其实是靠地下渗漏,与城市下水道系统也是两回事),全靠城内几条河流排放污水,而供水则靠井水;人们都只求自家小院清净,胡同常被当作垃圾场、便所和下水沟。除了附近的永定河偶尔泛滥,北京由于城市本身雨水不多,历史上很少受水患困扰,直到1949年后,主政者考虑的重点都是供水而非排水,因而建国之初就修了官厅、密云两大水库,之后还耗费巨资南水北调,但却没想过要给北京修巨大的骨干排水管网。

平心而论,北京并非孤例。北方虽然天然河道相对较少,但由于地下水位很低(清代即已有人指出,江南掘地五尺见泉,而北方掘井常深达数丈),下雨时很快渗漏,近代之前的北方城市普遍不重视下水道建设(青岛或许是唯一例外)。像石家庄直到1940年代,“广大居民和绝大多数工厂、商店的污水、废水没有相应的排放渠道,根本无法处理,城市的雨水、污水只得积存于市内低洼之地,任其就地渗漏或蒸发”(《近代石家庄城市化研究,1901-1949》)。北京之所以问题尤为严重,不止因为它历史欠账太多、天然河道和湖泊湿地又太少,也是因为它如今是巨型城市,地面硬化范围更大,因而造成的内涝更严重,并不表明其他一些城市的下水道建设就比它好到哪里去。

一百年前,美国学者Franklin H. King曾说:“奇怪的是迄今为止,在东方的所有国家,包括日本、中国和朝鲜那些古老的大城市,都没有看见过西方国家目前正使用的下水道排污系统。”这说起来其实一点都不奇怪。一个干净、隐蔽、高效的供水排水系统,无论在哪里,本身都是现代化的产物与可靠标志。美国人Albert Shaw于1888年去欧洲旅行,发现游客们虽然常陶醉于欧洲历史,但实际上欧洲最好的东西是新的——他指出五十年前在英国没有地下排水系统,也缺乏其他许多公共服务设施。除了汉堡外,德国大城市的现代供水、排水系统都直到1870年代后才出现,但德国人以其高效,在三十年内就使过去以肮脏著称的城市(如柏林)变成了干净和高效的典范。这在当时给就学于德国的美国人留下深刻印象,因为当时的芝加哥等美国城市也以污水横流闻名。

这里需要再强调一次:人们建设现代排水系统的出发点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出于公共卫生和文明程度的考虑,在这过程中人们的驱动力与其说是公共事务管理和内涝造成的经济损失,还不如说是一种羞耻感。因为,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人,那么在现代化狂飙突进的时代,城市里污水横流不仅威胁肌体健康,而且是其不文明的突出标志,防涝只不过是下水道附带应有的功能罢了。并不奇怪,现代发达国家的城市大体上都较为整洁(这意味着污物和污水的处理都高效且隐蔽化了),因为这与现代性、效率、现代城市管理体系息息相关,是整体性的提升,极少有哪个发展中的大城市能在尚未整体现代化的情况下单独做到这一点。

现代城市的发展,使这一问题的解决愈加迫切。由于城市的扩展常常使天然河道被填塞、而越来越多的地面硬化后无法渗漏,与此同时现代城市却又制造了传统城市无法想像的大量污水——例如仅广州一个城市的污水排放量就占广东全省的五分之一。事情往往如此:都是要等到事态足够严重、造成够震撼的损失之后,痛定思痛之后人们才不情愿地去面对它,进而试图解决它,而往往此时却已积重难返,这一幕,在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上我们早已见了不止一次。

从这一意义上说,北京的这场暴雨也不失为人们转变观念的一个契机。作为一座古老的城市,北京下水道系统的缺失比新建设的城市更难解决,其历史问题积累的时间更长,而要变换思路却更困难——历史上的北京长期苦于少水,一直认为公共卫生远比排涝重要、供水远比排水重要,但如今,积压下来的问题都暴露出来了。它已成为这座城市的短板:一个不能解决下水道问题的城市,是无法被称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就像一个再美轮美奂的房间,如果没有抽水马桶也是令人无法忍受的。正如《马桶的历史:管子工如何拯救文明》一书中所言,一个洁净高效的供水排水系统,“是区分成功和不成功、舒服和不舒服、特权和非特权的标准。几千年来,一直如此。”■

下水道里的现代文明
2012年08月02日 11:20 本文来源于 财新网

  作者为书评人,阅读更多文章,请移步作者的财新博客

发 表 评 论』『打 印 本 页』『关 闭 窗 口
 相关文章 全部相关文章... 
 
 - 37年,深圳一直是个意外!  - 硅谷救不了美国梦?  - 平等、民主与西方的伊斯兰难题
 - 震惊!深圳或成“最不互联网的城市  - 推动城镇化 要看“榨菜指数”  - 中国重蹈日本覆辙
 - 企业直播:风口将至,未来已来  - 中国须建构理性精神  - 中国是否会爆发金融危机?
 - 深圳+香港,失去想象力了吗?  - 河内:拥抱之难  - 没有眼泪没有悲伤
 - 民营经济之中国市场地位  - 社区文学大赛引出“在地文学”理论  - 日本的中国通与中国的日本盲
 - 社会主义制度浅议  - 首届深圳社区文学大赛征稿启事  -  欧洲的错误给亚洲的启示
 - 超级水网:巨大包袱?天大馅饼?  - “红嫂”在成年男人的嗷嗷待乳声中  - 或许中国需要撒切尔夫人式的政治家
 - 关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 中国经济好日子走到头吗?  - 没有粘结在一起的金砖
 - 从1814到2014:英美靠什么  - 为什么没有“剥削”的社会穷人更多  - 丧钟为谁鸣?
 - 草根评价邓小平  - 外资撤离 东南亚资产大跌  - 龙象共舞——中国和印度须直面的三
 -   深圳文化“十大愿景”  - 上海拟建自贸区,前海傻眼?  - 中国要警惕塞浦路斯式陷阱
 - 救救孩子们吧!  - 利益逻辑与中国改革的困局  - “国五条”的猫鼠游戏
 - 朝向一个“好商量的社会”  - 曹妃甸快玩不下去了  - 中国对朝鲜必须旗帜鲜明
 - 契约精神塑造城市的气质和风骨  - 改革中国的特权制度  - 中国产葡萄酒登上英国王室御用酒庄
 - 深圳“三化”改革目标不错,前海期  - 中国缺乏开放的思想市场  - 中国学不了新加坡
 - 三中全会讨论:“五位一体”的改革  - 经济改革的核心经验和教训  - 衡量通胀,看科长指数
 - 欧洲、中国货币互换,华尔街关注!  - 中国未来成功的民众基础  - 被中国一再误读的新加坡
 - 中国转型需要思想市场  - 深圳社区文学大赛参与踊跃  - 中国人大:全球富人最集中的议会
 - 地产泡沫将摧毁中国神话?  - 中国高调和美国不干涉的外交姿态  - 中国的国际形象危机
 - 上大学的意义只是找份好工作吗?  - 中国崛起进程中最艰难的选择  -  中国在财富面前惊慌失措
 文章评论 全部文章评论...  
 
发 表 评 论
网上大名:  *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请不要超过500字)
*
验证码: 
       
  真情告白 |   | 访客留言 | 申请入会 | 民意调查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外贸B2C商城建设
ICP备案号:粤ICP备05098314号
本站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转载、合作或业务咨询邮箱:interhoo@1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