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层出不穷的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愈演愈烈。正值国际食品和农业论坛在上海举行之际,当地媒体又爆出了广东佛山的一家食品公司自去年12月至今年3月,使用760吨容易致癌的工业盐水代替食用盐,用于生产酱油成品和半成品,并且已经流通到全国各地的惊人消息,即是明证。
自从2005年中国食品工业界把对人体有高度危害的人造化学染色剂“苏丹红一号”用于食品加工用途,引起中国政府的关注,在全国范围展开声势浩大的查禁行动以来,类似的大规模打击行动几乎是无年不有,如2008年的中国奶制品三聚氰胺污染事件、2011年的双汇瘦肉精养猪事件等等。从这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能够迅速得以揭发从而引起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以及有关当局的打击强度,不难看出中国民众是有相当强烈的食品安全意识,而中国各级政府也并非无所作为,然而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却屡禁不止,可见此一痼疾必有其赖以滋生和蔓延的社会土壤。
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尽管五花八门,花样百出,但归根结底,不外乎两大类:一是与谷物、蔬菜、茶叶、食用牲畜如牛羊猪鸡等原产品有关的食品安全问题,如农民过量使用农药或违禁农药,畜牧业使用能加速牲畜成长的违禁饲料或催生剂,最近日益引起关注的“毒茶叶”就是一例;二是食品工业界在把原产品加工成各种半成品或成品的过程中,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上面提到的工业盐水制作酱油事件就是典型例子。而中国之所以一再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固然有不良奸商为了牟利而无所不用其极的因素,也有不得已的原因。
谷物、蔬菜等含有残余农药是一个受到高度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要求提供无污染的天然农产品的呼声也日益响亮。可是,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可耕地却只占全球的7%,这个先天不足的制约因素,使得中国农业不可能采取无农药、无化肥的天然有机耕作方式,因为这样必定会导致谷物供应量的剧降,根本无法满足13亿中国人的基本粮食需求。此外,天然或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偏高,不管是土产的或者进口的,也只有那些具备高消费能力的少数中国人才能消费得起,不可能惠及收入普遍不高的大多数中国老百姓。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各类加工食品,例如从奶牛到乳制成品一条龙品质监控的雀巢优质产品,就不是所有中国人都能消费得起的。
由于大多数中国食品消费者不具备高消费能力,食品生产商为了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只能采取低成本的生产方式。在越来越激烈甚至残酷的竞争环境下,食品业者为了生存,必然会想方设法地降低生产成本,其中的一部分业者,难免就会把价格偏低的工业原料用于食品生产。
食品消费者本身的不正确消费意识,也是促成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因素。现代的食品消费者,十分重视各种加工食品的口感、味道和色彩等,食品生产商为了吸引顾客,自然要把加工食品,如薯片,制作得更脆、更美味、更鲜艳,不免也会在生产过程中采取一些非正常手段。以去年闹得满城风雨的台湾饮食品工业塑化剂事件为例,业者采取塑化剂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添加塑化剂的饮食成品有一种独特的口感。
此外,鉴于中国也是出口大国,其食品安全问题所影响的就不仅仅是中国消费者,还包括外国消费者的健康,几年前的“三鹿奶粉”事件,就引起了国际性的恐慌,导致30多个国家和地区禁止进口或召回中国产奶制品。换言之,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并不仅是国内问题,也是国际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从中国的社会现实情况看,要杜绝食品安全问题是不大可能的,但只要中国各级政府能持续打击不良业者,媒体不断加强监督力度,消费者也能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应能把这个日益严峻的问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使之不至于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