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虎首页 加入收藏夹  
 
内部论坛会员入口: 密码: 申请入会 | 访客留言 | 好文推荐
 斑竹推荐 More...
 
[NEW!   深圳文化“十大愿景”
[㊣! 朝向一个“好商量的社会”
[㊣! 契约精神塑造城市的气质和
[㊣! 深圳“三化”改革目标不错
[HOT! 三中全会讨论:“五位一体
[NEW! 欧洲、中国货币互换,华尔
[㊣! 中国转型需要思想市场
[㊣! 地产泡沫将摧毁中国神话?
[COOL! 上大学的意义只是找份好工
[COOL! 硅谷救不了美国梦?
[COOL! 推动城镇化 要看“榨菜指
[COOL! 中国须建构理性精神
[COOL! 河内:拥抱之难
[㊣! 社区文学大赛引出“在地文
[NEW! 首届深圳社区文学大赛征稿
[NEW! “红嫂”在成年男人的嗷嗷
[㊣! 中国经济好日子走到头吗?
[COOL! 为什么没有“剥削”的社会
[NEW! 外资撤离 东南亚资产大跌
[NEW! 上海拟建自贸区,前海傻眼
[㊣! 利益逻辑与中国改革的困局
[COOL! 曹妃甸快玩不下去了
[㊣! 改革中国的特权制度
[㊣! 中国缺乏开放的思想市场
 站内搜索  
 
搜索类别:
关 键 词:
搜索类型:
 
 友情链接 More...
 
杰创达科技
 ·老亨的博客  ·薛涌评论
 ·王方每周评论  ·朗咸平先生
 ·半求地产评论  ·谢国忠先生
 ·贺承军建筑评论  ·陈志武先生
 ·王绍培的菜园  ·章星球文化本位
 ·新华网深圳论坛  ·南云楼
 ·财新网  ·沈宏非
 ·凤凰网  ·参和网
 ·天涯城市社区  ·洪晃找乐
 ·深圳新闻网  ·炎黄春秋
 ·奥一深圳  ·凯迪社区
 ·深圳之窗  ·商人王石
 ·中国选举与治理  ·尚书吧
 ·金心异南方评论  ·安妮宝贝
 ·公民陈绍华博客  ·王樽之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  ·张继合
 ·韩寒  ·中国新闻网
 ·张五常先生  ·FT中文网
 ·王受之先生  ·MBA智库
 ·刘家田

薄、王之后,人们兴趣转向舌尖
作者:吴晓东
来源:WWW.InterHoo.Com   类型:HOT! , 中国视线 , 趣味杂谈 ,      2012/6/4 19:30:15 点击7583次

         八-九-六-四之后,人们看台湾剧《昨夜星辰》,看《篱笆女人和狗》,《渴望》好人一生平安……,都是对冠冕堂皇失望之后,向世俗的悲欢喜乐寻求精神寄托。今次,《舌尖上的中国》大热,也是因为薄、王事件之后,人们对顶层设计再也无法找到激情,只有返璞归真,去向舌尖寻寄托了吧(——老亨)

        食物是危险的,但食物更是美好的。

  辣、鲜、咸、甜,红椒、紫菜、黄鱼、海参,爆炒、慢炖、白煮……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刚刚过去的一周里玩了场“吃货总动员”,连续几个深夜,无数人守在荧屏前,看得食指大动、口水涟涟。在食品安全问题闹得国人寝食难安的今天,中国人对美食压抑已久的热情就这样一夜之间被重新引燃。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播出后,《舌尖上的中国》便成了微博热门关键词,这几天的风头更是力压美剧《绝望主妇》、韩剧《屋塔房王世子》等热播剧,成为连日来的微博“刷屏利器”并高居话题榜,甚至让那些“不看电视很多年”的80后,纷纷锁定每晚22:30的央视一套,坐等这部传说中的“吃货指南”。

  更夸张的是,这部纪录片引发的“吃货效应”。来自淘宝的数据显示:5月14日开播至今,淘宝零食特产的搜索量高达400万次,片中出现的毛豆腐搜索量甚至增长了48倍。有人在微博上爆料:第一集介绍云南火腿之后,某淘宝店产生33笔订单,其中32笔是在节目播出当晚。据说,有不少吃货是按图索骥,边看电视边下订单。有网友专门制作菜单,香菇灌汤包、西湖醋鱼、葱烧海参、剁椒鱼头等片中提到的食物悉数尽收;有网友提议开个相关食品实体店;有网友呼吁干脆组个美食旅行团走一路吃一路……《舌尖上的清华》、《舌尖上的北大》等各种“舌尖体”也开始在网上雨后春笋般涌现。

  播出效果这么火,《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却表示“挺不适应”,“好多人理解的,跟我们原来想表达的,不是很吻合。”在陈晓卿看来,《舌尖上的中国》远不止是一部“吃货圣经”,而观看《舌尖上的中国》也不应该只是“吃货”的狂欢。

  “做纪录片,文化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光讲吃,不就跟美食栏目一样了?这个片子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来做的,希望观众能从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品读到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看到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陈晓卿说。



  《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但比起片中让人垂涎三尺的美食画面,这部纪录片更为人所称道的是它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这一点,在《舌尖上的中国》的海报上也有体现——既是筷子与肉,又是远山近水与轻舟。美食,和美食背后的人与事,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中国韵味。

  从繁华的东南沿海大都市到边远的大山深处的村落,去年3月,《舌尖上的中国》开始在全国大规模拍摄。一年多时间,央视纪录频道二三十人的团队走南闯北,包括港澳台在内,选取了60多个拍摄点,拍下了一道道美味佳肴,更记录了一个个触动人心的故事。

  陈晓卿说,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人吃什么,这其中涵盖着历史和文化的因素。“从饮食的角度,能够揭示出中国是个大一统的国家。”陈晓卿认为,《舌尖上的中国》更关心的正是人与食物的关系。

  对中国人而言,吃,大概是最能把所有中国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了。《舌尖上的中国》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浙江慈城有一对空巢老人,他们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儿孙从宁波回来,为儿孙制作可口的年糕,一家人吃着年糕唠家常。然而,短暂的团聚后,儿孙们各自开车离去,家里又剩下这对老人。“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原有的大家族也在发生变化。我们希望通过吃食的故事,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人生况味。”陈晓卿说。

  确实,被《舌尖上的中国》勾起的,不光是荧屏前的垂涎三尺,更有流泪的冲动。

  “味道是骨子里绕不开的乡愁。看到和家乡有关的部分,真的会哭。”一位网友在微博里的这段发言得到热烈响应。《舌尖上的中国》涵盖全国美食,让不少观众想起了“小时候的味道”、“家乡的味道”和“妈妈做的饭”。

  “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冒着白花花的蒸气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驮着黄馍馍的大伯朴素的笑,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看过《舌尖上的中国》,有网友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陕北的饽饽商贩、查干湖的捕鱼老者、云南的火腿匠人、兰州的拉面师傅……在《舌尖上的中国》里,每一个鲜活的个体背后都洋溢着朴实的气息。“片子里那些辛勤劳动、有着质朴笑容的人们,才是组成这个国家最重要最真实的存在。”网友云隐归舟说。

  《舌尖上的中国》用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祖国各地的美食生态,这其中,有制作的技巧,有艰辛的劳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变过程,有方寸间的方桌厨房,也有广袤的祖国山河……“《舌尖上的中国》这类片子其实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片。因为爱中国饮食,所以更爱中国。”资深媒体人陈女士在微博上这样写道。

  “其实它讲的不是美食,而是深入美食背后,讲文化传承,探讨当今社会中人类该如何善待食物、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文化学者胡野秋这样评价《舌尖上的中国》。

  2012,“皮鞋很忙”。在各种添加剂泛滥、食品安全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的今天,强调传统饮食的安全观念,契合当今人们的心理需求。一位网友说,“看《舌尖上的中国》,觉得各种美食各种美好;看当下新闻,觉得各种食品各种剧毒。”当我们越来越习惯用怀疑的眼光去一遍遍审视身边的食物,当公众将“吃什么”的筛选重心转移为“不能吃什么”,当“吃货”们越来越发觉已经山穷水尽没得可吃的时候,这个社会人和人之间应有的信任正在消失,几千年饮食文化也面临颠覆或消亡。一想到食品安全,一想到防腐剂、甜味剂、着色剂、明胶、甲醛、三聚氰胺,舌尖上就剩下元素周期表的味道了。好在,有《舌尖上的中国》,它唤醒了我们关于传统食物的记忆,让人有落地生根的安定感。在这个意义上,《舌尖上的中国》已经超越了一部美食纪录片。

  正在举办的第65届戛纳电影节,其组委会主席南尼-莫莱蒂曾特意点名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片花。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说:“纪录频道的宗旨就是要让世界了解中国,为此,在这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我们也力求通过国际化和市场化的途径,实现国际传播的探索。”

  据悉,《舌尖上的中国》将于5月23日登陆央视纪录频道,展开第二轮播映。陈晓卿表示,目前在海外纪录片市场分类里,美食旅游类节目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而中餐享誉海外,用美食讲述百味人生,用一种温和的方式讨论一个国家的变迁,“这是中国真正软实力所在,没有任何阻碍,可以达到全世界。”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吴晓东

发 表 评 论』『打 印 本 页』『关 闭 窗 口
 相关文章 全部相关文章... 
 
 - 37年,深圳一直是个意外!  - 硅谷救不了美国梦?  - 平等、民主与西方的伊斯兰难题
 - 震惊!深圳或成“最不互联网的城市  - 推动城镇化 要看“榨菜指数”  - 中国重蹈日本覆辙
 - 企业直播:风口将至,未来已来  - 中国须建构理性精神  - 中国是否会爆发金融危机?
 - 深圳+香港,失去想象力了吗?  - 河内:拥抱之难  - 没有眼泪没有悲伤
 - 民营经济之中国市场地位  - 社区文学大赛引出“在地文学”理论  - 日本的中国通与中国的日本盲
 - 社会主义制度浅议  - 首届深圳社区文学大赛征稿启事  -  欧洲的错误给亚洲的启示
 - 超级水网:巨大包袱?天大馅饼?  - “红嫂”在成年男人的嗷嗷待乳声中  - 或许中国需要撒切尔夫人式的政治家
 - 关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 中国经济好日子走到头吗?  - 没有粘结在一起的金砖
 - 从1814到2014:英美靠什么  - 为什么没有“剥削”的社会穷人更多  - 丧钟为谁鸣?
 - 草根评价邓小平  - 外资撤离 东南亚资产大跌  - 龙象共舞——中国和印度须直面的三
 -   深圳文化“十大愿景”  - 上海拟建自贸区,前海傻眼?  - 中国要警惕塞浦路斯式陷阱
 - 救救孩子们吧!  - 利益逻辑与中国改革的困局  - “国五条”的猫鼠游戏
 - 朝向一个“好商量的社会”  - 曹妃甸快玩不下去了  - 中国对朝鲜必须旗帜鲜明
 - 契约精神塑造城市的气质和风骨  - 改革中国的特权制度  - 中国产葡萄酒登上英国王室御用酒庄
 - 深圳“三化”改革目标不错,前海期  - 中国缺乏开放的思想市场  - 中国学不了新加坡
 - 三中全会讨论:“五位一体”的改革  - 经济改革的核心经验和教训  - 衡量通胀,看科长指数
 - 欧洲、中国货币互换,华尔街关注!  - 中国未来成功的民众基础  - 被中国一再误读的新加坡
 - 中国转型需要思想市场  - 深圳社区文学大赛参与踊跃  - 中国人大:全球富人最集中的议会
 - 地产泡沫将摧毁中国神话?  - 中国高调和美国不干涉的外交姿态  - 中国的国际形象危机
 - 上大学的意义只是找份好工作吗?  - 中国崛起进程中最艰难的选择  -  中国在财富面前惊慌失措
 文章评论 全部文章评论...  
 
 
  评论者: 因特虎访客
    舌尖爱国主义与床上爱国主义
    
 

  对于我这样的吃货而言,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实在是一场艰苦的战争,不仅要与记忆作战,与想象力作战,还要与在嘴角蔓延的口水作战。其播出时间,为每晚十点半,看完节目,临近午夜,这个时间点吃夜宵,最易发胖。当我犹疑不决之际,低头瞥见日渐肥沃的肚腩,只能牙一咬,骂两声陈晓卿导演,翻身上床,任残存的口水打湿枯涸的春梦。
  当然,《舌尖》的走红,不止因为,它让一个国家流下了饥渴的口水,它重塑了中国人日渐麻木的味蕾。还因为,它唤醒了我们对童年的回忆,令我们闻到了传统文化的淡雅与清香。更有甚者,有人将它升华到政治的高度:“《舌尖》是最佳爱国主义教育片,没有之一,更戳人心窝子的是把食物和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传承结合在一起……”——需要何其伟大的想象力,才能将《舌尖》与爱国主义联系起来,犹如将狮子头与自由主义,将回锅肉与保守主义,将麻婆豆腐与法西斯主义联系起来。
  这自然会引来批评。舌尖归舌尖,爱国归爱国,何必捆绑一处呢。我们生在中国,公共生活,已经是无往而不在政治的禁锢之中;私生活的大半,已经被政治侵蚀而变形;那仅余的一小半,如餐桌、食物,若再加入政治的佐料,我们吃起来,恐怕舌头要沉重如山,喉咙与肠胃,都沦为主义的战场。若以爱国主义为基点,日本料理与意大利面,不能再吃了;肯德基与麦当劳,须当驱逐出境;我们的嘴巴,必将成为地沟油炸出来的油条与黑心猪肉、注水牛肉的天堂。
  十年前,王怡先生写过“一个自由主义者的饮食习惯”,有人叫好有人骂。此文的大多论断,如烟属于个人主义,酒属于集体主义,自由主义者不该吃席菜等,我都不能认同,更不必说践履。不过,我十分赞赏他的立意,自由主义不仅是一种政治理论,更应该是一种生活气质。对自由主义思想的普及而言,身体力行的意义,并不弱于高头讲章。
  由此而论,如果我们能够澄清、拓宽爱国主义的概念,那么在舌尖之上,追寻爱国的味道,也许是一种美妙的体验。
  爱国主义在中国,从被神圣化,到被妖魔化,仿佛发生于一瞬。它被神圣化有多高,被妖魔化就有多深。我们常见人引用西哲之言,如“爱国主义是无赖最后的避难所”(塞缪尔·约翰逊),“爱国主义是邪恶的美德”(奥斯卡·王尔德),“我惟一热爱的祖国就是我妻子卢克莱西娅蹂躏的双人床”(巴尔加斯·略萨)。然而我们却忘了,这些话都有其时代背景与政治语境,如秘鲁作家略萨,一生纠结于政治与性爱两个极端之间,他一面将双人床视作祖国,另一面却警告读者,不要把“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混为一谈”,前者是孕育暴力的温床,后者是一种健康的情感:“祖国不是旗帜,不是国歌,不是关于民族英雄的慷慨激昂的演说;祖国是几个地方,几个人,他们居住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总是勾起我们怀乡的感伤。祖国是一种温暖的感受:无论你浪迹何方,你知道总有一个地方是你可以回去的家。”
  说到底,我们谈爱国,眼中始终有一重意识形态的阴霾,即将国家与政府视为一体(有些国家,推行党国体制,国家、政府、执政党便化作了“三位一体”)。我手上有一本书,傅国涌先生编《追寻律师的传统》。其最后一编的名目便是“政府等于国家吗”,这在1930年代是一个问题,如今依然是一个问题,不能不叫人感到悲哀。正如对古人而言,“国家兴亡”异于“天下兴亡”,对今人而言,爱国家并非爱政府,批评政府同样是一种对国家的深沉的爱,这些常识,构成了我们谈论爱国主义的起点。
  不必将爱国政治化,我们爱国,还可以表现为爱中国的文化,爱中国的河川,爱中国的汉字,爱中国的人情,爱中国的美女与美食。甚至,单是对美食的深爱,基于一种“舌尖爱国主义”,使我决定,此生不弃这个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国家。
  常见的爱国主义,不是被权力绑架,便是被世俗滥用,有一个说法叫“床上爱国主义”,可为明证。抗战初期,中国军队节节败退,沦陷区的好汉气不过,跑到日本妓院,点了一名日妓,狠狠发泄了一通,回去后四处宣称“为国争光”,这便是床上的爱国主义。爱国至此,难怪有些人不愿与爱国主义者为伍了。
  写到这里,我渐渐有些担心,我的朋友八爷,有意去东莞拍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这会不会引起一番关于“床上爱国主义”的争论呢?
  
  供《新快报之意见周刊》


         --发表日期:2012/6/6 8:51:38     [来自: 183.62.*.* ]
 
  评论者: 因特虎访客
    回复:薄、王之后,人们兴趣转向舌尖
    
对于个人而言,自慰一下无妨;对于国家而言,长期的自慰会大伤元气。鄙人以为,要还给公民以政治参与的渠道,言论、结社、出版自由,尽管初期会有点混乱,但不如此社会不能成长,国家不足以自强。

         --发表日期:2012/10/13 9:46:11     [来自: 58.20.*.* ]
 
发 表 评 论
网上大名:  *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请不要超过500字)
*
验证码: 
       
  真情告白 |   | 访客留言 | 申请入会 | 民意调查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外贸B2C商城建设
ICP备案号:粤ICP备05098314号
本站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转载、合作或业务咨询邮箱:interhoo@1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