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顶层设计”甚至“顶顶层设计”,下有地方政府和民间社会的积极探索和良性互动,非复曾有的死水一潭
财新记者 叶伟强
近来谈论改革已经成为一种潮流甚至时尚。上至官方最高层的频频表态,下至民间舆论,都传递一种声音:不改革则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堪忧。一位同行说,他们的报道在未来一年所定的基调,都是围绕改革这个主题词展开的。
质疑的声音也不少。一位在中国待了十几年的外国朋友说,现在大家都在谈改革,好像势在必行,但既得利益的阻力重重,改革根本不知道从何入手。
我比他乐观。一直有批评称中国患上“改革疲劳综合征”,既无改革的强烈意愿,也无足够的动力。现在看,上有“顶层设计”甚至“顶顶层设计”,下有地方政府和民间社会的积极探索和良性互动,非复曾有的死水一潭。
社会各个层面的积极探索极为重要。市场经济的最大魅力,就在于能够调动整个社会向一切可能的方向探索,并分享先行者的成果。即便中国成功地建立了成熟的市场经济,也仍需不断探索,更何况现在处于转型的改革时期。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经验本质上不只是“摸着石头过河”,可能有人撑船过河,有人搭桥过河,总之,是向一切方向积极探索可能性。
既得利益集团仍然会掣肘改革,但形势会有所不同。改革已不仅停留在舆论造势层面,许多领域已经开始了实质性的推进,有些措施更是触动了传统上所谓的禁区,比如广东社会管理方面的改革。
何况,顶层也不只是“设计”而已。比如,央行对金融改革既有设计也积极推进,而且是有计划、成体系的,涵盖资本账户开放、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等各个相关的重要方面。其中必然有风险和值得商榷之处,但重要的是,这是决策者切切实实迈出去的改革步伐,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决策者和市场的良性互动;人们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对之进行风险提示,给予批评和建议。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绝对算得上近年来最值得称道的改革措施之一了。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既然中国当前的最大的隐患是“不改革”,那么现在首要的是积极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