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民日报》在2月23日发表的一篇谈深化改革的文章《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引起了相当多的反应评论。
该文章指出:自1978年至今,中国的改革已如舟至中流,有了更开阔的行进空间,也面临着“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挑战。在改革进程中,可怕的不是反对声音的出现,而是一出现不同声音,改革就戛然而止。现实中,或是囿于既得利益的阻力,或是担心不可掌控的风险,或是陷入“不稳定幻象”,在一些人那里,改革的“渐进”逐渐退化为“不进”,“积极稳妥”往往变成了“稳妥”有余而“积极”不足。这些年来,一些地方改革久议不决,一些部门改革决而难行,一些领域改革行而难破,莫不与此有关。
对此,舆论再次疾呼要继续深化改革,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如果说宣传教育总是能触动一些人,那么,这样的疾呼无疑是有其必要的。但实际上,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巨大成功,不仅在于使经济社会获得了实实在在的飞速发展,也在于把“改革开放”的理念本身深深地植根于民众精神之中,使之本身成为了一种主流思潮。换言之,对于是不是要继续改革开放,我们的社会其实已经形成广泛的共识。
其实,即使是在地方官员群体中,他们对改革也有高度的认同,早先的调查显示高达85.1%的他们认为“应该加速政治体制改革”,认为“目前不宜进行改革”的人仅占答卷者的5.8%。(参见拙文《地方官员对改革的认同是可贵的资源》,载《中国青年报》 2007年12月25日)
改革动力为何减弱?
所以,比疾呼继续改革更为重要的,是反思这样一种现实悖论:在人们已经形成对继续改革开放强烈共识的情况下,为何还会出现前述种种改革步伐停滞不前的消极情形?也就是说,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大家都知道,改革的动力却在削弱,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应该说,既得利益、不正之风、公正缺失、阻碍过大等等因素,都容易导致改革的动力减弱。但这些其实也都还是表象。实际上,按照传统观点,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力量。如果改革开放本质上是一项推动时代进步的伟大事业,那么它的真正主人、真正动力源泉,也只能是民众的意志。
而我们现有的所谓“渐进式改革”,虽然也往往强调要顺应民心,但客观上还是由权力部门自身主导的。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审计署前审计长李金华数年前曾一语中的:“发改委本身就是机构改革的龙头,现在最需要改革的就是它。”当改革需要改到过去的“改革者”自身头上,在自己身上动手术,则难以推进就不足为奇了。
改革需自下而上 满足民众利益
回望30多年的改革史,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改革需要“自下而上”的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最为成功的改革举措,甚至是发轫于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之中,才进而获得上层认可推行;而前期各级官员们锐意改革,也往往与他们曾经被“打倒”再“复出”的“先下后上”等经历有关,他们需要借助改革。
如果再回望5000年的中国历史,则更可以看到,如果改革不尊重民众的主体地位,不顺应民众的呼声,不满足民众的利益,那么,它的动力就势必难以为继,而且往往不免遭遇最终的失败,甚至对国家发展酿成巨大的危害。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张居正改革、王安石改革,都是靠自上而下地推行全套改革方案,然而,这些改革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功,最终都归于失败,孝文帝的改革导致了北魏的迅速衰落,王安石的改革为北宋的灭亡埋下隐患,张居正的改革也无法挽救明王朝的命运。如果说改革要敢冒风险,那么,这样的风险无疑也太过巨大。
历史上更著名的改革当然是商鞅变法,一般认为正是这次改革促成了秦国的强大,然而,商鞅变法也正是由官员和精英主导、漠视和牺牲民众权益和智慧的典型,其改革的主导思想是反智愚民、弱民强国、残民以逞,因此,它确实造就了一个空前强盛的集权帝国,但秦朝统一六国后仅历二世而亡,并且以后历朝历代都逃脱不了这种盛衰周期律,不能不说是与商鞅改革埋下的忽视民众的种子有关,因为,以后的统治者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商鞅的影响,“阳儒阴法”,表面上奉行儒家思想,实质上采取商鞅为代表的法家治国方略。
镜鉴这些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就不难看出,当前中国改革遇到的问题,不是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不能被人们所认识,而是改革的动力要从哪里来、选择什么样的改革路径的问题。或者说,问题的关键不是要不要继续深入改革,而是如何深化改革。
现在,一味强调改革要敢于冒险,要有所谓“顶层设计”,这恐怕还没有脱离历史上孝文帝、王安石、商鞅等人的改革思维,把改革寄希望于上层的全面设计和自觉推动,忽视民众的意愿和权利,这已经被历史一再证明是代价巨大的。
在今天,改革如果不真正落实以人为本,做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使民众成为改革的主人和根本推动力,那么,改革要么就会停滞不前,要么就会急躁冒进而偏离方向,这无疑都是人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只有彻底“改革”某些过时的“改革思维”,真正让人民成为改革的推动者和主导者,构建起在党的领导下,在法律的保障下,让人民说话、对人民负责、由人民评判的改革机制,改革才能从民众那里吸取源源不断的动力,永远不会停滞,不断推进中国和平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
作者是中国时事评论人、舆情研究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