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虎首页 加入收藏夹  
 
内部论坛会员入口: 密码: 申请入会 | 访客留言 | 好文推荐
 斑竹推荐 More...
 
[NEW!   深圳文化“十大愿景”
[㊣! 朝向一个“好商量的社会”
[㊣! 契约精神塑造城市的气质和
[㊣! 深圳“三化”改革目标不错
[HOT! 三中全会讨论:“五位一体
[NEW! 欧洲、中国货币互换,华尔
[㊣! 中国转型需要思想市场
[㊣! 地产泡沫将摧毁中国神话?
[COOL! 上大学的意义只是找份好工
[COOL! 硅谷救不了美国梦?
[COOL! 推动城镇化 要看“榨菜指
[COOL! 中国须建构理性精神
[COOL! 河内:拥抱之难
[㊣! 社区文学大赛引出“在地文
[NEW! 首届深圳社区文学大赛征稿
[NEW! “红嫂”在成年男人的嗷嗷
[㊣! 中国经济好日子走到头吗?
[COOL! 为什么没有“剥削”的社会
[NEW! 外资撤离 东南亚资产大跌
[NEW! 上海拟建自贸区,前海傻眼
[㊣! 利益逻辑与中国改革的困局
[COOL! 曹妃甸快玩不下去了
[㊣! 改革中国的特权制度
[㊣! 中国缺乏开放的思想市场
 站内搜索  
 
搜索类别:
关 键 词:
搜索类型:
 
 友情链接 More...
 
杰创达科技
 ·老亨的博客  ·薛涌评论
 ·王方每周评论  ·朗咸平先生
 ·半求地产评论  ·谢国忠先生
 ·贺承军建筑评论  ·陈志武先生
 ·王绍培的菜园  ·章星球文化本位
 ·新华网深圳论坛  ·南云楼
 ·财新网  ·沈宏非
 ·凤凰网  ·参和网
 ·天涯城市社区  ·洪晃找乐
 ·深圳新闻网  ·炎黄春秋
 ·奥一深圳  ·凯迪社区
 ·深圳之窗  ·商人王石
 ·中国选举与治理  ·尚书吧
 ·金心异南方评论  ·安妮宝贝
 ·公民陈绍华博客  ·王樽之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  ·张继合
 ·韩寒  ·中国新闻网
 ·张五常先生  ·FT中文网
 ·王受之先生  ·MBA智库
 ·刘家田

东亚社会要学会多元化的文明规范
作者:薛涌
来源:WWW.InterHoo.Com   类型:COOL! , 全球视野 , 中国视线 , 国际社会 ,      2012/2/20 11:27:23 点击3607次

北大教授孔庆东,因看到港人不客气地“管教”在地铁吃东西的大陆儿童的视频,而称香港人是“狗”。一部分港人则指大陆孕妇为“蝗虫”,甚至围着到港的大陆游客唱起“蝗虫歌”。《苹果日报》和《爽报》更是刊登了全版“反蝗”广告,大字标题是“香港人,忍够了”。大陆网民毫不示弱,随即掀起“忍够体”的创作狂潮。所不同的是,这种“忍够体”并非一味地反击港人,不少矛头对准沿海大城市的外来人口,还有许多则包含了对大陆社会本身的批判。

  在太平洋的另一侧隔岸观火,心里别有一番滋味。几年前,有位曾在香港、新加坡都生活和工作过的大陆朋友,放弃了回香港的机会,宁愿拿更少的薪水留在美国,其主要原因是自己英语口语不好,在香港处处受歧视。这听起来匪夷所思:美国是个英语国家,香港则是英语、粤语、普通话并行。一个大陆人怎么会因为英语在香港感到受歧视,在美国反倒没事?

  这些事情,对美国人、欧洲人、南美人、或其他什么地区的人,都很难解释清楚。但是,在东亚“大中国圈”的不同地区,有过生活和工作经验的大陆人,往往都有深切的体会。有时我不禁想:这类“狗”、“蝗虫”之类的事情,发生在美国将会是怎样?

  不妨举个去年3月在美国校园的一场风暴吧。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一位白人女生爱莉华勒斯(Alexandra Wallace)在图书馆读书,被周围大声对着手机说话的中国学生吵得不耐烦,制作了一段几分钟的视频,题为“在图书馆里的亚洲人”,摆在Youtube上。她嘲讽地说:

  “这是UCLA期末考试的最后一个星期。我讲的也许不符合政治正确的语言格式,也不想伤害你们的任何朋友。我只想谈谈图书馆里那些我不认识的人们的行为。最近几年,一大群一大群的亚洲人来到UCLA。对此我倒觉得无所谓。但是,你们这些亚洲人既然来了UCLA,就要接受美国人的行为方式。

  我住的宿舍周围,充满了亚洲学生。到了周末,他们的父母、爷爷奶奶、堂兄弟姐妹等等全来了,为他们洗衣服,购物,做饭。亚洲的父母就是不知道教育他们的孩子自立。

  另外,亚洲的父母也不教孩子基本的行为方式。听着:我们美国人不在图书馆里对着手机大声说话。我在图书馆里读书,复习政治学等功课,疯狂地打字,刚刚有点灵感。可是,每隔十五分钟就有亚洲人在那里拿着手机讲:‘OHH Ching chong ling long ting tong? OHH’。

  客气点地说,我们美国女孩儿要在图书馆里这样大声说话,父母总会把一只手指摆在嘴前对我们说:‘嘘,这是图书馆,人家在学习呢。’可是在这里呢,每五分钟就有亚洲人给所有家庭成员打电话,因为那里有海啸,他们要打电话确定每个家人没事。我知道海啸是非常可怕的灾难,我为每个受害者都感到难过。可是,难道你就不能出去打电话吗?总之,谢谢你们的倾听。如果你们不是亚洲人的话,也应该知道:不应该在图书馆打手机。”

大陆留学生不懂美国规范

  从她对“亚洲人”绘声绘色的语音模仿看,她显然指的是近年来从大陆涌入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目前UCLA已经有695位来自大陆的本科生,比两年前增长了五倍,占据了学生总数的3%。这些人初来乍到,不太懂美国公共场合的行为规范,乃至在图书馆大声打手机,大概也是事实。

  不过,接下来就不靠谱了。她把日本和中国搞混了。乃至觉得这些中国人全是因为海啸给家里打电话。这体现了一般美国人对亚洲典型的无知。文化上如此无知,“亚洲人”周末和亲朋好友聚会,她自然隔雾看花地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乱发一通评论,恐怕也把大陆留学生和亚裔美国人都一锅烩了。中国大陆学生的父母,是不可能每个周末都跨越太平洋光临孩子的宿舍的。

  没想到,这段视频一出来,马上有了上百万的观众。在大学生中更是炸了锅。亚裔大声抗议且不说,白人的反应也相当暴烈:“你这个母狗,你简直是在侮辱我们白人!”“真不知道你是怎么进的UCLA!”甚至她的高中同学也出来说话:“我们当时在一个班读书,毕业后谁也不理谁。”言下之意是她本身就是个不可理喻之人。

  显然,爱莉华勒斯面对海啸般的咒骂措手不及,马上把视频撤下,并且公开道歉。但是,“种族主义”的骂声仍然不绝。UCLA本身更是处于震中,让她难以呆下去,马上就退学了。在谴责的余波中,只有少数几个同情的声音。一位网友说:“我是日本人。我觉得她并没有犯什么大错。难道在图书馆大声说话不是很不文明的行为吗?这是不是事实?”另一位像是美国人的网友则呼吁:“请大家宽容原谅。她的言论完全不可接受。但是,她马上撤了视频,马上道歉,并且不得不退学。她还那么年轻。这次算是从自己愚蠢的错误中学到了人生的教训。她已经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我们难道不应该再给她一个机会吗?”

  从视频上看,这位叫爱莉华勒斯的女孩儿教养不高,确实有种美国白人高人一等的劲头。同时也可以看出,她期末紧张地准备复习考试,压力很大,大学似乎对她也是个新环境,各方面适应起来并不容易。眼看着要考试了,却在图书馆无法安心读书。这使她一度情绪失控,顺手搞了这么段视频泄愤。尽管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亚洲人”的嘲讽,但毕竟没说一句粗话,没有一个脏字。现在她虽然撤下视频,但那段视频被反复转贴,并被剪接下来恶搞,观众至少数百万。我倒是对她有些同情和担心:这孩子在校园里已经成了过街老鼠,还能在美国找个像样的大学上吗?一个也许20岁还不到的孩子,为一时的情绪失控付出了如此惨重的代价,是否也太残酷了?

港人一点小亏不能不吃

  对比一下,东亚中国人的社会简直是无法无天。美国终身教授制度虽然对教授的言论自由有着严格的保护,但你能想象一位哈佛教授在电视里说完得州人是“狗”后还能继续教书吗?对香港人的表现,我更是极度失望。这倒并非我自己是大陆人。事实上,孔庆东的言论一出,我就在第一时间公开谴责。在一个政治权力一手遮天、文化败落、道德失范的社会,出一个孔庆东这样的人并不奇怪。但是,这次如果说大陆出了一个孔庆东,香港则冒出来不知道多少孔庆东。我虽然在文革中长大,但从小就知道在公共汽车上给孕妇让座。把孕妇称为“蝗虫“,这种话要有多么肮脏的嘴才能说得出口?你到美国看看,多少非法移民来占了美国人的福利。有几个美国人敢公开这样说?“蝗虫”这样的广告,如果哪个美国报纸敢作,马上就会被告到法院,败诉是根本不会有悬念的事情。

  比起大陆来,香港是个自由开放得多的社会,按理说应该培养出更好的公民品格。更不用说,香港的发展长期得益于大陆。恐怕大多数香港人的上一代或上上一代,都是来自大陆的移民。大陆老百姓跑到香港生孩子,想的无非是留给下一代香港人所享受的那一点有限的自由。她们确实侵占了香港的福利,香港也有权采取相应的对应措施。但是,香港和大陆一界之隔,只要还和大陆来往,这样一点小亏不吃是不可能的。香港的报纸之所以能够以挑战人类底线的野蛮语言侮辱大陆人,其实还是看准了中国政府为了一国两制的声誉和对台湾的统战,不会出来维护自己国民的利益和尊严。香港人明明知道边界那边的人缺乏权利,尊严可以被任意践踏,却要利用人家这样的不幸,再对之加上一层侮辱。这实在是典型的中国式的自私和冷血。

  近几十年来,东亚社会大大获益于全球化进程。但是,在社会和文化上对全球化所带来的多元化还难以适应。在中国文化圈中,甚至同文同种的人之间也彼此充满了恶意。大陆人香港人互相敌视不说,大陆的城里人和乡下人也非常对立。地域歧视同样无所不在。难道大家不都已经从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吗?什么时候,中国人之间才能将心比心地把对方当人看?

作者是美国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发 表 评 论』『打 印 本 页』『关 闭 窗 口
 相关文章 全部相关文章... 
 
 - 37年,深圳一直是个意外!  - 硅谷救不了美国梦?  - 平等、民主与西方的伊斯兰难题
 - 震惊!深圳或成“最不互联网的城市  - 推动城镇化 要看“榨菜指数”  - 中国重蹈日本覆辙
 - 企业直播:风口将至,未来已来  - 中国须建构理性精神  - 中国是否会爆发金融危机?
 - 深圳+香港,失去想象力了吗?  - 河内:拥抱之难  - 没有眼泪没有悲伤
 - 民营经济之中国市场地位  - 社区文学大赛引出“在地文学”理论  - 日本的中国通与中国的日本盲
 - 社会主义制度浅议  - 首届深圳社区文学大赛征稿启事  -  欧洲的错误给亚洲的启示
 - 超级水网:巨大包袱?天大馅饼?  - “红嫂”在成年男人的嗷嗷待乳声中  - 或许中国需要撒切尔夫人式的政治家
 - 关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 中国经济好日子走到头吗?  - 没有粘结在一起的金砖
 - 从1814到2014:英美靠什么  - 为什么没有“剥削”的社会穷人更多  - 丧钟为谁鸣?
 - 草根评价邓小平  - 外资撤离 东南亚资产大跌  - 龙象共舞——中国和印度须直面的三
 -   深圳文化“十大愿景”  - 上海拟建自贸区,前海傻眼?  - 中国要警惕塞浦路斯式陷阱
 - 救救孩子们吧!  - 利益逻辑与中国改革的困局  - “国五条”的猫鼠游戏
 - 朝向一个“好商量的社会”  - 曹妃甸快玩不下去了  - 中国对朝鲜必须旗帜鲜明
 - 契约精神塑造城市的气质和风骨  - 改革中国的特权制度  - 中国产葡萄酒登上英国王室御用酒庄
 - 深圳“三化”改革目标不错,前海期  - 中国缺乏开放的思想市场  - 中国学不了新加坡
 - 三中全会讨论:“五位一体”的改革  - 经济改革的核心经验和教训  - 衡量通胀,看科长指数
 - 欧洲、中国货币互换,华尔街关注!  - 中国未来成功的民众基础  - 被中国一再误读的新加坡
 - 中国转型需要思想市场  - 深圳社区文学大赛参与踊跃  - 中国人大:全球富人最集中的议会
 - 地产泡沫将摧毁中国神话?  - 中国高调和美国不干涉的外交姿态  - 中国的国际形象危机
 - 上大学的意义只是找份好工作吗?  - 中国崛起进程中最艰难的选择  -  中国在财富面前惊慌失措
 文章评论 全部文章评论...  
 
发 表 评 论
网上大名:  *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请不要超过500字)
*
验证码: 
       
  真情告白 |   | 访客留言 | 申请入会 | 民意调查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外贸B2C商城建设
ICP备案号:粤ICP备05098314号
本站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转载、合作或业务咨询邮箱:interhoo@1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