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长期稳坐贸易超级大国的地位,虽然在31年前的1980年年代,由于爆发第二次石油危机,曾经出现贸易赤字。而日本这次再度沦落为贸易赤字国,不仅不是一个暂时现象,还可能是长期化、恒长化的现象。它意味着日本产业结构将进一步空洞化,甚至从贸易收支的赤字,演变成经常项目(综合)收支的赤字,那日本的经济前途也就堪忧了。
数十年来,日本一直凭借其强大的制造力和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向全球市场大量出口汽车、消费电子产品和半导体器件等商品,发展成为一个举世无双的出口大国。但这种状况即将成为过去。
根据日本财务省1月25日发布的消息,日本去年(2011年)的贸易收支首次出现2.4927万亿日元(约合320亿美元)的逆差。到2010年为止,日本还享有6.6347万亿日元的顺差,显示突变已经发生。
日本长期稳坐贸易超级大国的地位,虽然在31年前的1980年年代,由于爆发第二次石油危机,曾经出现贸易赤字。而日本这次再度沦落为贸易赤字国,不仅不是一个暂时现象,还可能是长期化的现象。它意味着日本产业结构将进一步空洞化,甚至从贸易收支的赤字,演变成经常项目(综合)收支的赤字,那日本的经济前途也就堪忧了。
大地震只是部分原因
日本《读卖新闻》承认,2011年日本贸易赤字的出现,是多种复杂因素作用的结果。出口减少不仅是三一一东日本大地震导致生产的中断,泰国洪水、欧债危机、原油飚升,不仅打击日本国内生产,也影响日本的海外生产基地,对以出口为导向的日本经济带来长远影响。
除了外部因素,日本企业自身的赢利能力显著下降,也是不可忽视原因。再加上韩国、中国等迅速赶超的结果,日本一枝独秀的局面也就不复存在。
日本财经权威报章《日本经济新闻》,同时发表《必须进行从依赖出口向依赖投资的结构性转变》的社论。它也具体指出:三一一 大地震虽是造成日本沦为贸易赤字国的直接原因,但日元升值、核电站事故导致燃油进口激增、欧债危机又触发世界性经济不景,这些因素也都影响了日本经济。
当然,还有更具本质性的问题。上述《日经》社论还说:日本继续保持以往的出口导向型结构,就无法与中国等新兴国家在价格方面竞争;而在利益日益缩水的一些领域继续与这些国家打消耗战,日本已经承受不起了。
日本制造业向海外转移是自然的趋势。但日本舆论界又担忧,既要防止日本贸易赤字进一步扩大,还要防止日本经常项目收支也出现赤字状态。
日本同样会有国债危机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既然日本国内生产成本不断飚升,企业大量向成本更具竞争条件的海外转移,就是一种应变办法。实际上,日本企业到海外设厂或进行大规模并购的事例已经激增,首先就产生了产业空洞化的现象;其次是人口老化加失业人口增加,国内储蓄力和购买力随着急速下降结果,日本国内市场规模已进一步缩小,最终将制约日本无限发行国债的能力,甚至让日本沦落为欧债危机的始作俑者国家(欧猪四国)那样的状态,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日本《每日新闻》1月27日社论就提醒人们,所谓经常项目收支盈余,是指日本的金融机关和企业,从海外取得的利息加盈利的总和,再减去海外支出的份额,便是所谓国际收支盈余。但却有众多因素不能保证国际收支就能平衡,一是日本人口老龄少子化,将加速国内储蓄见底;二是日本金融机关的海外投资将跟着减少,所得收支也有盈余减少的可能。到时所谓即使日本大量发行国债也有日本人支持的论调就会站不住脚,谁也不能再用“日本与希腊、意大利等情况不同”来搪塞问题了。
暴露日本面对结构危机
由于大地震引发大海啸,更发生福岛核电厂的爆炸、产生核泄漏的大惨祸,不仅导致日本出口主力的汽车和电子产品零部件的供应链即时中断,更因为核电力供应剧减而产生了长期的电力供应不足,大量进口火力发电燃料的液化天然气而影响了日本的贸易收支。
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由于灾后重建,必然投入更多资金,经济不仅迟早会复苏,还可能带来更显著的经济成长。换言之,大地震即使造成一时经济后退,那也只是“暂时现象”。
事实上,虽然灾后重建缓慢,特别是基础建设和民生设施的投入,几乎一直是处于静止状态,让数以万计的灾民被迫依然要居住在难民营中;但对于日本看家本领的出口产品,如汽车和电子等的生产却已迅速恢复,产业链也被重新连接,却又因为要面对日元升值、泰国洪水、欧债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减速等等,一连串的“意外”打击,使到日本遭到二度伤害,不仅打击日本的出口贸易,也暴露了日本正面对结构上的危机,加深了日本的困难。
首先,暴露日本经济已经不再一枝独秀。《日本经济新闻》社论,就曾一针见血指出,日本依靠汽车、电机、机械、钢铁四大产业打先锋,曾使日本经济扬威世界,但如此十年如一日,说明日本疏于新陈代谢的努力,这是它今天竞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其次,受到人口老化和国内生产成本上涨的影响,显示日本制造业的竞争力已经明显落后于后起之秀的中国和韩国。
日元升值、废核皆是问题
第三,日元不断升值更是造成日本出口下降的重要原因。自上世纪80 年代签署《广场协定》(Plaza Accord)以来,日元汇率就持续上升。例如,日元从1985年的1美元兑换239日元,大幅升值至1988年的1美元兑换 128 日元,到2011 年8月19 日更创下1 美元兑76.25 日元的历史高位。
日元持续升值,不仅对日本出口贸易产生严重打击,也对日本金融界和产业界产生,必须转移阵地的强大诱因。近期已经有不少大企业,如武田制药、东芝、王子造纸等,利用日元升值到海外进行大规模的并购活动。也有企业由于受到日元升值严重打击,不得不把生产基地转移到海外,特别是中国和东南亚。去年泰国闹洪水,竟然影响日本出口产品断货,原因也就因为有大量日本企业转移到海外生产所带来的“新”问题。
三一一大地震已经过去近一年了,日本经济依然不能恢复正常,除了灾后复苏工作进行缓慢之外,就是福岛核电厂的核泄漏事件带来了致命性影响,而打击又不仅是一时之痛,还将长期困扰日本,甚至成为难于治愈的“癌症”。
日本全国现有54 座核能发电机组,由于福岛事件的冲击,目前只有 17 座在正常运转,电力供应不足是现实的问题。而民意调查却有八成以上日本人主张,应全面废除这些核能设备,不仅影响今后日本的政治动向,还将迫使日本政府修改其国家发展战略。废核问题显然比燃油进口激增,甚至贸易赤字的激增,更为严重的问题。
作者是新加坡退休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