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欧洲整体上仍未摆脱冷战思维。西欧与俄罗斯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内耗,是欧洲无法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从更高层次和更宽广视角审视自己国际竞争力和优先发展方向的重要原因。
苏联解体,是冷战结束的标志性事件。1991年12月25日晚上,苏联红旗缓缓从克里姆林宫降下。如今这一幕已经差不多过去整整20年了。
欧洲无疑是冷战最前沿也是曾经争夺最激烈地方。理论上,欧洲应该成为冷战结束20年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不过看看现在的欧洲,很难让人信服的得出这样的结论。
西欧国家们正在为捍卫欧洲一体化迄今的最高成就也是最重要成果之一——欧元区的完整,做最后的努力。作为冷战曾经的另一方,俄罗斯正在经历杜马选举后的政治动荡。
这也许是20年前苏联解体时,曾经满怀希望的政治家和普通民众们,并没有预想到的,也不愿真正见到的。
欧洲怎么了?要回答这个问题,也许将冷战结束的20年,大概分成两个10年来看,更容易找到问题的答案。
从1991年到新世纪到来前后,统一后的德国成为了西欧迈向更高程度统一的引擎。
1993年《马斯赫里特条约》的签署,宣告了欧盟的正式成立。欧盟从早期的经济共同体,一跃成为以四大流通,三大共同体,以及共同政治和安全政策为主要目标的超级国家集团。
作为经济一体化的最高成就,欧元在1999年诞生,并于2002年正式流通。
不少分析家现在都说,欧元概念本身就是在不成熟的条件被强推出来的;现在的欧债危机,早在欧元区建立的当初就已经注定。这并不是一种负责任的言论,至少不具有建设性。回顾欧盟的历史,经济一体化一直是推动欧洲一体化向前发展的内生动力。欧元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
苏联解体,俄罗斯继承了这个曾经超级大国的大部分国土和影响力,同时也包括它的大部分麻烦和动荡。
颇具戏剧性的是,当欧元宣告诞生的1999年年底,普京戏剧性的成为了俄罗斯未来12年实际上的领导人。
欧元诞生和俄罗斯进入普京时代,从冷战结束到这两大事件出现之前的欧洲是一种典型的后冷战状态。
忽视俄罗斯反作用力巨大
利用冷战结束的东西缓和局势,西欧极力地推进一体化进程。现在回顾冷战后20年欧盟发展的历史,欧洲一体化的成就几乎绝大部分是在这个阶段完成的。
而俄罗斯则在叶利钦(耶尔辛)时代,经历着国力的大幅下滑,外交政策的摇摆,以及国家和国民心理的整体失落。
并没有太多人认为,俄罗斯持续衰落的这种国家状态,是欧洲一体化得以快速推进的一个重大外部条件。欧洲一体化进展的出奇顺利,让西欧国家产生了一种错觉,理所当然的认为这只是冷战结束的和平红利。
俄罗斯的感受很大程度被忽视了。一个曾经的超级大国被忽视的反作用力是巨大的。普京上台之后,俄罗斯的外交政策转趋进取和强硬。而在欧洲东西部关系中,冷战的影子在决策者的思维中,越来越清晰。
如果说欧元区存在制度设计上的先天不足,西欧国家其实有很多的机会去修补和完善这些漏洞,进一步夯实欧洲一体化的经济基础,以图在全球力量格局对比中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
然而,欧盟背离了经济一体化的初衷,开始了地缘政治上的冒险。这主要体现在欧盟和北约的东扩问题上。
很显然,普京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善意的举动。俄罗斯的顽强抗拒,似乎进一步刺激了欧盟将势力范围进一步向俄罗斯推进的胃口。2004年,欧盟进行了迄今最大规模的一次扩容,中东南欧的10个国家被纳入欧盟的框架。2007年,再有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两国加入欧盟。
表面上,欧盟达到了无比强盛的地步:一个拥有27个成员国,人口达到5亿,整体经济规模位于世界第一的超级国家联盟。
大不一定意味着强
然而,大不一定意味着强。欧盟东扩的速度,显然超过了其内部经济整合的速度。希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国家竟然长期依靠篡改经济数据,避免受到欧盟在财政赤字惩罚机制的制裁。
欧盟快速和大规模扩员,似乎带来的更多是各国消费水平和福利水平的看齐,而欧洲长期存在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尤其是欧元区的财政制度设计缺陷,却被大多数政治家视而不见。
很有意思的是,尽管欧盟满足于东扩带来的地缘政治成就,俄罗斯却在普京的带领下,慢慢恢复了部分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因而出现了“欧盟大了,俄罗斯强了”的局面,不过欧洲作为整体,似乎比冷战刚刚结束时更加对立了。这意味着西欧和俄罗斯都不得不投入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地缘政治的博弈中,这种博弈也许在国内政治中有一定的加分作用,但对于他们各自以及欧洲整体的发展,未必是一件好事。
欧洲作为冷战曾经最前沿的阵地,并没有成为冷战结束的最大受益者,这也许并不令人感到奇怪。欧洲大多数政治家其实也是受冷战思维影响最为深刻的一群人,而欧洲国家内部也相应的有深厚民意土壤。
冷战后,欧洲整体上仍未摆脱冷战思维。西欧与俄罗斯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内耗,是欧洲无法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从更高层次和更宽广视角审视自己国际竞争力和优先发展方向的重要原因。
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战略眼光有时至关重要。冷战结束后,从全球范围来讲,最为重要的潮流无疑是全球化和信息化。在前者方面,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而美国则牢牢抓住了信息化的先机,至今仍保有这方面的优势。相比之下,全球化对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塑造作用更为深刻。
冷战结束打破了军事意义上东西对抗,使得人员、资源、投资、生产和物流的流动,不仅可以地区化,也可以全球化。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建立了更高水平的多边贸易体系,使得全球贸易投资空前便利化。全球意义的产业转移和经济再分工得以成为现实。
2001年12月11日,也就是在欧元正式流通的前夕,中国终于完成了长达十多年的入世谈判。当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十周年之际,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而俄罗斯今年才刚刚完成入世的谈判。
欧洲不是全球化受益者
尽管欧洲也从全球化中部分收益,例如德国汽车品牌奥迪在中国的经典表现。不过整体而言,很难说,欧洲是全球化真正的受益者。
中国成为全球化潮流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也许是一种歪打正着。不过冷战结束后,欧盟将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防范俄罗斯的再崛起上,并没有真正从全球化的角度审视自身的发展,这也许是值得深刻反思的地方。
当然错误也不能完全来自欧洲人自身。正在延烧的欧债危机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其实是一场发源于美国的危机,不过从目前演变情况来看,欧洲却似乎成为了受影响最严重的地区。
可悲的是,在应对这场危机的过程中,来自欧洲方面对于美国的指责声音却并不多见。冷战结束后,欧盟国家显然对协助它们击败苏联的跨大西洋联盟,有着过多的依赖和期待。
冷战初期,美国依靠前所未有的优势国力建立起一整套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包括美元的独特地位,IMF以及WTO等国际多边机制。这整套秩序设计很大程度上将西欧作为重要利益分享者,但终极服务目标却仍然是为美国自身的国家利益服务。
冷战结束后,欧盟在推进一体化的同时,显然并没有寻求更有利于自身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变更,更没有建立对来自美国各种风险(当然也包括金融风险)的防范机制和防火墙。
对美国在经济和安全方面的依赖,尤其是心理上对美国不设防,导致欧盟国家对来自大西洋彼岸的金融风暴,明显的准备不足。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曾不客气的为欧洲人提了个醒:“美国可以印钞票,欧洲呢?”
作者是香港凤凰卫视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