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觉得这幅画很眼熟,那就对了。
这幅也许是最为世人所熟悉的日本“浮世绘”之一,图画左上角题款:富嶽三十六景,神奈川冲浪裏(这里特意保留“嶽”和“裏”两个正体字)。
此画是十九世纪初德川幕府时代著名的“浮世绘”(社会风俗画)画家葛饰北斋的名作之一。《冨岳三十六景》为葛饰北斋晚年的经典作品,初版于天保2年(1831年)发行。《冨岳三十六景》描绘由关东各地远眺富士山时的景色,这幅画题为《神奈川冲浪里》是其中之一景。
这幅画里,但见惊涛巨浪翻滚中三条渔船载浮载沉,船上的渔夫正与大自然的力量进行着惊心动魄的搏斗,远处可见美丽的“富岳”(富士山),在动荡不安、紧张激烈的氛围中兀自显出一丝的淡定自若。
画的主题通过渔夫与大自然的抗争,象征大和民族在逆境下不放弃、不言败、大无畏的民族气节。
人与大海的抗争,在文学上,有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这幅画作一样体现了在大自然的力量前面,人类显得多么渺小,但为了生存不能轻易投降。
一个星期前日本本州东北部岸外的九级大地震,引发了海啸的袭击,更造成福岛上的核发电站遭受破坏,使日本陷入核泄漏的危机中。日本面临了前所未有的三重打击,灾难画面不断在电视上重播,其对世人的震撼力也是空前巨大的。日本今日的处境,引起了世人广泛的同情。在灾难面前,日本人的反应也成为了世人审视的焦点。
这幅画里的三条小船,似乎象征着面临三重打击的日本国民。正在抢救核电站的东京电力公司的技术人员,冒着生命的危险,为日本人的安危争分夺秒,被全国视为“死士”。这些“死士”在那样危急的情况下本来就没有退缩的余地,熟知大和民族性的人可以理解,临危掉队无疑是一种耻辱,他们的家人也会蒙羞。正如其中一位即将在几个月后退休的东电技术员志愿去参与抢救核电站的工作,他的妻子和女儿知道他此行所冒的危险,而都不阻止他,她的女儿写道,他们在他出门时都装作若无其事,就像平日看着他上班一样。
过去一个星期来,不知道为什么从电视,CNN,BBC,CNA以及中港台的电视媒体画面都看不到煽情的镜头,当然他们的画面很多来自日本的电视台。网上便有读者质疑,为什么看到的劫后余生场面大多是井井有序,没有人呼天抢地,没有人大吵大闹?大和民族遇事如此冷静,冷静得令人不解。昨天BBC电台试图作出解释,说这是人之常情,人们在碰到大难时,一时还来不及悲伤,等一切混乱沉淀,面对家破人亡之痛,每天在应对残酷的现实时,一切压抑着的哀伤便会爆发出来。
天灾过后的一个星期,最痛苦的时刻还未过去,日本人生活在核泄漏的惶恐之中,不知还要撑多久才能结束。世界名都,繁华热闹的东京今天外人纷纷走避,不少日本人为了下一代的安全着想,也在逃离,东京似乎变成了瘟疫之都。设身处地的感受一下,可以知道日本人目前的日子的确很不容易过。但我们还是没有见到太多的悲伤,就像我们在看这幅名画时,看到的是人的勇敢,跟命运奋斗到底的精神。日本人深知,他们必须坚守到底的就是这份勇气和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