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30年发展,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已趋于饱和,随着成本的提高,利润空间的下降,导致大批企业内迁,这预示着中国经济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延伸的开始,中国经济将迎来其发展的第二波高潮,同时也将加速中国“全国化”的进程和经济内循环系统的形成。
所有经济活动都是以利润为核心的成本核算,并以此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世界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一体化遵循的都是相同的市场原则,即资本和技术从发达地区转移至发展中地区,以求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合理使用,达到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欧美国家企业外迁导致世界经济全球化,而中国企业内迁,则正在导致中国经济发展全国一体化。
企业内迁原因
中国东部沿海省份的民工荒和涨薪潮把许多企业逼到生存的底线,面临三种前途的抉择:一是产业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以增加利润空间;二是维持现状,苦苦坚持,但仍恐最终将被淘汰;三是迁移内地,以降低运营成本。大批企业选择了最后一个方案:内迁;原因是多重的:
首先,中西部地区仍然有着充足的低廉劳动力市场,如河南省人口就过亿,相当于15个瑞典。富士康雇用的80万工人中,就有15万7000人是河南人,这样内迁就轻易解决了“刘易斯拐点”(即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过剩转为短缺的转捩点)的瓶颈问题。
其次,中西部生产要素如土地租金,水电费都比东部沿海城市便宜。
其三,中西部地方政府优惠政策以及中央政府对开发中西部的鼓励,以及对中西部地区配套基础设施的投入,如政府今年投资逾1000亿美元开发西部,涵盖了23个新的基础设施项目,兴建铁路、公路、机场、煤矿、核电站、电力网络等。
其四,中西部有着丰厚的矿藏资源,西部天然气,煤炭,铁矿储藏量分别占全国68%,53%和30%。
其五,随着运输网络的建立,从东部到中西部的运输成本大大下降,已不再是企业经营中首要考虑的成本问题。
其六,中西部有着潜在的巨大消费市场,西部人均汽车和空调拥有还不到东部一半。
最后,从文化,经济关联方面考虑,大部分企业乐意内迁而不外迁至东南亚各国。
中西部将迎来黄金十年
企业内迁将导致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同时促使中国经济一体化和内循环系统的形成,并进而使中国经济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繁荣的道路。
对东部沿海地区来说,企业内迁,使大批面临困境的低端劳动力密集型加工企业得以存活下来,并找到了一条发展之路;同时清场之后,东部沿海城市可以专注于高端产业,告别之前的粗加工工厂时代,加速向规模优势,高科技产业转移。因为能够留下来的企业,一般都是能进行产业升级的企业;其次,内迁公司一般总部和研发中心仍留在东部,只是将生产线转移到中西部;同时东部地方政府将有选择地引进承接国外高端产业,控制低端,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引进。
对于中西部来讲,随着东部企业的内迁,将迎来黄金的十年。一方面是东部沿海企业内迁,将带来大量资本和技术,以及管理理念,而地方和中央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以及对基础配套设施的投入,将使中西部成为中国下一轮经济投资增长点,极大地拉动中国内需市场,引发中国经济第二波和第三波发展高潮。
同时劳动力密集型加工产业的内迁将就地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使中西部人口压力转变成劳动力优势资源,从而结束持续几十年农民工返乡离乡的中国奇观。
除此之外,企业内迁,将使中西部地方财政收入提高,社会福利将得以提升,东部沿海地区人才会内流,逐步消除中国东中西地区的经济不平衡状态。
对中国来讲,企业内迁,将促使中国经济内循环系统的形成,加速中国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促使中国东中西经济发展的趋同性,从此摆脱对外循环系统长期的依赖性。中国经济发展三十年主要依赖外循环系统,以外资驱动,加工制造,再以出口拉动为特征,在国际U形产业结构中,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名为世界工厂,实为世界加工厂。
随着企业内迁,将形成中国式U形曲线产业结构,东部沿海地区将成为研发和高端的产业核心区,以及最终产品的销售中心,而加工制造这个U形曲线的底端集中于中西部。在这个结构中,跨省公司为主导,政府只是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其次,整个运作将建立在市场逻辑而非政策逻辑的基础上,跨省公司将中国作为一体,依据市场竞争机制规则,使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得到合理的配置,以促进稀缺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达到利润的最大化,并由此形成一张网络,打破中西部与东部的隔阂,形成中国式的开放经济体系。其三,中国经济增长轨迹,将由中国企业和中国需求决定,而非外来跨国公司,因为中国现已拥有资本、经验和信心,能够自己发展中西部,而外国公司对中西部缺少商务经验,同时对外资而言,西部地区运输成本高于沿海地区。
目前我们生活在全球化时代,资本已超越国界,对全球资源整体配置,以取得利润的最大化。全球研发和财富集中于欧美发达国家,从而形成北高南低的格局;但从投资利润空间来讲,欧美国家因趋于发展饱和,产能过剩,投资利润日趋稀薄,而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着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形成南高北低的格局,正因为如此,资本为了追逐利润,形成了从高工资发达国家向低工资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先是日本,然后是亚洲四小龙,接着是中国沿海地区。随着资本的流动,转移,它们一级一级走上致富的道路,而目前中国企业内迁,并不会因为发生在一个国家内部而削弱其影响。
对中国来讲,发达地区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形成东高西低的格局,但随着东部的发展趋于饱和,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从而使投资利润空间形成西高东低的格局,这就自然导致投资中心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一方面可以释放东部过剩的产能,另一方面拉动中西部的发展。
所以,中国经济发展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在中国的再版,是经济全球化在中国内部的延伸和继续,其运作逻辑是一致的。之前30年中国沿海地区工业化,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现象,现在我们就要看到第二幕:中国全国化和中国中西部的崛起,这将使崛起的中国变得更加炫目。
作者是国际政治学者,现任职于加拿大海外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