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一种观点始终让深圳有绕不开的尴尬,那就是“文化沙漠”。诚然,如果非得要沿用那种历史决定文化的眼光,来判断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平的话,这是深圳的硬伤,无可争议。但是,经历过托夫勒所谓第三次浪潮的冲洗,如今的文化发展水平评判标准还是要用历史灰烬和故纸堆来定终身吗?未必。唯历史决定论着,不能无视非洲大陆文化影响力的孱弱和欧美新兴文化形态的冲击力。
深圳,这座生于20世纪后半叶的崭新城市,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以其清新的氛围吸引着满满当当一城的文化精英、知识分子和学术机构,直通着香港、澳门、欧美的前沿信息,怎么可能会是一个文化的荒地呢?
2008年,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设计之都”,这对于致力建设“文化大省”的广东而言,这是一个重大利好,对于需要洗刷自己文化沙漠污名的深圳,是一个无上褒奖。除了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深圳的城市名片中今后又多了另外一个称呼——“设计之都”。深圳市将推出一系列举措加快发展创意产业。如加快建设国家级的创意产业基地,形成集研发、设计、展示、培训、交流、服务、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设计产业核心区域;研究制定扶持创意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建设深圳设计行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完善设计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等。
由此,深圳看清楚了未来的发展之路,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这是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参照坐标:
一、借助动漫节,做大动漫创意产业
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借助动漫节大力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积极发挥政府整合资源、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的作用,提高深圳市动漫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原创动漫创意产业为核心,辐射带动相关产业的大发展。政府应加强动漫基地园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包含产业孵化、技术支撑、信息共享、产品展示、业务交易等综合性功能)和行业组织等方面的建设,帮助企业增强整体核心生产力、竞争力和辐射力;大力支持漫画的创作和传播,促使动漫产业内部形成以漫画创作为基础、以动漫形象为核心、以动画和游戏为提升、以网络和手机动漫为前锋、以衍生商品为延伸的自我良性发展的内生机制。加大对动漫企业投融资的支持力度,引导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或兼并等方式进入动漫产业,鼓励非公有资本投资各类动漫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创作生产;鼓励和支持玩具业与动漫创意进行嫁接联姻,创立自主品牌,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全面落实动漫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出口动漫版权可适当予以奖励。
充分发挥教育与培训资源优势,培养动漫人才,把动漫人才培养纳入全省教育发展规划和文化艺术类人才培养计划并给予适当支持;鼓励教育机构与动漫企业联合办学,引导和支持企业为学校动漫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条件。
二、不仅是动漫,对整个文化产业都要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宣传力度,多介绍成功案例,增强信心,并发挥示范效应。每年拿出一定规模的资金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制定实施细则,明确广东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应为与制造业相关的工业设计,与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相关的软件设计、广告设计、专业咨询、信息服务、会议展览、重大项目和大型活动策划,与文化艺术相关的现代出版、数字传媒、影视制作、动漫制作、文艺创作表演、绘画、音乐创作展示、工艺品的制作展示,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相关的建筑设计和园林艺术、文化设施的创意设计,与时尚文化消费相关的休闲创意、服装设计、时尚设计、网络游戏和其他网络创意产品设计。
三、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清晰的政策支撑环境
建立并完善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构建良好的发展软环境。要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营造适宜的市场环境;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步伐,建立原创激励机制;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层次,形成集群化发展效应;切实推进与港澳的合作与联动,为文化创意产业走向世界铺路搭桥。
四、以“文化立市”为基点,推进文化产业资源循环
产业离不开市场,市场离不开社会。文化消费市场是一种社会性的参与活动,必须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大众文化的消费习惯结合起来,才能促成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深圳一直不遗余力推行“文化立市”战略,通过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拓宽文化的渗透面,走出了一条文化精品与市场运作同步发展之路。其经验值得肯定者有二:
“以商养文,以文促商”,广开渠道,多元筹资,反哺文化事业发展,搭建起文化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平台。
在经营管理上吸引各种社会资金融入到文化活动中,既实现了社会资金的有效利用,又提高了支持单位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了文化事业与社会企业的良性互动,共同推荐深圳的文化产业发展。
来源: 深圳新闻网 编辑: 作者: 张小飞
http://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10-08/25/content_48676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