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保障房公示渐渐成为深圳的新闻多发地带时,这不是保障房制度的坏事,而是福音。因为这表明,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舆论监督的成熟,媒体报道取向更倾向于民生,这会使保障房制度本身接受更多阳光的曝晒,而更加健康——投射过来的目光越是角度多元,越能够让保障房的建设、分配、监督的体系和政策正在逐步走向完善。
前两年在保障房申请、公示的阶段,来自社会、媒体的声音是很少,而尤其是2010年,媒体监督力量逐渐声势浩大。
像晶报揭露的外地驻深办主任以及退休局长申请者,在初审时就被发现问题,早早淘汰出局。
像深圳商报质疑的方刚和胡德惠申请保障房的资格,均在复审中“被毙”。
像南方都市报关注的封开县规划局副局长,病退后入户深圳福田,成功通过了第二次保障房初审。后经调查发现,周士材谎填卖房时间以获得购买保障性住房的申请资格。“已经剔除掉了。”
还有深圳新闻网上记者、网友对公示信息接力进行的“挑刺”行动。《给这次的保障性住房申报人挑挑刺 》《再给复审合格的保障性住房申请人公示信息挑挑刺》
这些都将成为深圳媒体监督历史上的经典案例。他们不仅仅是挑出了那些居心不良的诈骗者,而且在公权力绵软无力暧昧不清的时候,给了社会公平正义一点生存的希望。
这些天,复审信息又出来公示了,市住建局说“把结果公示,拿出来给大家看,大家评,能更好促进公开、公平、公正。”,说得倒是顺水推舟合情合理。
实际上,无论是市内的还是市外的媒体们,也确实没有让住建局这样的初衷失望,从仅仅从今天的报道来看,就有深圳晚报推出了“坪山光明保障房复审藏玄机超七成申请人为原居民”,晶报关注“49户保障房申请人未住深圳”,而我们的新闻网网友,早在21号就开始像“啄木鸟”一样给住建局公布的信息挑毛病了,要知道,这些信息可是被他们捂了半年之久啊。
这些公示信息,在那些手握权柄的审核者手里以假乱真,却在网民和媒体面前发现出一个又一个马脚,一个又一个荒唐,这难道不奇怪吗?
媒体关注网友发出的声音,周密调查,有理有据,向公权力提出质疑,向作假者投掷谴责,及时跟进,闻风而动,这才是真正的媒体人精神,这才是真正的民生新闻,这才是真正的舆论监督。
其实,媒体并没有任何公权力,对违法违规者并没有施以惩罚的具体执法权,为什么往往能够凝聚声势浩大的监督力量,形成立竿见影的监督效果?这就是道义的力量,民众的力量。媒体的背后是民众,万千民众才是监督的主力军!
媒体也罢,网友也好,大家挑刺的动力是什么?是社会大众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挑刺的后盾是什么?是万千民众的雪亮眼镜。
普利策说媒体是站在航船瞭望塔上的守望者。当媒体勇于站在舆论监督的前沿时,也就是公民社会力量蓬勃汹涌之时。人民在呐喊,在鼓与呼,社会其他监督力量怎么能缺位?体制内其他监督机制怎们能继续沉默?因为媒体只是记录历史,而人民却敢于创造历史。
http://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10-10/26/content_50288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