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中国首善」的陈光标,最近说了一句「死于巨富是可耻的」,颇引起讨论。他说财富如水,如果有一杯水可以一个人喝,有一条河就应与大家分享。据报道,陈光标本人行善不遗余力,每年把公司利润一半以上捐出做慈善,至今捐款超出十亿人民币。
陈光标的话令人感动,但未必人人同意,更不要说起而效法了。听不进去的人之中,有一类是他的巨富「同侪」。美国的比尔盖兹和巴菲特将到中国宣扬慈善事业,据说有些中国富豪已表示敬谢不敏,婉拒世界首富与美国股神的邀约,以免被迫捐钱。另一类可能是现在的新贫阶级,他们「穷忙」终日却仍难以维生,毋宁羡慕着「死于巨富」的境地!
「穷忙」(working poor),这个字眼起于日本,经济学家门仓贵史观察到社会上这样一群挥汗努力工作、却怎么也脱离不了最低生活水准的新阶层崛起。这个族群包括了找工作不易的社会新鲜人、随时处于被裁员边缘的中年上班族、为贴补家计而兼差打工的家庭主妇等等。有人估计在日本有五百五十万人,在美国则高达三千七百万人。门仓贵史此书一出,立刻引起很多人「对于这个大家都变成穷忙族的世界感到绝望啊」的共鸣。
一端是担心着「死于巨富」的人,另一端则注定了穷忙一生,这是标准M型社会的景象,凸显出贫富差距的问题。这个景象既不新鲜,且是全球性趋势,台湾本来毋须大惊小怪。
但台湾确实有理由多担心一点。主要是,台湾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恶化很快。虽然,在过去长时期打下的「均富」基础上,目前贫富差距的绝对数字比起其他国家还不算太差(这也是政府官员常用来辩护的藉口),以五等分位所得差距值来看,去年台湾是八点二二倍,美国是九点五七倍,看起来「不满意但可接受」;但若相较于我们自己成绩最佳的一九八○年的四点三一倍来说,如此剧烈恶化的趋势,民众的相对剥夺感难免加深,特别容易激发民怨。此其一。
第二点,台湾的贫富差距拉大,相当程度上和政府的产业政策及租税制度有关。政府为鼓励产业发展,以产创条例优惠企业,将营所税大幅降低到百分之十七,早先更有遗产税之大幅调降,都被视为有利富人累积财富的租税手段,也使有钱人「死于巨富」的机会增加。如今社会不满声浪升高,行政院由副院长陈冲召集「改善所得分配专案小组」研究对策;但政府主导财富重分配的机制向来受到既得利益者抗拒,台湾所得税制的不公平合理又沉痾已久,赋改会「功不成身先退」的纪录犹新,的确需要格外的魄力,才可能发生作用。
最重要一点是,民怨已起,但马政府对问题的悲观程度似乎不甚理解,总统本人被问到贫富差距问题,至今仍用「经济成长果实为大多数人分享」来回答。这样的答案于客观事实不符,今年快速回升的经济成长率,仍伴随贫穷人口不断创新高的现象,可见「把饼做大」和「分配平均」是两回事。以人民的主观感受来说,「对于这个大家都变成穷忙族的世界感到绝望啊」的呼声,已不只出自以往认定的贫穷阶层;而过去台湾引以为豪的「多数人自认属于中产阶级」现象,近些年被M型社会所压缩,就算拥有好学历的年轻人也往往在就业市场被消磨得志气殆尽。马总统的「经济成长果实分享论」恐不易让人信服。
近来社会常见讨论是否「反商仇富」的问题。本来,富人阶级可激发一般人「有为者亦若是」的成就动机,但若贫富差距继续恶化下去,不要说「生而穷忙」者不满,就算能「死于巨富」者都会因社会气氛不安而难以高枕无忧。执政者又岂能轻忽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