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政坛上,就特首普选问题,泛MZ政党与中央政府达成政治妥协方案,这种互动体现了MZ政治的精髓。中央政府在此过程中学会了尊重民意,而反对党势力也学会了妥协,个别的极端分子(例如李柱铭)以退出MZ党相威胁,也无济于事。说明现在的中央领导层(分管港澳事务的中央领导人据说是XJP)还是有很高的政治智慧的。这种政治智慧如果只适用于皇天后土下戴着“一国两制”帽子的这一小块化外之邦,实在可惜。
如果是最乐观的理解,中央在与香港各派政治力量的互动中积累经验,准备将之用于内地的某个“政治特区”,那我觉得大陆可以走的一条捷径也许是,在2047年之前的某个时间,让香港特别行政区兼并深圳经济特区,从而为中国的民主化试点设立一个更高的平台,而且在经济上也能够让两地获得与公司兼并相似的双赢效益。
香港的政府管制的高效率,高清廉度,以及香港经济的高自由度,举世公认。从公平角度上来讲,还有不少不尽人意之处,主要是经济受害于地产财阀等的垄断,我怀疑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体的规模太小造成的。如果兼并了深圳特区,那么就解决了经济体规模小的问题,为解决这种问题创造了条件(例如,届时可以引入反垄断法,而目前香港还没有反垄断法)。
当年邓大人提出“一国两制五十年不变”时,还有后半句,大家往往都漏掉了,就是“五十年之后,也就没有必要变了”。不消说,邓大人预见到,届时中国不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早已与香港趋同了。我揣摩他老人家当年站在皇岗口岸凝视深圳河对岸的那一刻,已经考虑到将来香港兼并深圳的这种可能性。果真如此,邓大人对深圳确实是偏爱过厚了,难怪梧桐山上每年有那么多人去祭拜他的铜像。当年李瑞环访港,给港人讲的一个故事似乎印证了我的揣测。据说,李瑞环更可能是邓小平理论的真正传人,因为他是邓大人当年力荐接替赵ZY的人选。但是党内的其它大佬们后来说服了邓大人,选贼了李XL推荐的江。
李瑞环的故事是这样的:
老太婆的茶馆里有一日来了一位客人,看上她的一把旧茶壶,同意高价收购,约定第二日带钱来交易。老太婆高兴之余,为了取悦于客人,当晚用心地将茶壶檫洗得焕然一新,一点茶垢不剩。客人回来见到,非常伤心,说我要买的就是那把带有百年茶垢的旧壶,你现在把它变成这样,还值什么钱?客人黯然而去。老太婆悔之不及。
李瑞环借此比喻,叮嘱香港人要保留香港这颗东方之珠的优秀特质,不要让它的含金量被贱金属给稀释了。
97回归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香港对于内地在经济上的作用越来越小。但是是否这意味着有些人所讲的那样,香港对于内地来讲已经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甚至成了中央政府的包袱了呢?如果香港竟然在十几年中就已经从一只会下金蛋的天鹅贬值成中国的负资产,以邓大人的高瞻远瞩,当年还用的着同英国人费如此多口舌去谈判收回吗?当年邓大人站在深圳河畔如此深情地凝视、魂牵梦绕要在有生之年眷顾的香港,究竟在他老人家心目中具有什么样的将来价值呢?
回顾香港回归后十几年来政治发展走向,基本上是一方面挟香港民意要求高度“两制”,与另一方面以国家为背景强调“一国”的两派政治力量的拉锯、妥协和平衡。尽管非常艰难,但是香港还是在朝向民主化的方向前进。可贵的是,香港有着民主化发展所具有的几乎一切要件,市民的文化水准教育程度好、言论和舆论自由度高、社会比较和谐稳定、一百多年来英国的行政管制的效率和清廉度口碑卓著,以及最重要的是独立的司法体制和国际化的法治文化深入人心,这些英国人留下的遗产像是一层层优质茶碱,护佑着这把老茶壶,使得它保持了超级国宝的价值,而现在有可能为中国内地的政治改革提供宝贵的借鉴。
也许,他老人家所期望于香港的,就在于此。可惜,后来的领导人中,再没有出现过如此高瞻远瞩的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