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财富模式大批判:反思世袭地产财阀带给我们什么
看到媒体公布的一个结果,说是李嘉诚在企业家形象调查里面排名第一。实际上,李嘉诚固然是合法经营,却绝对不是社会发展的偶像,李的成功也是和政府意愿结合的。而这条道路将被批判。李经营过很多行业,做实业起家,而真正发大却靠着在香港这样一个特殊的城市搞房地产。现在的李的主业不是房地产,但是不容否认,李的财富模式就是结合有稳定现金流的行业,如港口,贸易,超市,连锁卖场之类,获取稳定现金流,并用以资本投机,特别是大宗不动产。这个模式被很多内地的财团借鉴。
中国内地涌现出很多年轻富豪。这些富豪,大多数都借助地产和房价的狂风,一跃而起,成为新一代财富拥有者。根据福布斯统计,中国70多万千万富翁中,90%和房地产相关,并且财富聚集,只在短短的数年。这样的社会财富让人恐惧。而这些新兴富豪的财富经营理念,大多在借鉴李嘉诚。这让人震惊。
那么,李嘉诚财富模式,带给我们什么? 当全社会都在借鉴李嘉诚的时候,是有极大危害的,就是因为这种财富模式的增值和新生产力无关,全靠经营城市,周期性投机,并且不断炒高生活成本,对内压榨普通居民。
李嘉诚模式,需要政府意愿和财阀合拍。而政府希望迅速拉动GDP,合法的从银行拿钱。地产,以及拉高地产价格,是捷径中的捷径。这条捷径是这么好走的吗?我们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全面追求这样的投机财富,使得中国的发展模式和美国绝不相同。美国的发展是创造力充分竞争,知识财富主导的。而中国最近10年的发展是靠印钞票,经营城市,炒地炒房!其他的知识几乎不需要!这一点和日本也不同。日本除了搞财阀,也搞技术立国。有专家说中国在日本化,其实错了,中国比日本还差的远。以中国的生产力和科技应用水平,体制和日本化还差的太远。
总结一下李嘉诚财富模式的危害。第一:社会以地产财阀扩张结合政府意愿为主宰,扭曲了整个社会形态和文化价值体系。第二:社会经济活动以围绕大宗不动产投机为主体,压制了其他一切行业的创造力。全社会为几个巨阀打工。其他所有行业的利润被脱去一层皮。第三:剥夺了普通人住普通房子的权力,残酷剥削年轻人,使得年轻人普遍买不起房,结不起婚,无法过上安定的生活。第四:更深远的,加速改变了人口结构。实现李嘉诚财富,香港模式的地方,人口出生率一定不足以维持人口自然更替。香港现在每年有7万名小孩出身,其中一半来自大陆内地落地生。香港土著每年只出生3万多名小孩。不知道各位是否知道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以公认的人口负增长出生率低衰退中的日本来相比,按照日本的出生率,香港本土700万土著每年也应当出生7万名以上的小孩。换句话说,香港的实际出生率只有日本的一半,这个城市要绝种!不得不说,这和香港高昂的地价和生活成本直接相关。全中国都这么搞,就是中华民族自我毁灭。全体居民如此昂贵的代价,养了几个世袭的地产富豪!只有他们几个玩得起,其他人出局!任何其他行业都失去了出现比尔盖茨这样的新兴富豪的可能。这个城市只有期待移民带来新鲜血液,自身在渐渐衰朽!这就是殖民地时期形成并沿用的香港模式。
最近,香港一本名叫《地产霸权》书籍开始热销起来,《地产霸权》一书作者潘慧娴,她是香港新鸿基地产创办人郭得胜的前女助理,后来加入嘉里建设负责土地和物业的评估及收购。简单来讲,《地产霸权》书中内容其实就是讲香港已经被几个大地产商家族所垄断的客观事实,甚至于就连原本正常政经关系也已被彻底改变。因此,表面上所谓高度自由的香港资本主义经济,其背后实质却是高度垄断之下合理、合法、合情的官商勾结和权钱交易。所以,现在香港之所以也开始出现仇富心态、愤青一簇以及原来香港精神的完全丧失,这其实也跟建立在大地产商垄断香港土地资源造成高房价和高租金密切相关。
反思这些地产财阀的危害,政府要做的其实很简单。必须在制度上杜绝任何地产投机获利的可能。比如借鉴美国,德国的成熟房地产交易制度,50%的交易税,保证了囤房囤地不可能致富,根本不会有人想着靠地产投机成为富翁。而社会财富要靠发掘生产力而来。这才是健康的社会发展道路。
中华民族延续千年,凭借世界第一的人口,穿越无数苦难,走到现在。如果像现在这样,在全国推开地产财富模式,效果是在短短数十年内民族自戕,断子绝孙。必须抛弃这种罪恶的财富模式,还土地以正常的使用价值,而不是所谓的投资增值和投机。这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