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刀来深圳,应一家风投公司之邀,关于投资的讲座,前晚还受到深圳政府方面的宴请。今天下午要走,我在上午10点给他电话,请他到我卖楼的地方来看看。
我所卖的楼是在龙华,潜龙曼海宁,是属于在建筑品质方面着力甚深的楼盘。当然,我和牛刀不会涉及曼海宁话题。我手头刚好有经济观察报的半版文章《房地产“一业独大”,致使产业升级艰辛、调控两难》。这篇文章,对房地产还是看得比较透的。话题就由此引起。
关于土地,我们一致认为土地由国家垄断是导致房地产如此变态的根本原因之一。不同点:我认为土地的自由化或者私有化是可能实现的,牛刀没有深入考虑这个问题。即使土地制度暂时变不了,土地招拍挂的方法也可以改进,我们一致认为上海同时推出105块地进行拍卖,此举意义甚大(06年我提出“小地块模式”中,就包含政府应该按城市的土地供应计划一次性推出多块小地块的建议)。总之,加大土地供应,并形成长期可以加大供应的社会预期,是对付高房价的方法之一种,在此要求政府不必故作惊慌提“粮食危机”、“耕地危机”。
土地还有一个重要性质,是我今天反复对牛刀提及的:父辈在毛时代以来流血流汗积累的财富,集中在土地上,参与买房,就是参与这一场分配几代人积累的财富的过程,鼓励大家不买房,在这一点上是绝对错误的。所以,我建议牛刀以后不要对个人买不买房做鼓动性发言,他应该多做国策参考,少做个人参考。换一个不切当的比喻,可以做婚姻与爱情问题专家,但千万不要参与一对恋人的恋爱过程。
关于金融与货币。这方面牛刀比我精通,尽管我们两都算不上专家。具体到买房,个人使用银行贷款,其实是用别人的钱干自己的事,贷到款,就相当于成为一定量资金的组织者,是一个小型企业主了——因为你用到了别人的钱。而不买房,如果有其他投资行为,有使用他人资金的行为,倒也不亏,如果既不买房,也不做其他投资,对不起,你的辛苦得来的工资存到银行,就是白白给别人用——考虑到实际上的负利率。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赞成能做房奴就做房奴,实在做不了房奴的,我对他表示尊重,同时也表示替他遗憾。
以上是从土地和货币角度谈房地产和个人买房行为的深层关系。还要附加一点:我对地产界忽悠人的几个观点是很反感的:鄙视买不起房的人、说土地越来越少、肆意放大房地产的未来涨势、放大资本对劳动的强势剥夺。
明白了以上关系,我就不明白经济学家董藩等人还要绕到未婚同居、大龄女青年、丈母娘等因素去为房地产的价格上涨作巧辩。
房地产作为利益分配的上手工具。这方面我和牛刀没有大的分歧。但我认为,正是因为这个工具对于强势的利益集团很好用,那么一时半会要他们放弃使用,并进而引入一个“民生的春天”(如牛刀多次欢呼的),是很天真并不负责任的。牛刀作为著名写手,在写作的节奏中免不了要给听众一个又一个惊喜,这就导致他的文章与实际会产生很大差距。这个利益分配格局是缓慢变化的,不会一春一春的出现大的惊喜。不要以为隔几个月就会来一次粉碎“四人帮”或“N大家族”,倒不如说“普天之下并无新事”。目前出现的宏观调控,看起来效果显著,恰是由深红到浅红的一种缓慢的利益格局变化。看来深红准备让出地产而进入与华尔街博弈的领域,地产就让给浅红去处理。也可以说,土地红利、劳动力红利的阶段性透支已经完成,而这个任务的主导者正是深红,所以,现在浅红的作用大显,进入下一个阶段:大规模的经济适用房、保障房的建设,利益薄一点,浅红暂时也只好甘之如饴。
看透这种大势,不知牛刀会不会觉得无话可说。
必须标明,以上这些看法我绝不会怀着偏激的态度去对待,既不会认为深红、浅红的利益导向是英明的、正确的,也不会认为深红、浅红应该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舍及利益诉求。我认为,各个阶层的利益诉求只要在理性的限度内,就可以理解并被民众接受。——当然,这个理性界限是处于博弈之中的,并无定准。
但是,浅红派大力推出经济适用房,应该有一个基本概念:由政府主导资源分配毕竟是值得忧虑的。因此,民众可以接受为治理高房价所付出的政策代价,却不可认为这是民众的永久福音。
另外,我们对房地产之外的几个基本一致看法:一是华尔街势力大规模进入中国是未来几年的热点;二是深圳的金融创新有大戏可看,尽管上海在这方面有政策资源优势,但真正有突破的会在深圳。
大约两个小时的谈话,谈及的有很多,这些只是大概记录。牛刀在热闹处,我在相对僻静处,看问题有差异很正常。最后一点差别:我主张放弃从道德立场来发言,多分析利益,牛刀似乎不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