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决定命运?应该是制度,而不是个人!但《命运》在谁决定命运这个根本问题上,留下缺憾。
1984年1月,邓小平同志莅临备受争议的深圳考察,直至离开深圳,对深圳的改革开放既未表态,也未题词。漩涡中的深圳领导压力很大,通过多方努力,终于得到邓小平同志的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这个题词,成了深圳改革开放的尚方宝剑,而且一剑封喉,击中了对深圳改革开放诋毁者的要害,他们不敢再对深圳说三道四了。
邓小平同志题词,是深圳的幸运;在今天看来,喜中也有忧。喜的是,在深圳最困难的时候,邓小平同志同深圳人民在一起,坚决支持改革开放。忧的是,如果没有领导人支持,不管事业多么伟大,都很难向前推进;不管你对党和人民多么忠诚,也难免厄运。
有资料显示,在当时的国家高层中,有人对深圳改革开放采取压制态度。如果这些领导者占了上风,深圳特区可能早就被灭了。
人们在非制度化下生存,多灾多难不可避免;改革在非制度化下探索,如履薄冰步步维艰。社会变革应该主要靠制度,而不能靠某个人,这是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加快体制改革,率先终结非制度化行政,是历史赋予深圳特区的使命。《命运》应该在这方面深刻挖掘,推动深化体制改革。但是,这极其重要的一笔却被明显淡化了。非但如此,《命运》还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决定命运的是个人,而不是制度。这就有点误导了,把制度弊端当做“美味”品尝了。
从《命运》的画面可以看出:领导者在没有题词时,愁云密布,焦急万分;有了题词后,云消雾散,海阔天空。这符合历史。但是,领袖的光芒不等于历史的光辉。只有当对制度的依赖,高于对领导的依赖时,社会才有根基。
李明博说:“根基”和“原则”有时候在短期内也会有带来不利影响的可能。彻底追求原则和根本,不仅会使事情进行得更艰难,还会让过程变得更复杂。但是,从长远来看,原则和根基可以保障更大的成功。没有根基,就没有成功!